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1)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不仅因为它往往直接反映语言和民族起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可悟性的一面,而且当它出现在聚落、道路、田野、标牌和布告栏时,又具有直观性的一面,所以,地名属于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文化地理力图通过地名研究,再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指示历史上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兴衰,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从地名可透视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广东历史政区地理与地名

岭南未有行政建置时,地名早已产生。在先秦诸子文献中,岭南就有瓯、邓、桂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桂林,南海、牂牁、苍梧、大庾、缚娄、阳禺、番(贲)、禺(隅)、 玄山、陆梁、儋耳等地名,指实岭南部族居地、山水、城邑等,并有一定文化内涵。例如番禺一说指盐村,“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而“牂牁者系船筏也”,又陆梁一说指山谷等。

秦汉岭南并入中央王朝版图,正式有行政建置。秦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在今广东境内置番禺、龙川、四会、傅罗(博罗)、揭阳5县。西汉初则在广东设3州7郡26县,许多政区地名相继确定下来。以后由郡—县二级政区发展为州—郡—县三级政区,县以下还设乡或亭,地名层次增多,层层叠压,覆盖地区越来越大,也相对稳定下来。事实上,广东政区不少名称,为秦汉时所确立,其中有些县名二千年来未变或稍改,如南海、番禺、 增城、中宿(清远)、曲江、浈阳、博罗、龙川、揭阳、高要、 四会、临允、高凉、端溪(后省入肇庆)、徐闻、桂阳、阳山等,皆为广东第一批政区地名。

三国时期,广东境内设立的县比汉代增加了1/3,新建思平(恩平)、平夷(新会)、始兴、尚安(连山)、安宁(阳江)5县,均存至今,广州地名也在这时产生。

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行政建置急剧膨胀。萧梁时,广东境内建置达14州39郡106县之多,超过现在县市数量。许多地名应运而生,其中有些已难以开列和考证,但亦有些留存至今,如安遂(云浮)、新诏(广宁)、宁化(电白)、罗州(化州)、 新丰、仁化、河源、程乡(梅县)、乐康(徐闻)、扇沙(遂溪)、翁源、梁化(乐昌)、梁德(信宜)等。

隋代对政区建置大加省并精简,从三级制变为二级制。广东郡县数量仅及前代一半,许多地名被废弃不用,成为历史地名,至今仍考证不清,如刘宋时宋熙郡之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6县;高凉郡之平定、西巩、禽乡3县;宋康郡之单城、逐度、海邻、化隆、开宁、石门、绥定等县;海昌郡之成宁、永建、招怀、兴定4县。

唐代政区恢复三级制,即道—州—郡—县,广东境内增至24州(郡)93县,产生许多新地名,如广州又曰“广府”,新置的端、康、新、勤4州,由隋高凉郡析分的恩、春、高、潘、 辩、罗6州,以及至今仍存的浈昌(南雄)、东莞、石城(廉江)、万安(万宁)、乐会(琼海)等县。

两宋行政区划袭用唐制,以路代替唐代的道。广东由广南东路简称而成,州县数量与唐相差无几,但也创建了长乐(五华)、香山(中山)、乳源3县,州县分布比较均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广东粤语、客家语、闽南语(潮州话、福佬话)三大方言区已经形成,它们的分布区域与这时政区界线部分重合,其中粤语和客家语分界线北段和南段与宋代政区界线完全一致,北段即宋英德府与连州的界线,而南段即广州与惠州界线,甚至中段即今新丰、佛岗和龙门(宋属广州)也与循州界线一致。客家语和闽南语的分界线则在大埔、丰顺之北,即跟梅州和潮州的政区分界线相吻合,不吻合部分界线则是后来移民的结果。这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广东三大方言区的地名格局也在宋代基本上形成,历史行政区划界线也可说是一种地名分界线。

元代除首创省为地方一级行政区以外,还首置专管城厢居民事务的录事司,分置于广州、韶州和潮州路治,为广东城区行政地名之嚆矢。例如广州录事司有10013户,其中南人有9641户、北人有372户,即为非常珍贵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名沿革资料。

明代实行省—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元代道、路、司等名称均被废弃,一些政区通名发生变化,如广州路改为广州府、雷州路改为雷州府等,但专名被保存下来。明代海南岛已划归广东,结束与广西长期同属一个政区状态。广东作为省一级政区疆域已经形成。广东新建或恢复的县颇多,保留至今的有澄海、饶平、普安(普宁)、平远、镇平(蕉岭)、永安(紫金)、和平、连平、龙门、从化、三水、顺德、新宁(台山),多数在粤东,一部分在珠江三角洲,政区分布基本稳定和趋于合理。明代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筑城运动,广东也改变过去一些州县有治无城状态,以后这些行政中心很少搬迁,它的行政地名也相对固定下来。另外,明代乡里制度更加完善,县以下大抵十里为一都,以都统堡,以堡统图,以图统甲。嘉靖中,广东有4028个里,每里 110户。很多里与自然村落名称一致,也有些里是由数个自然村或一个大自然村分开组成的。这些聚落小地名绝大部分保留至今,唯有些通名发生变化而已。

清代广东行政承明制,变化极少,只增建花县和丰顺两县。但乡里数量比明代増多,尤其乾隆以后,户口直线上升,必须设置更多乡里来控制他们。以东莞为例,宣统《东莞县志》曰:“城内曰坊,附城曰厢。坊三而厢一,其在野则以乡统都,乡四而都十三,图则分属坊、厢、都,凡177”。番禺则分设沙湾。茭塘、鹿步、慕德里4司、6都、70堡、120图、569村;顺德县有3都、40堡、294村,皆有地名,形成基层建置地名群。

