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精神是以大爱情怀为基础、以大德风范为中坚、以大智风采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大爱情怀包含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热爱教育的炽热情怀和关爱学生的慈爱情感;大德风范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生命大德;大智风采包含渊博的知识积淀、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教师精神是以大爱情怀为基础、以大德风范为中坚、以大智风采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大爱情怀包含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热爱教育的炽热情怀和关爱学生的慈爱情感;大德风范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生命大德;大智风采包含渊博的知识积淀、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培育教师精神是建设教师队伍的重点内容。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这就对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精神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加强精神品质的培育和建构,担当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精神的形成是在继承传统教师精神精髓,吸纳西方教师精神文化,融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职前与职后有机结合的终身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教师精神根植孕育于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圣人为最高标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集中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有教无类”“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是教师精神的重要内容。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典范,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程中,教师群体紧紧追随中国共产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为教师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教师精神是以大爱情怀为基础、以大德风范为中坚、以大智风采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大爱情怀包含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热爱教育的炽热情怀和关爱学生的慈爱情感;大德风范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生命大德;大智风采包含渊博的知识积淀、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教师精神以大爱情怀为基础
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师精神的灵魂。与社会上其他职业精神相比,教师精神除了一般意义上对职业的热爱之外,还包含一种广博、深沉、持久的大爱情怀,主要体现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和关爱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教师应有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
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只有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崇高理想信念,涵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种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种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
教师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教师的爱国情怀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的精神血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开启未来的文化原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有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滋养了教师的精神血脉,涵养了爱国之情、砥砺了强国之志、激发了报国之行。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教师,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的屈辱状况,在国家和民族危亡关头,他们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转折新篇章的第一页。新时代,以钟南山、张伯礼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与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关系着全人类命运的殊死斗争中,以共产党员的热血担当和学者的铮铮风骨,在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等方面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师应有热爱教育的炽热情怀。
热爱教育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认同感。可分为三种境界,一是作为谋生的职业,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三是把职业视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志业。一位热爱教育的教师,要把教育作为此生生命意义之寄托,即使处于平凡岗位,也不磨灭对教育的理想与激情。第二,对教育有坚定的信仰。坚信教育能促进学生和自我生命成长。过去人们经常称赞教师有“红烛精神”“春蚕精神”,其实,教师不只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还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自我也同步获得发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三,对教育有超越性的追求。教师通过不断创造,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生命的自由感。就如李吉林、顾明远等教师一样,他们对教育饱含激情,终身学习,书写了自己的生命传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应有关爱学生的慈爱情感。
作家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热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师专业角度来看,爱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优秀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而且要有爱的能力。
教师如何做才算爱学生?第一是积极的关心。就像母亲照顾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教师会为每一位学生的点滴成长而操心、操劳,付出汗水和辛苦。第二是责任心。这种责任心就像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矢志不渝改变山区女孩的命运一样,不是来自学校、领导等外部强求,而是源自内心的良知和悲悯。第三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而不是强求其成为教师希望的样子。第四是了解。没有了解,就谈不上尊重,关心和责任心就是盲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为对学生生命可能性的坚定信念,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没有这种信念,教师的爱就会泛化为一种情绪。就如“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霍懋征、“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一样,在他们心目中,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后进生都蕴藏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教师的责任就是给每个孩子最细致的培养与最温柔的呵护,让每个生命闪耀光芒。
教师精神以大德风范为中坚
倡导党员干部要“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这三点要求对教师精神培育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师的私德,主要体现为个人的道德品格,关涉“修身、齐家”,如风度、孝敬、善良、自主、自尊、自律、进取等品质。教师的大德,主要体现在其胸怀与境界,能站在民族、人类的角度看待教育,有家国情怀,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格局。
教师要修炼个人品德,做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师。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历览如叶圣陶、于漪这样的优秀教师,无不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今天,众多工作趋于职业化,“破五唯”、彰显教育本质等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强调好老师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位敬业奉献的教师。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均受工业时代科学化、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影响,社会把教师看作与医生、律师、会计一样的职业,教师精神更多地融入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责任在内的职业精神。但教师工作对象、内容、方式、目的等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是一种用人格来影响人格的职业,也是一种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职业。归纳而言,教师的职业精神主要包括服务精神、敬业精神、仁爱精神。教育是国家对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视同仁、热情主动的服务意识。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做到言传身教、认真负责和恪尽职守。与父母之爱相比,教师的仁爱是一种兼具感性和理性、无差别、不以回报为目的的职业情感,体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呵护和严格要求。今天,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性,个人主义、成功学、实用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对教师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更要意识到职业道德的意义和价值,自觉用职业道德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教师要弘扬生命大德,做一位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当下,有的教师往往重视学校、学科、分数,忘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的追求终极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社会使命。古往今来,不论是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还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都具有高远的眼光和超拔的气魄。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是民族乃至世界进步的推动者。当代教师首先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像要求的那样,胸怀“国之大者”,“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精神以大智风采为核心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教师的大智风采。
教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者。
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还应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如此,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获得在教育领域的自由。
教师应该是一位终身学习者。
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知识时代,知识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量越来越大。以往认为只有学生时代、年轻人才学习的观念已经过时,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伴随生命始终的过程。在工业时代,受主客体二元思维的影响,教育知识追求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学习过程中知识与生命的分离,往往有枯燥甚至痛苦之感。随着社会进步,在对知识、教育、学习的不断反思中,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们越来越发现,知识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不是僵死知识的堆砌,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注重生命与知识的对话,重视知识与生命的交融,重视复活知识、创造知识。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让知识在生命中、在课堂里焕发生机。教师的学习还是一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限丰富又不断简约的过程。所谓丰富,是指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墨守成规,不僵化封闭,能向着实践、未来和可能性开放;所谓简约,是指逐渐领悟了此生作为教师的意义,坚定了修炼为“师者”的信念,领悟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儿去”,灵魂更加清澈,精神更加精纯,生命更加饱满。
教师应该是一位合作学习者。
受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的影响,传统型教师在职业中往往竞争多于合作,独学多于共学。现实中,课堂成了教师“独舞”的“独立舞台”,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高质量的研讨。随着知识的急剧增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因素,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才能克服自我的有限性,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师者修为。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还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英国伦敦大学罗斯玛丽·卢金教授等,都强调教师参与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成为合作者,关键是加入有共同愿景、共同使命、共同价值观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新教育实验也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专业交往”最重要的形式。
教师精神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一部分的教师群体,其精神应该以大爱情怀为基础,以大德风范为中坚,以大智风采为核心,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朱永新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郝晓东单位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