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1)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3)于颛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学而篇及译文完整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学而篇及译文完整版(修己以安百姓论语注解)

论语学而篇及译文完整版

【原文】

季氏(1)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3)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6)也。何以伐为(7)?”

冉有曰:“夫子(8)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9)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1),龟玉毁于椟中(12),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18),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19)也。”

【注释】

(1)季氏:这里指季康子。

(2)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颛臾归服,成了鲁国附庸,得以续存,但由于国小势弱,后被楚国所灭。

(3)有事:根据后面的“何以伐为”,确定这里指的是出兵征伐。

(4)无乃:无乃:岂不是、难道不是,表示推测。尔是过:宾语前置,即“过尔”,责备你。过:责备。是:用于宾语前置的词。与:通“欤”,语气词。

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5)先王:指周朝早期的天子。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和费县境内,因为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主:主持祭祀的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西周初期,成王册封了颛臾国君,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6)社稷之臣:维护社稷之臣,拱卫社稷的藩臣,。

(7)何以:为什么,用于反问。为:语气助词。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呢。

(8)夫子:指季康子。

(9)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0)陈力:展示才力,用尽全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担任的职位上用尽全力,做不到就要卸任。

(11)兕(sì):犀牛。柙(xiá):关兽的木笼。

虎兕出于柙:老虎、犀牛从关着的木笼跑出来。

(12)龟:指龟甲。椟(dú):木匣。

龟玉毁于椟中:龟甲、玉器在盛放的木匣中毁坏了。

(13)费:季氏的封邑,在鲁国的东南,故城在今山东费县城西北。

(14)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割舍、放弃。舍曰:不直说。辞: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就痛恨那种不直说想得到,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方式;此句中“君子”是主语,“疾”是谓语,后面的部分为宾语从句。

(15)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这里二者合称泛指掌管国家权利的人,执政者。

(16)寡、均、贫、安、和、倾:这六个字的所属都是指民众或国家,而不是掌权者自己。两段话都是治国之策。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民众)财富少只担心财富分配得不均,不担心(民众)贫穷只担心不能(使民众)生活安定。这段话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很差的时候,一定要让财富分配机制保持相对的合理性,如果财富分配失衡,社会经济就难恢复到良性发展;在百姓生活很贫困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外要避免刀兵,内要避免劳民动众,这样百姓可以安心生产,生活状况会很快好转。这是从社会和百姓个人两个角度的关注点。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富分配均匀了(民众)便不感觉过于贫穷,(社会)和谐了(生成的财富)便不会少,(民众)生活安定了(国家)便不会倾覆。这段话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财富分配均匀了,老百姓对贫穷感觉就不会太强烈,这样的社会关系容易保持和谐;保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就会趋向好转,社会财富就会得以积累,这样情况下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保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就会幸福,国家就会强盛起来。这是使整个国家由贫弱变富强的发展策略和路线。

(17)来之:使动用法,使之来。安之:使动用法,使之安。

(18)析:分开,散开。

(19)萧墙:大门之内的用于遮挡视线的矮墙。

萧墙之内:借指自己内部。季孙执掌鲁国,却不能行有道以使国泰民安,以致于会失去执政的基础,最终危害到自身。

【解读】

本章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为臣之道。为臣者要努力辅佐君主走上正道,治国安邦,就是孔子在第11•24章所讲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其二是为政之道。为政的目标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安宁,这种情况下对异国百姓产生吸引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孔子在第13•16章所讲的“近者悦,远者来” 。而使“近者悦”的治国之策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其三是以“季氏伐颛臾”这个具体事例表明不能让大夫执掌国政的原因。相对讲,大夫包藏了更多的私心,不能一心为国,执掌国政后,必然要动用公权力为自己的私心服务,从而把国家引向动乱。这一点可以参看孔子在下一章的论述。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出兵讨伐。”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过去周天子授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土之中,是拱卫社稷的藩臣,为什么要去讨伐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作为臣子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遇到危险却不上前去支持,将要颠覆了却不去扶持,那又何必用这样的助手呢?并且你的话是错的。老虎、犀牛从关着的木笼里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盛放的木匣中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今颛臾城墙牢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后世必然必然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就痛恨那种不直说想得到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方式。我听说掌管权力的人,不担心(民众)财富少只担心财富分配得不均;不担心(民众)贫穷只担心不能(使民众)生活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均匀了便无所谓贫穷,(社会)和谐了(生成的财富)便不会少,(民众)生活安定了(国家)便不会倾覆。做到这样了,那么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提升文化和德行以使他们(向往而)前来。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让他们)过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动武用兵。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萧墙里面。”

【辨析】

(一)

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常见的注解认为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和“贫”为错字,依据是下句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但是,如果要对应的话,“安”也应该为“和”,而且上句的内容是二个,下句的的内容是三个,两者也对应不上。前人为什会犯后人很容易发现的错误?不要把前人想得如此不堪。没有实物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是否读懂了原文,而不是去按照我们的理解去篡改原文,这既是做学问的不严谨,更是对前人的不尊重。

(二)

对于“萧墙”的“萧”历来解释为通“肃”,见此墙便会使人肃然起敬。这个通假解释是孤例,一是缺少旁证。二是“肃墙”本身“见墙使人肃然起敬”的解释也比较牵强,这个墙首先在于内外有别,是内部的情景不至于被外面的人一眼看到。所以这个“萧”究竟何意,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应该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