民国时代也基本继承明清建置,不过地名更新不少,如长宁改新丰、新安改宝安、归善改惠阳、永安改紫金、海阳改期安、会同改琼东等,大都为避免与别省雷同或废弃带有封建性地名。

综观今广东环内,从秦到解放初共建置1317个县,截止1980年保留下来县为109个,占8.3%。随历史发展,许多县名称不断被淘汰。各时代县名存废如下:

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2)

从总体上看,广东历代建立的县,平均约有43%名称被继承下来。但在历史早期建立的县名很不稳定,宋以后才改变这种状况,明清县名基本不变,并发展为今日县名。政区的变化和地名的演替,都是同步进行,紧密相关的。

政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广东政区命名方式,大致可分地理和人事两大类,其中地理类又分为以山、水、方位、物产、故国、驻所、民族、自然现象等,人事类分为教化、祥愿、人物、 风俗、宗教、袭旧等。兹将现在县市命名方式列表。

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3)

据命名方式统计,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县市57个,占全省县市52%,以人文地理特征命名的县市17个,占16%,两项共74个县市,占68%。而从县市名称保留持续时间来看,凡第一次命名以后,历史上虽有兴废,但至今只保留原称地名者,有如下关系:

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4)

留存1000年以上县市地名达54个,约占全省县市地名半数,其中以山、水、关隘、自然现象命名的有33个,占千年以上县市地名61%。可见,以自然地理特点命名县市占广东政区地名大部分, 这不但符合广东地理环境特点,而且留存时间长久,具有稳定性,不失为广东政区命名主要原则。反观以人事命名县市,大部分历史短暂,兴废颇大。

二、移民与地名

岭南是由汉人和土著居民共同开发的,移民到达新居地,与当地语言发生一系列渗透、交融、取代、影响等过程,其结果也在地名上反映出来。这是移民与地名最重要的关系。追溯移民的路线和分布,也就有可能揭示他们所到地区的地名的文化内涵。

东晋南朝以降,入居岭南的汉人大增。史称“东晋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迁,占籍各郡”,侨置州县不少,留下些侨置地名。这类地名多来源于中原或其它地区,以小地名居多,而没有作为新郡县名称,说明移民是分批南下,小股聚居的。例如著名的南雄珠巷,唐代曾称敬宗巷,“而旧谓(河南)祥符(县)有珠现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肌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这是地名更改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广州侨置地名也不少,如高阳里源于东汉置河北高阳郡,颖川巷为河南颖川陈氏聚居地,汾阳里为山西汾阳郡郭氏住地,陇西巷为甘肃陇西郡李氏居地,嵋山巷乃四川眉山县人居地等。此外,还有岳州、彭城、福州、宜春、南昌、新会、东莞等路或街,也属侨居地名。

移民多聚族而居,故以姓氏为起首之地名遍及广大城乡。在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多以屋、村为通名,以姓氏为专名。例如东莞有陈屋、麦屋、何屋、缪屋、马屋、胡屋等村落,在粤北乐昌有欧家村、邓家村、吕家村、王村、魏村、关村这类地名。潮州市以姓氏定村名有20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1/6。如余厝村先民余梅于明弘治年间从澄海来此定居,是以名村;又李厝村则是明末李云轩从揭阳来此定居的。徐闻有麻城,清乾隆年间许姓人从湖北麻城迁来,为纪念故土而命名。在粤东闽南语地区,则多以厝为聚落名称,如饶平有张厝、李厝、陈厝、林厝、崔厝、施厝等,澄海有刘厝、蔡厝、灰厝、王厝、陆丰、海丰也有很多以厝为聚落地名;而丰顺则有罗厝、张厝、林厝、洪厝、胡厝等,但已属很个别,说明丰顺为客家语和闽南语民系的分界地区。广东城镇则多以里、巷为街道通名,以姓氏为专名,如广州有钟家港、李家巷、陶家巷、杨姓里、宁家里、赵氏巷、司徒右巷等,也充满移民色彩。

历次用兵岭南,是移民的另一重要方式。这号军人及其家属后来在当地驻守或屯田,每以所、亭、都、堡、军、台、营为地名起首,再加上专名,构成军事移民地名。例如海南岛有八所、九所、十所,汕头有所城;海南有保亭,湛江有金堡、军堡、新堡;海南有三都,龙川有四都,肇庆有六都;湛江、海南都有军田、军寮、军府;沿海有炮台、炮子;湛江有营盘、营仔;海南有营根,广广州有小东营、八骑二马路、比较场路、较场东、西路;海南有乐东(乐安)等。这类地名,全国许多地区都不乏其 例。例如都字前冠以数字的地名,浙江有八都,福建有二十四都,湖南、江西、广西、安徽有三都等。都为唐代以后军队编制单位,集中分布在南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移民有时把原籍地名原封不动地搬到新居地,这给寻找他们的根源带来极大的方便,也是地名考证中很容易处理的问题。这类地名屡见不鲜。例如海南岛福建移民最多,入居早,分布广,多集中在岛北部和东部沿海,留下地名覆盖面也较大,在海南百万分之一行政区划图上出现的527个地名中,有87个地名可在福建省地图中找到,占海南幅地名17%,其中一部分地名完全雷同。例如在文昌县的较大地名,在福建沿海同样出现。文昌东郊、东坡、东门,在莆田也看;铺前为文昌港口,福建闽侯、同安亦有;东阁、蓬莱、南阳、后湖、凤尾竹这些文昌居民点,同样出现在福建福清、闽侯、晋江、漳浦、长乐、平和、东溪等县;在儋县,昌江沿海有海头、海尾、光村等港湾,但它们分别在福建龙溪、莆田、晋江可找到。另外,两地相同地名,在福建主要分布在漳、泉、福州一带沿海,反映其商业移民和航海盛况;而海南同一地名,往往在福建几个县市都有,又说明海南移民来源广泛。例如澄迈太平,在福建永春、南平、浦城、建瓯都有;定安龙门,同样出现在福建漳平、龙岩、安溪、长乐、大田等县;文昌蓬莱,在福建安溪、永春、长泰、闽侯都有。类似事例还很多,当然并不是每个地名都有必然联系,但可以肯定一点,它们的一致毕竟是因为共同的地方文化,由移民沟通起来的。

