【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如遇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武则天14岁,因卓有姿色被选入宫,立为才人。到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前,武则天侍奉太宗已长达十年之久,她已经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妙龄少女长成了一个颇富魅力的年轻女人,但武则天的才人地位却一直未见升迁。

侍奉唐太宗到贞观二十三年,武则天仍未和太宗生下一男半女,因此在太宗归天后,按唐宫惯例,武则天和太宗后宫其它无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业寺剃度落发,当了尼姑。

武则天在感业寺大约当了3年尼姑,后来因当时的王皇后与唐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争风吃醋,引得高宗厌烦,于是高宗便以为太宗“忌日行香”为名,到感业寺与在为太宗做才人时就常常眉来眼去、互相暗送秋波的武则天重叙旧好。

王皇后听闻后,欲以武则天来离间高宗与萧淑妃,便“阴令”暗示武则天开始“蓄发”,并在不久之后将其接回宫中。至此,武则天就结束了她的尼姑生涯而重返皇宫。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

△大唐武周皇帝剧照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2)

为什么历史上将唐高宗与武则天合称为“二圣”?

从梵灯黄卷的尼姑庵重新回到锦衣玉食的后宫,武则天用扼杀自己女儿的残忍计谋夺得了皇后宝座,她的权力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

唐高宗体弱多病,倦于国事,也很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执掌朝政,而自己的皇后总比外姓大臣要可靠一些,所以高宗也就很放心的把朝权交给了武则天。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政归中宫”的局面。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8月,武则天借高宗之手,将劲敌国舅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庭。次年,高宗的病情加重,整日耳鸣头晕,视力也大大下降,将大小政事全交由武则天处理。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3)

△武则天剧照

聪明灵慧又工于心计的武则天把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大臣们都颇为满意,以至渐渐形成了武则天独揽朝政的局面,就连自甘寂寞的高宗皇帝也感到了几分冷落。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12月,高宗终于对武则天的专权产生了不满,密诏宰相上官仪让其草拟废后诏,准备下决心废了武则天的皇后之位。

但此时的武则天已非一个简单的后宫娘娘了,她早已经变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并且有许多甘心情愿为她效力的亲信遍布高宗左右。当密诏墨迹还未干,武则天就得到了消息,她很快赶到高宗住处,软硬兼施的逼使高宗废掉密诏。

性格软弱的高宗此时犹豫了,他也许觉得真的也找不出比武则天更合适的人来替自己分忧了,以至用讨好的口气推托道:“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最后甚至不得不将宰相上官仪满门抄斩,来表示对武则天的信任。

自此以后,武则天便与唐高宗同时公开上朝主政。《资治通鉴》里对其有一段详尽的记载:

“上每视事,则天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除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4)

△武则天与唐高宗剧照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5)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

武则天14岁时,因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作为唐太宗的才人,侍奉李世民十来年;28岁时又二次入宫,先后作为唐高宗的昭仪和皇后,同高宗李治一起生活了30多年。对这种先为父妃、后为子后的婚姻关系究竟应如何看待,就成了很多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武则天初选入宫,唐太宗对其是十分喜爱的,亲赐予“武媚娘”的美号,但后来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太宗的宠幸。

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不少妃嫔都有所晋升,而武则天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我想,也许是因为两人年龄差异太大的关系吧?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没有什么真实感情的。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6)

△武媚娘剧照

但对唐高宗李治来说就不一样了,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虽然是唐太宗的武才人,却真正是皇太子的心上人。

贞观末年,唐太宗的身体越来越坏,武则天与其他嫔妃轮番侍奉,日子长了,便同经常前来看望太宗的皇太子李治认识并渐渐混熟了。

按照封建伦理道德,他们之间绝不能有什么越轨行为,但当时男女之间的禁忌比较松驰,李治被武媚娘的美丽吸引住了,而武则天在经过多年冷落之后,也对这位英姿焕发的年纪太子一见钟情,两人之间的爱情就这样萌动发展起来了。

