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中,马克思最欣赏狄德罗,把他列为“最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是《拉摩的侄子》,恩格斯把这本书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称为18世纪法国人“辩证法的杰作”。狄德罗的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看似模棱两可的论述,这对于不懂辩证法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生混乱。他的一些议论也颇为惊世骇俗,例如说“大理石也有感觉”、“人是一架能弹奏自己的钢琴”等等,这些观点看上去荒诞不经,但经过狄德罗本人的解释后,却有另有一番道理在其中。

小伊凡发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狄德罗实验证明)(1)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

狄德罗哲学的基本逻辑

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是研究“存在”的,例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以及柏拉图的理型都是要揭示世界因何而存在的问题;到了中世纪,教父们把存在论变成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使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直到近代,培根的《新工具》才对经院哲学的逻辑进行批判,把哲学引向“思维”的方向;而比他稍晚的笛卡尔则指出,除了思维者自己的存在无可置疑之外,其他的存在都是可以怀疑的。存在的问题逐渐排到思维、认识的后面去了。

我作为一个能思维的人,首先得考察自己的认识能力,确保它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存在,然后才可以去谈“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世界因何而存在”等问题。就好比说,在正确看清世界之前,我得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是否健康,确保我不是色盲,这样才能避免误以为这个世界缺乏色彩——从近代开始,认识论取代本体论,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家们对认识的考察,无非是两种,一是观察,也就是经验主义的感觉论;二是思维,即理性主义的理性论。他们倾向于研究“思维与存在”中的“思维”,然后从思维去说明存在;狄德罗则从相反的方向出发,他倾向于先研究“存在”,然后再用存在来说明思维。

狄德罗认为“存在”就是具有异质性、物质多样性和运动必然性等特性的自然界或物质世界,它们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者对存在的糊涂看法说:

“我们称为唯心主义者的,是这些哲学家:他们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那些在他们自己的内部相继出现的感觉,而不承认别的东西:这种狂妄的体系,在我看来,只有在瞎子那里才能产生出来;这种体系,说来真是人心和哲学的耻辱,虽然荒谬绝伦,可是难以驳斥。”

与狄德罗同时代的孔狄亚克是唯物主义者,而贝克莱则是唯心主义者,他们的立场虽截然相反,却有着同样的经验主义逻辑,都以感觉来作为哲学的起点。狄德罗认为孔狄亚克只说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但没有说出什么是感觉的来源,这样很容易就会滑向贝克莱的一边——因崇拜经验而变成唯心论者。因此,他试图从存在出发来论述感觉、思维、意识,证明它们只是物质的属性,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他和达朗贝尔的谈话中。

小伊凡发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狄德罗实验证明)(2)

洛克经验主义的信徒孔狄亚克

大理石是否有感觉?

达朗贝尔是一名数学家,曾参与《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他与狄德罗相识甚久,彼此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狄德罗在1769年写定的《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中记载了他们之间一次有趣的讨论。

达朗贝尔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灵魂存在着,灵魂在本质上是与物质不同但同时又与物质联系为一体的东西,它跟在物质的后面,推动着物质,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有点像亚里士多德的“隐德莱希”,或者当时流行的活力论,认为存在一种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灵魂,在这些灵魂的作用下,物质才会发生运动。

狄德罗则否认灵魂,他认为运动就是物质的属性,物质本来就能动,不需要一个独立于它之外的灵魂来推动自己。在物质之外并不存在灵魂——或者说灵魂只是物质内部的一个属性,我们称之为感受性。也就是说物质具有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性质——具有感觉。

物质有感觉,这该怎么理解呢?达朗贝尔反驳说像大理石这种东西就没有感觉,狄德罗对此进行了解释,他先说:

“一个物体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并不是运动,只是运动的结果。移动的物体和不动的物体里同样有运动。”

只要把物体移动的障碍去除掉,物体就会继续运动,障碍的阻力有大小之分,表现为活力和死力;同样道理,存在一些障碍,阻碍物质的感觉能力:障碍较大的称为迟钝的感受性,障碍较小的称为活跃的感受性。正如阻挡物体运动的阻力减小会使死力向活力过渡,阻碍感觉的力量减小,也会使迟钝的感受性向活跃的感受性过渡。

对于大理石这种物质而言,它的感受性偏迟钝;而对于人、动物也许还有植物而言,其感受性则是活跃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就承认人和动物这两种物质具有感觉,而看不到大理石也有感觉,这是因为它的感受性过于迟钝,不易察觉罢了。这种迟钝的感受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显著起来,成为敏感的感觉。