移民有时并不完全照搬原籍地名,而使用与原籍相同的地名通名。这在海南地名中亦有反映。例如今日福建常见地名通名坑、田、围、头、尾、潭、塘、坡等在海南很普遍。移民抵达新居,总希望安居乐业,于是以安、仁、丰、兴、福、和、龙等词命名周围地物,这类地名约占两地相同的87个地名的1/3,乃两地居民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文化转移的反映。雷州半岛也是闽人移居地,现有南田(塍)村,林宅(厝)、平原、白院等地名,其中田、宅、塍、厝是典型闽南语,读音一致,只是用字不同,为后来音变结果。又如岭南客家地区许多地区地名通名与浙南、闽北、江西等省区地名通名属同一系统,标志着岭南一部分客家人是从以上省区迁来的。这些地名通名常有磜、嶂、崠、坑、潭、里、峰、溪、洋、源、州、濑、圩、浦、陇、墩、圳等。例如闽北有刘地磜、牛皮瀨、小洋州、洋坑、旧墩;浙南有白水磜、昆濑、青嶂、梅坑、横洋、吴墩;江西有麻州、高坑、深坑、吉潭、温家圳、茅圩、叶圩、曲洋等。广东这类地名更多,如磜下、磜头、铜鼓嶂、东水嶂、四望嶂、五指峰、雪山峰、牛田洋、黄竹洋、楼子崠、龙石岩、龙田、上濑、下濑等。据1982年地名普查,以磜为首尾地名,丰顺有11处,陆丰有12处。梅县有磜下、杉里、黄竹洋、雁濑塘、宝坑、蕉濑、高墩、松源、瓜州;兴宁有龙丝嶂、白水磜、龙潭、朱坑;五华有黄沙嶂、练溪、蕉州、龙狮磜、竹山里、楼子崠、水墩等;蕉岭有双田磜、长濑、石窟溪、大峰嶂等。与此相关地名很多,特别是福建宁化 县与客家地区地名相类似程度最深,与历史上客家人多取道于此和江西大庾岭道南下是吻合的。此外,移民南下其它水陆交通线,如揭阳岭道即今闽粤沿海道,桂阳道即今骑田岭道,九疑山道即今萌诸岭道,镡城道即今越城岭道,以及牂牁江即今柳江道,沿途地区流行语言与移民来源有很大关系。例如湘桂走廊与海南岛西部流行军话,略似普通话,“即中州正音,缙绅士夫及居城厢等类言之,乡落莫晓”。这显然是秦汉进军岭南时传播的中原语言,在地名上也有同样痕迹。海南儋县地区开发最早,那里有些地名反映了中原地名命名的一些习惯。如河流中原和北方多称为河,南方多称为江,儋县除以江为通名以外,还有石牛河、灰窑河、永庆河、珠江河、光村河、沙河、河弦村大河等;昌江县则有南罗河、石碌河、南屯河、南尧河、河阳河等,都是以中原语言命名海南地名的佐证。

三、民族地理与地名

岭南古代为百越族居地,包括南越、骆越和闽越等。这些土著民族后来大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迁走并发展为现在黎、壮、 瑶、苗、畲等少数民族。地名也作为土著文化一部分留存下来,大量散布在岭南各地。这些地名属古越语。而古越语现在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即为上述少数民族使用的壮侗语和苗瑶语各语支。但对广东大部分地区,被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壮语地名,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条云:“广东有瑶壮二种,瑶乃荆蛮, 壮则旧越人也”。这些壮语地名意义不能照汉语通常解释,而有其特殊含义,其命名方式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即所谓齐头式,与汉语地名齐尾式正好相反。研究这部分地名比汉语地名要困难和复杂得多,一般要借助于民族历史、分布及其语言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复原民族地名分布格局。

(1)表示自然地理的壮语地名

岭南背山面海,水网稠密,古越人根据这个地理特点,通常以洞(峒、垌)、罗、六(禄、菉)、黎、陇、弄表示山谷、山野、山冲等意义;以南(湳)、濑、塘、潭表示水意义。这些地名分布皆有一定地域性,以广西至为集中,在广东则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部;次则北部,而东江、兴梅、粤东(潮汕)地区则很少,甚至几乎绝迹。原因是这些地区古代多为畲族分布范围,俚(潦)人很少,壮语地名不流行。

