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1)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2)

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两次大小金川之战对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当地的蕃人土著只有3万余人,却让清军近1/10的兵力鏖战多年,让乾隆烧掉了上亿两银子。大小金川难打,除了当地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外,当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习惯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大小金川的居民把建造碉楼当作是刚需,没有能力建造碉楼的人家甚至很难娶上媳妇儿。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3)

大小金川居民建造碉楼的习惯渊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建造碉楼的手艺非常普及。大小金川的碉楼,分为家碉、官寨碉、战碉、界碉、风水碉、镇妖降魔碉、哨碉等多种类型。因此碉楼在当地并不算什么稀奇事物,中产家庭几乎都人有一套。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4)

大小金川居民最常用的家碉,一般建造在居屋前后,高度并不算太高,主要作用是防止邻居之间的偷盗抢夺(西北某地居民在解放前70%的男性居民都参与过抢劫,是当地人最重要的副业收入来源),家碉相就相当于当地居民的车库和地下室,平常圈养牛羊,战乱时(一般是部族仇杀)全家人都躲在那里。家碉的建造在当地并不复杂,建造时用青稞杆、红麻杆制造的麻筋混合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加上大小金川随处可见的石材建造而成,这在当地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按照傅桓的说法是“不逾数日可成”。因为家碉实在太平常,所以一个大型寨子中往往就有数百甚至上千碉屋。清军在进攻小金川要地布朗郭宗大寨时就发现,该地不过方圆五六里,却有战碉碉屋千余。家碉的防御功能自然不强,但胜在防不胜防,清军要完全搜索控制整个村寨的碉屋后才能放心,往往几个蕃人“蓝博”就能让数百上千清军寸步难行。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5)

大小金川所谓的战碉和家碉采取的是同样的建造技术,它和家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度和位置,战碉一般有七八层高,所处的位置都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仅仅是在刮耳崖清军就遭到了上百战碉的阻击。大小金川的战碉还互相依存(山涧深谷中往往有两个甚至多个互相对应的战碉),在作战中用交叉火力射击,再加上大小金川多变天气造成的气候灾害,清军往往在拿下一个大型战碉就要伤亡数十人。而当地的村寨谁家要是没有十个八个战碉,那简直就是丢人现眼,明亮、阿桂等清军名将也只能常年累月地在大型村寨面前苦熬。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6)

官寨碉是村寨头人权力的象征,它的建造更加牢固,用来储存整个存在的战略物资,它一般建在寨口或寨旁。其他的碉楼也各有用处,界碉是临近村寨用来表明界限的建筑;哨碉则是土著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风水碉和镇妖降魔碉都建在村寨旁边,用途就是给村寨居民提供精神支柱。

乾隆古战场遗址(让乾隆烧上亿两银子)(7)

这些碉楼极大的阻碍了清军的进展,乾隆都被它们弄得头大。清军最后也没有摆平所有的碉楼,他们最终能够取胜是因为清军有全国资源可以烧,可以将战争进行到底。而大小金川居民全民作战极大影响了生产,生活上极度困难,再加上瘟疫的影响,大小金川居民才不得不投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