狄德罗在此,就提出了大理石的迟钝感受性向人的感觉过渡过程——饮食。他说:

“你把食物与你同化了,把它变成肉了,使它动物化了,使它具有感觉了;你对事物所做的事,我高兴的时候也就会让大理石去做。”

人通过饮食,把蔬菜、水果等等迟钝感受性的东西吸收成为人的肉体,使其迟钝感受性进化成感觉。同样,如果人把大理石捣碎,碾成极细的粉末,再与粪土混合搅拌,然后在其上面种植豌豆、蚕豆、白菜等等蔬菜,大理石的感受性就通过蔬菜进入到我的肉体里,变成了我的感觉。

这样,狄德罗就可以证明感觉是物质的属性了——因为无论是哪种物质,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使其迟钝的感受性变成人的感觉。他用“饮食”来实现石头跟人的转化,巧妙地论证“石头也具有感觉”的观点,或者说“石头因人而具有感觉”——感觉来自于人,哲学的起点不应该是经验主义的感觉,而是唯物主义的人。

小伊凡发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狄德罗实验证明)(3)

狄德罗通过大理石问题来说明感觉是物质的属性

人是一架能够弹奏自己的钢琴

那么感觉又是如何过渡成思想呢?狄德罗与达朗贝尔进行一步一步的推论,首先人的存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自我意识,他能意识到自己;其次,他的意识建立在记忆之上,而记忆又是从某种机体中积累起来的。狄德罗说:

“如果一个有感觉的并且有适于记忆的机体的生物,把它所得到的印象联系起来,凭着这个联系形成一个它的生命史,获得它的自我意识,它就作出否定、肯定、推论和思维来了。”

狄德罗认为,只要我们能通过记忆把各自感觉印象联系起来,就可以产生思想,思想不是天赋的,而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感觉和思想皆来源于物质性的机体生物(人),是生物(人)的机能。

狄德罗还把有思想的生物(人)比作一架钢琴,他说:

“我们就是富有感受性的乐器。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

人是一种有感受性的生物,他就像一架钢琴。外界的自然通过感官引起他的印象(弹钢琴),同时他自己也能通过思想引起另外印象(自己弹自己)。感觉来自于外界的刺激,思想来自于心灵的思维。外界刺激我们的感官,就像钢琴被人弹奏一样;而我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便是钢琴在弹奏自己。

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则反对钢琴的存在,对此,狄德罗讽刺说:

“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贝克莱等主观唯心主义者)曾意味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

狄德罗坚持认为只有唯物的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属性才能避开唯心主义的思辨深渊,孔狄亚克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但他跟贝克莱一样都是从感觉、思维出发的,没有认识到感觉、思维只是人的属性。在“存在与思维”的哲学基本问题中,人属于“存在”,而人的意识便是“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属性,存在是本原,思维是它的派生。存在包括人、包括社会也包括自然界,而思维仅仅是人类的思维。

小伊凡发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狄德罗实验证明)(4)

不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是“感知是存在的一种属性”

不要停留在思维上,而是要重视实验

狄德罗看到了近代哲学家们的毛病,他们过于重视经验和思维,反而忽略了存在。他们把一切问题都诉诸经验和理性,因而轻视了实验的作用。经验和理性只在心里权衡各种可能性,然后大胆地断言:我们不能把光分解开来。而实验哲学则倾听着这一切,在光的面前一言不发地待上整整几个世纪,然后突然指着三菱镜说:看啊,它把光分解开来了。

迷信经验的人热衷于考察自然,喜欢收集各种资料和标本,就像那架被自然弹奏的钢琴一样,每天都应接不暇,疲惫不堪;而迷恋思辨的人就好比那架整天在弹奏自己的钢琴,他自娱自乐,逐渐在冥想中沉沦下去。因此,在狄德罗看来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有各自的缺陷,还需要扬弃出第三种形态——实验哲学,他说:

“我们有三种主要方法:对自然的考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不能像经验哲学和理性主义者那样,单单停留在观察和思考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用实验来验证观察和思考的成果。不能妄图把真理当成一个纯理论领域的问题,相反,真理应该是一个关乎实践的问题,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思考的结果。

要想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就应当做到“对自然的观察应该专注,思考应该深刻,实验则应该精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