洞字地名在岭南很广泛,本指山间谷地、盆地或为群山环绕的小河流域,后来往往成为某个血缘氏族居地,地名含义有所扩大。例如隋唐时粤西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万余家”,梁大同中,海南儋耳千余峒俚人归附其麾下,宋代海南“峒落日以繁滋,不知其几千百也”,洞也成为历史上古越人留居地常见地名。在1966年编纂广东省地图集一百万分之一专区普遍通图上,洞字地名全省43个,其中湛江专区25个,韶关专区8个,肇庆专区5个,广州市和汕头专区各1个,其它地区3个。1981年地名普查结果远不止此数,例如台山有洞美,新会有洞角,阳春有大洞,阳江有高洞、隋洞,遂溪有垌口,廉江有横洞、垌心、大垌、上阁垌、上眉垌,吴川有低垌、姜家垌、苏州垌,湛江市郊有谢垌、陈垌、垌口、垌尾,深圳有南洞、白花洞、高应洞,中山有梅花洞等。按壮语地名齐头式结构,洞字应在地名起首,但现在被加上一些修饰语,显系后来汉人到来,冠以新的含义,形成洞字地名肖尾成份。

罗字起首地名,据洞字地名所在图幅,广东有22个,实际上也大量存在,散见于省内各地,但粤东很少,以粤西南较多,如阳春有罗银,阳江有罗琴山、罗引顶,信宜有罗马岭,电白有罗笠,湛江有罗阳、罗坑。分布于其它地区如流南岛有罗带、罗豆,粤北有罗坝、罗佛寨,粤中有罗岗、罗林村、罗溪、罗坑、罗仔、罗秀洞、罗家厅,西江地区有罗定、罗镜、罗圩、罗逢、罗孔、罗荔、罗沙、罗求、罗横、罗冲、罗沙、罗郁岗、罗练山等,粤东则以侥平有罗坑为代表。

六字地名(不能作数字解)广西最多,广东分布比较分散,例如信宜有六岸、六琵、六双、六突堡、六石租、六井、六西河、六蓬、六佳、六谢、六云、六断、六定、六省、六石等20多个,吴川有六鳌,廉江有六凤、六深、六环,化州有六马岭、六王嶂、六村、有六磊坡,徐闻有六黎,湛江有六坑,海康有六内、六梅、六余,云浮有六源、六马、六合、六都,台山有六合、六庆、六调、六福、六乡,新会有六里、六联、六场、六 村、六堡,阳江有六平山,茂名有六双,韶关有六合,连山有六寨、六联、六弓,阳山有六调、六楼、六豆地,德庆有六冲等,多为一些小地名。六字有时也写作禄、渌、菉、陆、弄、陇等,如南海有禄境,中山有禄围、禄湾,台山有禄马,高要有禄步、禄栏,鹤山有禄洞,阳江有禄蓝,德庆有禄滚、禄村,四会有禄村,云浮有禄源村,电白有禄岭,海康有禄高、禄马、禄切,徐闻有禄家、禄齐、禄寿,文昌有禄家,万宁有禄马、禄益,定安有禄地,茂名有菉汛,吴川有梅菉等。此外,与六、禄、渌、菉表示洞、穴意义相类似的还有冲字地名,也广泛见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如顺德有沖鹤堡,新会有冲塘、冲濂、冲茶、冲 花,从化有冲岭,台山有冲洋、冲华、冲柴、冲金山、冲云圩,封开有冲等、冲凌等,都有壮语齐头式命名特征。

古越族隋唐时有一部分被称为俚族,宋以后俚族被称为黎族,因“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所以黎也为山之意。以黎字起首的地名分布于广东西南部、广西东部等地。例如海康有黎郭、黎家陈、黎家伍、黎上、黎中、黎下,海有岛有黎母岭、黎岐、黎昌等,皆分布在山区或以山为方位命名。此外,在海南和雷州半岛还有很多调字地名,也表示山含义,如临高有调楼、调俗,海康有调爽、调良、调排、调黎,徐闻有调禄、调 晓、调胜,旧县志上还记有调黎佃岭、调黎埠、调兰村、调甸村等。

壮语表示水地名也很特别,河流叫南或湳,但与方向无关。以南、湳起首的地名广泛分布在广西和广东南部,1981年地名普查结果,海南岛就有255个,琼山有南渡江、南渭溪,定安有南远溪、湳白溪,儋县有南建江,澄迈有湳滚泉,临高有南定汛,陵水有南能山、南漏山,东方有南龙江、南浪村;以及南圣、南坤、南罗、南闾、南美、南头、南口、南丰、南阳等,遍及全岛,但以黎苗族聚居地居多。海康这类地名有50个,如南坑、南田、南六、南塘、南畔、南兴等。在徐闻则有南陈、南湾、南洋、南上等,遂溪等县也不乏其例。

濑也是与水有关的古越语地名,《汉书•武帝纪》曰:“濑,湍也,吴越浦之濑,中国谓之碛”,即河滩之意。这种地名仅见于南方,据《广西壮语地名选集》记载,广西有濑字地名13个,可见它也属壮语地名。但在广东比较分散,如阳江有上一濑、下濑、西濑等,这与阳江地属古高凉郡,为俚人分布区不无关系。

池沼壮语曰塘,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故每曰塘某表示地名。这类地名当不限于岭南,古越族分布地区都有同类地名。随着时代变迁,以塘字为首尾地名变得非常普遍,广东各地都有分布,如广州附近就有良塘、大塘、罗汉塘、菱角塘等。表示池塘地名还有潭,多见于广家南部、且以潭为地名之首,如临高有潭水、潭龙、潭都,徐闻有潭鳌、潭北寮、潭板、潭星、潭才、潭家等。潭改谭乃晚近之事。

