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邻家魏公子,带你看世界!

别人论己时切莫打断

听到谈论自己,就急于辩白和更正,是不理智的。

在大多数场合下,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非常重要。当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一旦别人谈到自己时,尤其是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时,往往会打断别人,进行争论。其实,这是最不明智之举。

说话技巧和说话应变能力的语录(人人必学的精准表达)(1)

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斯大林对《暴风雨》的看法——认为此书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为了讨好领导,主编就组织编辑部人员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了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都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爱伦堡发言,并要求他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瑟夫·斯大林。’”

说话技巧和说话应变能力的语录(人人必学的精准表达)(2)

主编的脸色很难看,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能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沉默的力量是无边的,它可以帮你说服反对你的人,让你向成功迈进。所以我们要学会沉默,学会在别人论己时保持沉默。

说话看时机,不能喧宾夺主

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你该怎么说话。清晰地界定自己在某一个场合的位置是十分有必要的,切忌主客倒置,反客为主。

智者选择时机,愚者不择时机。凡是聪明机灵的人总会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出手行动,而那些愚笨的人则会不管不问,不看时机。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其中

说话技巧和说话应变能力的语录(人人必学的精准表达)(3)

一名大臣站起来回答道:“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的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其实,说话时只要选择好时机,交流就会变得很容易。

有一次,墨子的一个学生子禽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人会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震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

子禽听了墨子的这番教诲,非常赞同,频频点头称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许多人都知道,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情商,而不是以前我们理解的智商。而情商的高低从他说话中的称谓就可以看得出来。情商低的人,总是喜欢把“我”字放在前边,这会给别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这样的人往往是令人厌烦的;而情商高的人,却总是记得把“您”字放在前边,以显示自己对别人的尊敬,这样的人则多是受人欢迎,获得的好感也是连绵不断。

说话技巧和说话应变能力的语录(人人必学的精准表达)(4)

李世民和魏征为后人称道,两人合谱一段君臣佳话。魏征以“犯颜直谏”闻名于世,李世民以“知人善用”青史留名。魏征死后,李世民哀悼说“朕从此失去了一面明镜”。魏征每每在李世民“误入歧途”时、及时出言“敝腥”他,要求李世民要以朝廷社稷为重,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正是很好的佐证。历史上闻名的“贞观之治”少不了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少不了魏征“敢于直言”。所以,说话不仅仅是学问、艺术或是技巧,也应该算是一种生产力。为什么说话是生产力呢?是因为说话可以激发他人正面的精神力量,促使其觉醒,促使其奋斗,这样就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现实中,想要别人乐意接受你的建议,那你也需要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不然,你的好意见就要付诸流水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毁于一旦了。选择良机,恰当表达,则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不择时机地提意见,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自取其辱。说任何话都要经过大脑的理性思考,不是什么场合或什么时候都可以提出来的。应该表达的话或意见,也有一个时机的问题。

如果正确的意见用尖酸的、刻薄的、愤怒的、憎恶的语气表达给别人,那么你就休想让别人听进去你的意见了。因为对方所注意的焦点不在你的意见正确与否上了,他正在思考如何反击你的话语或者尽可能地侮辱你,因为你的话已经刺伤了他的自尊,你的话已经让他在众人面前拍不起头来。你的话还想要达到目的,这可能吗?

孔圣人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关注邻家魏公子,带你看世界!

您的点赞,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