纵观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间,@寒柏陇卧子 认为他俩可以说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这一点从以下事实中就可以看出来:

1.永徽元年(公元650年)5月26日,高宗为太宗举行周年祭礼后到感业寺敬香,见到了分别一年之久的武则天,两人相见难分难舍。

此后,高宗便常到感业寺与武则天幽会,如果因故长时间没去,武则天就相思不已,她曾给高宗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2.当武则天告别了生活三年之久的感业寺二次进宫后,即被封为“昭仪”,这在妃嫔中属于正二品,是比较高的等级。后来高宗又不顾褚遂良等一些朝廷重臣的反对,毅然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其中固然不能否认武则天个人所作的努力,但如果高宗不爱她,或者说爱得不那么深,那么,武则天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是不可能登上皇后宝座的。

3.显庆五年,唐高宗得了重病,严重时“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需要有人帮助处理朝政大事。当时的太子李弘年仅8岁,不能理政;宰相许敬宗等人虽然精于朝政,但若完全依靠他们就有大权旁落的可能。

于是高宗就毅然决然的让武则天帮助他处理朝政,这说明了高宗对武则天的高度信任;而武则天也竭尽全力施展才能帮夫君理政,这说明武则天对高宗的忠贞。

所以说,唐高宗与武则天既是生活上的情侣及夫妻,又是政治上的伙伴,堪为封建王朝帝后爱情忠贞的典范。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7)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8)

武则天是什么时候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的?

唐高宗李治比武则天小4岁,但他却先于武则天22年离开了人世,于弘道元年(公元638年)病死在洛阳贞观殿,时年56岁。

唐高宗病亡,一来是由于他常常多病,二来是因为他好色而至身体极度虚弱,最终头痛不能视物,重病医治无效而亡。

高宗病逝之后,27岁的太子李显即位,号为“中宗”,尊母亲为“则天皇太后”。但实际上还是武则天在掌权。

武则天亲自料理唐高宗的后事,安排人加紧营造陵寝。当陵墓地宫修造竣工及地面建筑主要工程基本就绪之后,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灵柩从洛阳运至陕西,埋葬在乾陵。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9)

武则天一生整整活了82岁,长期以来,她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显得英气勃发。这个年龄不仅在古代,就是在现今也是个高寿之人。

武则天到了晚年,决定放弃皇位,复周为唐。当她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被幽居上阳宫实际上处于软禁中了了后,她一下子骤然变老了。这个时候,武则天心境极坏,已是风烛残年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在武则天染病之时,他人皆不能觐见,而她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却侍奉于侧。朝庭上下对此事众说纷纭,丞相张柬之率人闯进迎仙宫长生殿杀掉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俩兄弟。这件事对武则天也是个沉重的打击,她的身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神龙元年11月2日(公元705年12月11日),虚龄82岁的武则天凄凉的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一代传奇女皇便如此走完了她的一生。

当初修筑乾陵时,武则天便意死后与高宗合葬梁山。但当她去世之后,对于武则天能否与高宗广合葬乾陵,朝廷里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给事中严善思曾上疏,言道:

“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固其缝,今启其门,必须镌凿。神明之道,体尚幽玄,动众加功,恐多惊黩。况合葬非古,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晋以降,始有合者。望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为陵,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其无知,合之何益!”--《资治通鉴》卷280记载

因好多大臣反对,武则天差点就没能葬入乾陵;但唐中宗没有采纳反对派的意见,坚持要将母帝与父皇合葬乾陵。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9年),武则天的灵柩从洛阳被运到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地宫。

纵观武则天一生的政治生涯,充满着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她用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才大略,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清除前进的障碍,一步一步的走向皇帝宝座,实际上执掌国家大权达半个世纪之久。事实求是的说,武则天有着超乎常人的魄力、精力、心力和体力。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0)

△陕西乾县梁山乾陵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1)

最后,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哀册是谁撰写的?里面是什么内容呢?