(2)表示人文地理的壮语地名

岭南古越人创造了灿烂古代文明,虽然它很多已随着时代过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从残存的表示人文地理的壮语地名中,仍可窥见这种文明的光辉。

稻作文化是百越文化特征之一。稻是种植在田地上的,在壮侗语族各语支和方言中,以那字地名表示水田或田地。据研究,那字地名90%以上集中在北纬21°—24°,大多数又在河谷平原。除广西以外,另有一都分那字地名分布在广东西南部、云南南部、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北部等地区。这个地带积温、雨量、日照、土壤等都适于稻生长。古代农耕越族人迁移频繁,栽培稻从这个起源地带中心向四周传布。至于广东那字地名,主要集中在粤西和琼雷地区,其它地区比较少,粤东则很个别。据统 计,海南岛有154个,其中崖县12个,白沙8个,东方6个,琼中4个,儋县8个,文昌1个,琼山7个,澄迈10个,临高1个,徐闻56个,海康30个,阳江65个,遂溪8个。例如琼山有那环,澄迈有那夹,儋县有那大,临高有那盘,徐闻有那加,海康有那稳,吴川有那罗,化州有那楼,电白有那花,阳江有那峒,阳春有那阳,恩平有那吉,开平有那波,台山有那扶,番禺有那都,清远有那落村,高要有那落圩,新兴有那康,大埔有那口等。广东那字地名,大抵北起珠江三角洲,西南经雷州半岛,渡海散布于海南岛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少数进入五指山区,似极受高山约束,很少能逾南路与西江之分水岭,所以罗定、云浮、郁南等县,绝少以那字为地名者。分水岭以南之山区,例如信宜县境,亦少见其踪迹。但南路东部山区两侧之天然交通线上却多有之,形成那字地名集群,例如吴川有那六、那亭、那界、那良丙、那津、那陵、那邹、那贵洞、那西村、那林,电白有那关坡、那禄山、那岩、那增、那霍,茂名有那田、那楼垌,高州有 那鸾、那慢、那垌,化州有那渡、那洲、那冰、那务、那平,阳春有那魁、那庆、那旦、那座、那柳、那位、那扶等等,皆在鉴江和漠阳江流域水稻产区。在阳江通往恩平、开平之宽广谷地中,即有那格、那安、那寨、那塘、那岳、那庆、那栋、那龙、那朗、那吉、那西、那黎、那罗、那竹等地名,基本上沿那龙河,过低矮分水岭,至潭江上游河谷分布,呈北西——南东走向,但到鹤山丘陵被阻后未见踪影,继向东折向新会,出现那邓、那越、那伏等,也是水稻主要产区。这里水田开发比较早,显然与古越人稻作文化发展有关,可见山地对于那字地名扩展的限制非常有效。但那字地名最密集地区是在十万大山两侧,也是那字地名策源地。而在广东境内,十万大山东侧80—90公里范围内,那字地名数以千计,与十万大山平行分布,如影随形,至为触目,尤以防城、钦州一线为甚,此线以东数量有所减少,但从徐闻、海康以北,又渐见增加,可见外来文化难以进入十万大山西麓,而东麓渐为汉文化占据、发生更替地名现象。粤西若干独流入海的小河流域,平原河谷土地肥沃,土著居民早就种稻为生。其后土著被汉人同化,但地名仍作为底层文化保留下来。反观珠江三角洲冲积低地,开发较迟,大量种植水稻不过在宋代以后,土著居民已差不多被汉化,其那字地名数量不多,显然与稻作文化发生早晚有很大关系。

再看那字地名内容,虽原指水田、田地,实包罗万象,异常丰富。以那字命名的聚落大小不一,有农村、圩市、城镇等,广西还有个那马县。从那字地名分布聚集,可知古越族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组织已很健全,长期活动于一个比较固定地域,进步到一定成熟阶段。

隋唐以前,岭南古越人尚处在部落社会阶段,互不统属,以血缘氏族为单位分布各洞落,多以板、古、都、思字表示村寨。据《广西壮语地名选集》统计,广西板字地名多达402个,广东则多见于琼雷地区,如海南东方有板桥,保亭有板寮,吴川有板桥,高州有板村、板桥,新丰有板岭等。另据徐松石教授研究,广东许多地方,把板字从土语音译为边字,并将原始土语倒装为顺装,所以称村为边,如称张村为张边,李村为李边,江村为江边,但绝不是靠河边的意思,如海康有纪边、沟边;佛山有谢边、高边、钟边、谭边,阳江有葛边等等。与板读音相类似的还有班、番、曼、万、迈、孟、麻、边、便等地名,也作村寮解,不过分布比较零散,如增城有麻东,南海有麻奢,湛江有麻章,徐闻有迈陈,等等。

古字地名在两广很常见,广东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较多,粵东则很个别,如广州附近有古田、古料,佛山有古灶,番禺有古楼场、古坝,顺德首古楼、古粉,新会有古兜山,中山有古镇,台山有古斗、右井、古板、古镜、古岭觜,鹤山有古劳、开平有古情岭,清远有古赖,东莞有古坑,佛岗有古场圩,博罗有古泥塘,高要有古坝水、古经、古旁、古西、古遗,新兴有古伦村,广宁有古丽、古楼、古灶、古兴,罗定有古榄、古范、古模、古连冲、古龙,德庆有古杏、古望、古洲、古有、古宪、古垒、古蓬,封开有古令,郁南有古免甲、古莲、古罗、古洞、古番,云浮有古雾汛,阳春有古宠,阳江有古劳、古井,信宜有古立、古丁,吴川有古流坡,惠阳有古灶乡,河源有古云约,柴金有古田,惠来有古乡,陆丰有古寨,潮阳有古楼,揭阳有古沟村,侥平有古楼山,兴宁有古楼、古平石,梅县有古松、古洲、古楼下,大埔有古田、古野、古西村,仁化有古夏村,南雄有古禄铺,和平有古镇山等。

