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没能毕业怎么办(博士第6年了还是毕不了业)(1)

文丨可可沛沛

从去年到今年,至少有3位在读博士找我,咨询毕不了业的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痛苦你根本感受不到。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这种痛苦——30左右的年纪,上有老小有小,同龄人已经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有车有房,有被社会认可的身份,幸福地活着。

只有自己,被卡住了,人生被卡住了。好像落入一个深不见底的井,无人能听到自己的呼救。

这种茫然和绝望,完全可以把人逼疯。

今天这篇文章,想讲博士毕不了业怎么办?

希望给在读博士、打算读博士的人一定启发。

2007年暑假,我照例留校帮老板(硕士导师)干活。

干了一上午活,端着饭盒拎着热水瓶去食堂吃饭 打水。注:暑假期间学校只留一个食堂,其他食堂都关了。

在去食堂的路上,发现我天天走的那条路被封了,有好几个JC在场维持秩序,严禁任何人经过。还有警车和救护车在场。

原来有人跳楼了。

过了两天,事情慢慢清晰。

有个在读博士,已经是第5年还是第6年了,因迟迟出不了实验结果,没有数据,无法提交毕业论文。

实在承受不了精神压力,暑假留校做实验时,心灰意冷,从楼上跳下去了。

其他学生发现后,第一时间报了警,叫了救护车。

救护车赶到时,人已经不行了。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博士论文那么难写。

01 灵魂拷问

那时,我老板还没开始带博士生,于是我开始注意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师兄师姐。

有个师姐,我认识她时,她的博士读到了第5年。整个人沉默寡言,有时候和她打招呼,笑得都有点勉强。

她的小师妹跟我说:她之前不是这样的,性格非常开朗活泼,都是毕业这事儿闹的。

这两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后面的读研生涯里,我一直问自己:我要读博吗?我能读下来吗?我能拿到博士学位吗?

这是一个跳出自我,客观审视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灵魂拷问的过程。

我的专业很好,博士毕业可以找个好学校做老师。女孩子嘛,做老师稳定体面,找对象也大幅加分。

而且,可以极大地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我爸的虚荣心。

拷问了自己很久很久,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不读

02 价值观

因为我发现我根本不喜欢做科研,甚至我的价值观和做科研完全相悖。

首先,科研最可能出的结果是一个结论。但基于现在的产学研体制,要把某一研究结果付诸实践,并且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可是,我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寻成就感和意义感的人。科研无法给我带来沉甸甸厚实绵密的成就感。

其次,很多科研的结果是在绝对理想环境下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变量干扰着实际环境,你确实得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但现实情况是,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根本无法运用它。

我不喜欢这样。

再次,不怕你们笑话。很诚实地说,我喜欢钱。

上文的博士师姐,一直都不好看。

在我的印象中,总是穿着一件灰不出溜的衬衫 一条深色的裤子,衬衫和裤子都有点偏大,她穿着总有一种晃荡的感觉。

从来不化妆不擦唇膏,脸色一直是黄黄的,脸颊上没有肉。

再加上她很少笑,所以总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我不想这样。

我想赶紧挣钱,买漂亮衣服,买漂亮包包,买高跟鞋,买口红。

当然,你可以说我很俗气,没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但这确实是223岁的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03 被卡住的硕士论文

写硕士毕业论文时,我发现自己还是想少了,读博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写硕士论文时,我被卡住了。

那年的端午节,我父母来武汉办事,要看我,带我吃一顿好的。

我拒绝了。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我什么都吃不下,我甚至不愿意见父母。我见他们有什么用呢?他们又不懂,只能是说些安慰的话。

那些安慰的话,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安慰这件事,只在小困难面前起作用,在大困难面前相当于拿蕾丝花边御寒。

更重要的是,安慰会让一个人刚刚变坚强的内心松懈下来,甚至产生自怜的想法。

我拒绝了父母的探望,和论文死磕。

后来又面临盲审风险。

之前我有个师姐的论文被抽中盲审,结果延期毕业一年。

基于此,我们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

最终没有抽中我,但那段时间的心理压力深深印刻在我心中。

经由此事,我深刻意识到一个问题,也是绝大部分人搞混淆的东西。

学习好≠学习能力强,学习好≠能搞定博士论文;

好学生≠好的科研人才。

04 好学生就能读博?

