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与新的疫情作战时,同样有必要回望来时路,读一读中国百年抗“疫”征程的筚路蓝缕。
庚子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人们见识到病毒的威力。回首人类的发展历程,会惊奇地发现,人类的历史便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的编年史。
为全面反映中国卫生防疫抗疫历史,展现中国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瞩目成绩,深入体现中国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联合摄制的5集纪录片《战“疫”》,3月3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晚8点档首播。
纪录片共5集,既对我国防疫抗疫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忠实记录,也对我国疾病治疗研究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支持下,该片全面回顾了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这5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中国的防治历程,展现了伍连德、齐长庆、苏德隆、顾方舟、屠呦呦等医界名家在防控传染病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同时,邀请赵铠、李兰娟、张伯礼、王辰、杨宝峰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回顾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无私付出。
▍回顾历史,遍览中国抗疫的筚路蓝缕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百年抗疫史,镜鉴察古今。
翻开尘封的史册,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传染病时常折磨着人类,并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并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为了全景展现中国防疫、抗疫这段历史,摄制组还在新加坡及国内黑龙江、上海、湖北等地采访了亲历者,拍摄了许多珍贵文献资料,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传染病疫情的不屈抗击,以及医学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和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一个多世纪以来,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先后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肆虐。
战斗在消灭鼠疫第一线的伍连德,分离出天花病毒、为我国预防和消灭天花做出卓越贡献的齐长庆,中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血吸虫病防治专家苏德隆,“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出脊灰糖丸活疫苗的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以及发现青蒿素、让人类得以攻克致命疟疾的屠呦呦等5位国之大医,他们在防治传染病中的贡献都被这部纪录片一一收录。
纪录片通过回顾与传染病抗争,从战斗在流行病防治一线的科学家、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传染病的源头和特点,探讨人类在过往与传染病的斗争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赞扬了科学家和医护工作者面对传染病的勇气和信心。
▍科学家精神,战胜疫情的制胜法宝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白衣天使无惧艰险驰援武汉,各行各业积极投身防疫救援。在这场疫情中,国士无双的84岁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重回公众视野。
在110年前也有这样一位国士,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挽救了民族危机,他就是曾说过:“人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报之”的伍连德。在1910年防治鼠疫一战中,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数万人生命。为了弄清楚疫情来源,他进行了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他认为,控制疫情必须实行严格的隔离检疫,分设“疑似病院”和已罹患者病院,并根据疫情传播方式、路线提出了9条建议,设计发明了中国第一只“伍氏口罩”,战胜了鼠疫。
抗疟药的研发就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支撑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坚持下来的是“责任”和“担当”。
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数百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中国抗疫事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们。他们一生致力于防疫事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的防疫事业的发展。其间,广大医务工作者、防疫工作者始终冲锋在前,以科学和勇毅守护生命,与凶残的病魔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当民族有难、人民遇险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担负起拯救生命的神圣使命。
今天,当我们与新的疫情作战时,同样有必要回望来时路,读一读中国百年抗“疫”征程的筚路蓝缕。110年前,他们同今天的医务工作者们一样,抛下妻儿老小,奋战在一线,不眠不休,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2020年的春天,也不应忘记伍连德,齐长庆,苏德隆,顾方舟,屠呦呦等这些中国防疫、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做出极大贡献的伟大先驱们,是他们的果敢坚毅、不计回报,才有了中国防疫事业发展的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