以都、思字地名表示聚落的规模可能大些,分布偏于粤中和粤西。番禺有都那,顺德有都宁、都粘,新会有都会,台山有都偃水,恩平有都四铺,高明有都权,高要有都万凹,新兴有都斛,德庆有都旧,云浮有都骑圩,罗定有都门,封开有都缕、都郎,郁南有都城圩,怀集有都布,信宜有都龙甲,始兴有都安水等。这个都字作地名有时与多字通用,常见于海南岛,如琼山有多佩村、多贤村,文昌有多寻,琼海有多坭村、多异岭,万宁有多扶、多格、多荫、多辉乡,陵水有多味弓,乐东有多能村,儋县有多美、多业,临高有多文、多莲、多瑞、多郎、多贤、多朗。亦偶见于大陆,如廉江有多浪、多宝洞,吴川有多曹,惠东有多况,曲江有多田,蕉岭有多宝等。

壮语思作溪解,意即人聚于溪边,形成聚落或市井。广东也有不少以思字起首地名、多见于西江地区,如封开有思六、思料,郁南有思和,德庆有思罗,新兴有思来,云浮有思约汛,高要有思霖园。此外,信宜有思贺堡等。

在壮语中,思亦与虚、希、施、迤、四、仙等同义,“粤谓野市曰虚”,虚后演变为圩,即集市,以圩为地名者大量见于岭南各地。

云字壮语意为人,也作村解。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新兴村落多云字,列举18个,如云盏、云稠、云秋、云芜、云山等,但他说因新兴山多云而得名,实误。西江、高雷地区云字地名不少,其它地区比较个别,如高要有云解山,德庆有云陵,封开有云迳、云塘,郁南有云霄塘,罗定有云罗风,怀集有云田,徐闻有云兴、云仔,遂溪有云头,廉江有云峡,湛江有云基头、云头、云脚,茂名有云昙圩,信宜有云罩汛,化州有云马,阳春有云霍,恩平有云立山,高明有云宿水,顺德有云路,中山有云步里、云汉、云衢,深圳有云林,增城有云马山,鹤山有云勇,清远有云立,博罗有云步,海丰有云路,普宁有云落司,潮安有云步圩等。

海南黎族与壮族同源不同流,从大陆居海南以后,语言发生变化,属壮侗语埃黎语支。其表示聚落地名计有抱(bao,含宝、保、报、包)、番、什、毛等,在黎语中皆着村寨之意,不过也有含义的演变,如什字黎语意为田,汉译地名多用打、三、杂、大、孔、昨、十、祖等近声字,后用于村寨地名,通什即为一例,意指树下田。又毛字黎语意为亩,汉译成亩、毛、茅、茂等,宣统《崖州志》村峒条中就有亩猥、亩强、亩感,今称为毛贵、毛阳、毛感。据近年地名普查,全岛抱字地名有329个,各县都有分布,如乐东有抱由、抱界,崖县有抱关、抱营,东方有抱板、宝上,文昌有抱罗,临高有抱茂、抱河,昌江有保蛮,儋县有保 牙,保亭有报什、报导等。番、什、毛地名全岛有469个,光保亭县就多达273个,占58%,其它各县都有分布,如乐东有番豆、番阳、毛或、什文,崖县有番毛、番园,白沙有番伦、番印,琼中有番响、番沟,修县有番真、番朗等。此外,岛上一些地区,还以方、芳(墳)、武为起名起首表示村落,如乐东有方头,白沙有方平, 巍中有方满,保亭有芳法,儋县有武教,临高有武来,琼海有武弄,澄迈有武田等,实际上海南岛是黎语地名荟萃之区。兹列表如下:

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5)

据上表统计,自治州8县黎语地名占全岛70%左右。联系到这些地名与大陆关系,有力地说明黎族祖先是大陆百越一支。因为海南上述地名同样出现在广东南路,如徐闻有包西、包萝,海康有包金、保田、毛斋、南六、武郎、番昌,湛江有抱(包)睦、抱芳,高州有保黎,电白有保田,化州有保山、宝圩,信宜有保城,阳江有埠场,台山有宝兴圩,中山有埠圩等,故都是两地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的反映。当然,随着汉黎文化交流,许多黎落地名也发生变化。其一是由倒装改为顺装,如乐东县有奋跃村,东方县有月大村,汉语意为得田村;其二是两字地名改为三字地名,如保亭县有什坡示(黎语即锅铲村),黎语汉译为汉族人田地,三亚有布那亲,汉译为石头田〔村〕等;其三是纯黎语地名改为黎汉混合,即半黎汉地名,如上述地名所加村字,即属汉语地名部分。

古越人常以舟楫为交通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埗、埔、甫、㘵等表示津渡码头。唐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说:“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宋吴厚处《青箱杂记》更明确指出:“岭南谓水津务步”。南方各地都有此类地名,而在北方绝迹,显系百越人常用地名。广州地区有八步、增步、黄埔、凤埔、第二甫、第八甫、第十甫、黄金饰,花县有官禄㘵、深圳有上埗等。