在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好更多的意味着:擅长考试,能考出高分。

比如说我。

我非常善于考试。大学期间我在武汉学了驾照,后来因为科目三没排上考试,又到北京重新学。两次科目一考试我都是100分。

我非常讨厌我的专业,但依然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依然能够以考研高分获取公费读研资格。

我是一个擅长考试的学生,但我绝对不是一个好学生。

我只是非常适合应试教育这一体系,但我根本不适合做研究。

我们班有个男生A,非常喜欢本专业。每次课间休息,他都会去找老师,就一个专业问题和老师聊很久。

有些课堂讨论的部分,大部分时间总是他一个人在说。那种说,不是年轻男孩子的表现欲,而是实打实地热爱这个专业。

有个老师也很喜欢他,当他还是本科生时,老师接了项目,都会叫他帮忙。他也乐在其中。

他非常热爱科研,非常想读这个老师的研究生,无奈他的英语不好,连续考了2次都没过郭嘉线。

我十分为他惋惜,如果给他机会读研读博,他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研人才。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学习好,就跑去读博。

你要真诚地问自己:你到底是高分生,还是真心喜欢做研究?

你一定要清楚地明白:学习好≠学习能力强,学习好≠能搞定博士论文;好学生≠好的科研人才。

05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合适?

很多人可能会问:决定读博时,我也不知道我适合不适合呀?

是的,人要彻底了解自己需要时间。

但读博前,你一定能确认一点:我内心到底喜不喜欢做研究?我能否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不要被任何外在因素(父母、导师、就业环境、配偶、虚荣心)干扰,你要非常诚实地回答自己。

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说:

活着不是在寻找答案 而是要面对自己 一面思考一面积累每一天的经验;

关于人生这个命题,如果像猜谜节目那般迅速便能给出正确答案,反倒比较奇怪。

06 读博第6年,怎么办?

如果你现在读博已经读到第6年,还是无法毕业,怎么办?

首先,建议你和导师聊一聊。诚恳地请他评估你毕业的可能性。

如果努力努力,希望还是有的,你自己也有一定信心,那就咬牙努力。

反之,如果毕业的可能性确实比较渺茫,自己也无什么信心,那就及时止损。

我知道你听到这句话一定会炸,但我想说:

及时止损,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终极的能力。

我本硕7年,花在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上,硕士一毕业马上选择转行。

时隔11年,回首看看,我无比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

在“浪费7年”的表象下,我收获了很多东西:

6.1 不和别人比。

我的专业很好,我的同门,凡是做到平均水平的人,现在收入都很高。

当初和我一起做项目、低我一级的师妹在国内外都开办了公司,现在身家上亿。

6.2 包容度很高。

我转行时,很多人觉得我脑子不正常,认为我是奇葩。

因为我也是从奇葩过来的,所以我对人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很高。

这也是我后来开始做咨询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在做奇葩事时,内心有强烈的合理性。所以我深深明白,在每一个匪夷所思的、错误的行为背后,都有过往的经历、事件、背景做支撑。

当你明白这一点以后,你就不会认为任何一个人是奇葩。

6.3 深刻认识自己

放弃读了7年的专业,让我有契机认识自己。

以前的自己,都是在走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连专业也是父母选的。

转行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我自己最了解我自己;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做什么事有信心;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个发现非常重要,正如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所言:

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

6.4 果断离婚

我离婚时,非常果断。

不是我不爱,我为这段婚姻付出了很多。放弃这段婚姻时,我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痛楚。

但我更知道,在背后支撑我的是什么,是我的人生经历——读了7年的极佳专业我都能放弃,何况是3年的婚姻?

所以,我没有浪费7年,你也没有浪费6年。

仔细思考一下,你一定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只是现在的你不知道,只有当某件事发生了,你才会意识到:哦,原来那时的我,并没有白过。

最后,我想对你说:

你经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上天赐予你的一份神秘礼物(我知道这样想不容易。我也是花了很多力气,才获取这种能力),我希望你能从受的每一份痛苦中获得学习、累积和成长。

最重要的是,将痛苦转换成人生的养分,去灌注自己内心的坚强之花,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