按照唐朝的葬仪,皇帝在下葬时都必须给墓道内放置记述皇帝生平及其业绩的哀册。乾陵地宫内埋葬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皇帝,那么他们的哀册究竟是谁撰写的?如今乾陵地宫仍未发掘,哀册的内容在史料中是否有记载呢?

首先,据《全唐文》卷96《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记载,唐高宗的哀册是武则天亲自撰写的,被放置在唐高宗的梓棺之前方。

在哀册文中,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武则天首先用赞美的语言叙述了唐高宗的圣德和功绩,例如:

“月瑶诞庆,云邱降祥;仙源汉远,圣诸天长。绕枢飞电,丽室腾光;鸟庭开象,龙德含章。六艺生知,四聪神授;晦迹登序,韬光齿胄……”等等。

接着,武则天用沉痛的语调叙述了高宗病逝后的政局和她自己的悲痛心情,曰:

“集大务于残喘,积众忧于未已。所以割深哀而克励,力迷衿而自强”,“诉吴穹而雨泗,擗厚载而崩心,泣人灵而洒悲霰,晦宇宙而起愁阴。”

最后,以感叹的口气叙述灵驾西返和自己不能送葬的原因,道:

“想轩驾之攀龙,思嵞山之恋凤,矧承眷于先房,誓牵毁而哀送。岂谓备切至綦,事达深倥,仍徇公而抑己,遂夺情以从众。”

这部哀册全文凄沧悲切,表达了武则天对唐高宗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之情。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2)

△武则天书法作品

武则天的哀册名为《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是当时的国子司业崔融所撰写。上面明确称呼武则天为“大行则天大圣皇后”,全文仅827个字。

哀册内容先记述了武则天驾崩之日和迁柩附陵的时间与隆重的葬礼情景,接着以极其精辟的文词赞扬了武则天的圣德和功绩,如:

“天生后稷,飞鸟覆翼。天护武王,跃鱼陨航,施于成康,武子有光。丰沛之疆,河汾之阳。异气发祥,圣后其昌。穆穆皇皇,作合于唐。到哉坤德,沉潜刚克。寄霜月偃,惠心泉塞,频藻必恭,纮綖是则。训自闺阃,风行邦国。九庙肃祗,六宫允厘。中外合睦,遐迩清夷,家道以正,五化之甚……”

最后,以极其哀惋之情,抒发了人们对武则天的痛悼和怀念,言:

“感大渐久将逝兮,遗惠言而不回;付圣子其得所兮,顾黎元日念哉;颁宠锡以留诀兮,节礼数以送哀;邈终天而一往兮,复何时而下来?”

另外,这个哀册是崔融的“绝笔”,尽管为崔融所撰,但这是对武则天盖棺定论,因此代表了唐中宗的意见。其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收录于《全唐文》卷220,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典一览,以饱眼福。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3)

△武则天哀册图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4)

结语感想

对武则天这位神秘莫测的传奇女皇,从古到今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褒贬并至;总而言之,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对武则天的评价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寒柏陇卧子为大家简略的总结了一下:例如,对她登基称帝,既有“从宜称制”、“仗义当责”的盖棺定论,又有“牝鸡司晨”、“秽亵皇居”、“阴乘阳位”、“天纪倒张”的贬斥之词;

对她的用人,有人赞许为“知人善任”、“英杰竟为之用”,也有人说她私恩笼络、玩弄权术;

有人认为她临事果决,钦佩她的强悍、刚毅、勇敢,有人则以她内多男宠,痛斥她的荒淫、奢侈、乖戾;

有人说她执政期间国泰民安,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有人则说她称帝前后社会艰难,是历史的逆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总的说来,在武则天去世后的近一千四百年以来,对她肯定性的评价要多于否定性评价。朋友们,你对武则天有什么样的历史评价呢?#历史冷知识#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5)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6)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则删。

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文玩收藏、邮票钱币及书法知识等方面。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唐高宗为何信任武则天(为什么历史上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