古壮人一说分为黑、白、红、花、黄壮五支。黑壮古代文献 ,上被称为岛蛮或乌浒蛮,亦称良壮,水陆两居,后被分化,地理上留下最深遗迹就是乌字和黑字地名。但分布比较分散,现在广 州有乌石、乌土、乌龙岗,番禺有乌涌圩,顺德有乌洲,中山有 乌石、乌沙、乌珠山,深圳有乌石、乌涌、乌料龙,东莞有乌河,广宁有乌山、大乌水,新兴有乌围,阳春有那乌水,阳江有乌石,吴川有乌泥,遂溪有乌塘、乌蛇岭,海康有乌黎、乌石,信宜有乌村,河源有乌峒、乌泥,惠阳、河源都有乌石,海丰有乌村,乳源有乌坑,王华有乌坡,阳山有大乌山等。乌就是黑。台山有黑山,开平有黑坑,怀集有黑冲等。岭南乌姓的人也不少,还有诸如侬、鸡、花、磨、陀、盘、青等奇特土著姓氏,直到民国初年,佛山还有鸡、田、布、老土著四姓。

古壮人以黄壮活动范围最广,黄壮又叫黄族或大良族。良或俍字为壮语黄色意思,顺德大良则黄族居地之意。明朝南海人邙露《赤雅》指出:“大良与注同类”,但后来“多为壮人占杀,散处城廓,为人灌园”。大良族所到之处,留下不少良字地名。广东各方言区都有此类地名分布,属粤方言区的清远有良峒、良湾,顺德有良村、良教,南海有良村、良保、良登,东莞 有良边,新会有良溪、良都,高明有良村、云良,开平有良边、良洞,阳江有良村、麻良,高要有良村,怀集有良村,德庆有高良、良村,新兴有良洞、良田,茂名有那良,信宜有良田、良细、良位,高州有良村、良洞、良坑,湛江有良村,廉江有良洞、良岸、良村,韶关有良村,英德有高良,连县有良塘. 良江岸、良溪、马高良等;属闽南方言区的揭阳有北良,揭西有一涣梁,徐闻有北良,海康有良马、良埚,陆丰有良洞,海南琼山、有本良、心良、良坑,文昌有良安、良洞、良梅,临高有美良、加良、良爱,陵水有良风、良亚,东方有良任等;属客家方言区的梅县有富良,丰顺有丰良、博罗有安良、良田,紫金有积良、良庄,惠州有良洞、惠阳有良井等,显然是广州方言区这类地名占优势。但经历代变迁,许多地名只留一个良字,从粤中、粤西与广西连成一片。例如南海有良村、良宾,番禺有九良洞,顺德有良村,新会有良都、良溪,中山有良都,三水有良冈,广宁有良田,郁南有鸡良,新兴有良洞,德庆有良义,清远有良湾,惠阳有良村、博罗有安良村,恩平有良塘圩,鹤山有良庚村,阳春有大良山,阳江有良朝、良保、踏良、良村,茂名有那良村,信宜有良洞村,化州有良塘等。往往同一地名在许多地区重复出现,如乌石、大良、良洞、良村等,表示这些地区土著文化同一起源。

壮语大字表示地,大和地两字广州话过去曾同音,后来读音才分开。岭南有许多以大字为起首地名,为数一千以上,几遍及两广各地。例如南海有大富、番禺有大石、大黄楼,顺德有大罗,东莞有大林,龙门有大阮,增城有大江(但不靠河),新会有大金,三水有大宜岗,台山有大江村(亦不靠河),清远有大仆,宝安有大王山,花县有大珠,浦岗有大挞,曲江有大源村, 乐昌有大王山,仁化有大富村,.乳源有大布圩,翁源有大腊岭, 阳山有大江圩,南雄有大雄,惠阳有大白圩,博罗有大罗陂,陆丰有大茂,龙川有大人村,兴宁有大望山,五华有大亨水,连平有大席水,潮阳有大布,揭阳有大洋村,大埔有大靖,丰顺有大罗汛,高要有大简圩;广宁有大乌水,新兴有大稳,德庆有大满岭,高明有大南村,恩苹有大垪铺,开平有大罗,阳春有大陈圩,封开有大乐,罗定有大小堡,云浮有大安堡,郁南有大历,阳 江有大安村,电白有大王村,信宜有大人洞、大人山,吴川有大岸,海康有大林港,文昌有大人沟,琼海有大礼村,临高有大江岭等。这些大字地名,自然有一部分表示大小之意,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土著地名遗迹。又据徐松石教授研究,大地有时译作都字或多字,这样大字地名又可与上述都、多字地名相通,显示岭南土著文化的共同性。

四、图腾文化与地名

古代岭南越人尚鬼,迷信风气盛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腾文化。主要以鸟、鸡、牛、狗、龙、蛇、鳄、雷等为崇拜对象,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或标志,以及风俗活动的中心,并以之命名为居地或活动地域中山川风物,隐喻着古越人一定的希冀与追求,至今仍在岭南地名中留下很多印记。

渔猎时代,鸟类既是是古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他们生产助手,有所谓“田鸟助耕”、“鸟田”等传说,说明古越人对鸟类的崇拜。岭南以六、陆、禄、罗、骆、乐为起首的的壮语地名,除指山谷、山野等义以外,有的则与鸟图腾崇拜有关。在壮语中山谷与鸟读音相近(Luuk和Lok),故以上述字为起首地名的汉语音很容易混淆,皆以六、骆、陆等对译,留下一些鸟类地名,计有鹤、鸡、鸬鹚地名等。

鹤地名:广州有白鹤洞、鹤边、鹤林、鹤鸣,顺德有冲鹤, 中山有古鹤,花县有鸣鹤,番禺有鹤洲、鹤溪、鹤庄,新会有鹤庄(即小鸟天堂)、鹤湾,斗门有鹤咀、鹤兜山、鹤洲山,深圳有鹤斗、鹤围、鹤坑、鹤洲,鹤山有鹤城、鹤边,增城有白鹤洲, 东莞有鹤田,清远有白鹤汛、白鹤石,恩平有鹤坪,开平有独鹤,阳春有鹤塘,阳江有白鹤园、鹤村,电白有鹤山,茂名有白鹤坡,高州有鹤山、鹤山坡,廉江有鹤岭、鹤塘、鹤山,遂溪有鹤山,信宜有鹤池,定安有白鹤村,高要有朗鹤、鹤咀,怀集有白鹤寨、白鹤山,惠阳有鹤埔、鹤湖、鹤山,博 罗 有 鹤 溪、鹤田、鹤岭,惠东有鹤楼,龙门有鹤湖,河源有鹤塘,紫金有鹤埔, 龙川有鹤市、鹤联,五华有鹤园,兴宁有鹤子塘、鹤莹,梅县有鹤坑,蕉岭有鹤湖,连平有鹤湖,丰顺有鹤坑,潮阳有鹤洋、鹤联、鹤丰、鹤星,饶平有鹤山,英德有鹤坪,乐昌有鹤仔等。珠江三角洲分布较多,次为高雷地区,这与它们作为古越人主要农耕区不无关系。

鸡地名:古越人盛行鸡卜,现在海南黎族、广西壮族仍有此遗风。鸡崇拜是古越人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对鸟崇拜的继续。岭南以鸡为地名者甚多,广州有鸡心岭、鸡心岩、鸡血岩、金鸡、金鸡石、鸡冠围、鸡啼岭、鸡耙岭,从化、花县都有鸡枕山,顺德有鸡洲,中山有鸡头角,东莞有鸡岭、鸡啼岭、鸡笼山,深圳有鸡公头、鸡庙、鸡魁石,珠海有鸡山、鸡抱围、鸡笼岛、鸡啼门,增城有鸡公关、金鸡石、鸡凤,台山有鸡婆头,开平有金鸡山,博罗有鸡麻地,新丰有鸡岭,清远有鸡凤、金鸡咀,肇庆清鸡笼山,高要有金商,新兴有鸡田,广宁有鸡皮山,郁南有鸡林,云浮有鸡村,怀集有石鸡头和鸡村,阳春有鸡岭坡、金鸡岗、鸡洲岗,阳江有金鸡阁、鸡毛洞、鸡六咀,高州有谢鸡、鸡岭、鸡冠项、鸡母塘,廉江有鸡立峰、鸡笼塘,信宜有白鸡,吴川有鸡鸣鼓,电白有鸡打、放鸡岛,海康有鸡弄田、鸡村,徐闻有金鸡,文昌有鸡室巷、竹鸡村、鸡母园,定安有金鸡岭,琼海有金鸡,乐东有山鸡田,惠州有金鸡,紫金有鸡公嶂,兴宁有鸡鸣山,鸡公桥、鸡子,梅县有锦鸡、鸡卵渊,连平有鸡公寨、金鸡咀、鸡啼石,陆丰有鸡坑、鸡栖、鸡爪,潮阳有鸡翁寮,饶平有鸡笼山、鸡箪礁,英德有金鸡山、乐昌有金鸡岭,翁源有金鸡等,鸡地名分布格局与鹤地名基本一致。此外,壮语呼栅为禄或鹿,故饲养禽畜、堆放杂物以及其它闲置地方皆冠以禄或鹿地名;如鸡鹿、鸭禄、牛鹿、粪鹿(厕所),不过这都是一些小地名,普遍见于广东南路各地。

也是古越人处于渔猎时代的崇拜对象。据说今岭南有些地区仍禁吃狗肉,保持“视犬为珍”风俗。广东以狗为地名不少。广州有瘦狗岭、狗牙岩,番禺有大狗岗,顺德有孖狗岗,中山有石狗山,清远有狗掩背,斗门和四会有石狗,深圳有 狗 公 山、狗洲,开平有狗山,恩平有狗比,德庆有金狗塘,阳江有石狗塘、狗前、狗牙尖,电白有狗耳山、狗毛虫坡,茂名有石狗岭,化州有狗园岭,信宜有石狗,吴川有石狗塘、海康有田狗寮,徐闻有山狗吼、狗头捕、屯昌有狗拉村,海丰有石狗湖,阳山有狗牙滩等。又壮语狗音麻或马(rna),而广东恰有许多齐头式麻、马地名从汉语角度无法解释,如马联、麻车、马星、马前、马克、马芜、马步、麻步、麻北、马齐、马林、马亲、马墩、马兰、马龙塘、麻汕、麻布演、麻斜、麻扶、马廉、马岚、马沥、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等,主要分布在广东南路,很有可能是狗地名的音译。

岭南多,尤以雷州半岛为甚。古越人视之为神灵,除立庙祭拜以外,还用作地名。例如海康有雷城、雷州湾,雷公山、擎雷山、擎雷水、雷高、雷州塘,遂溪有雷公婶、雷坡,廉江有雷公山,定安有雷鸣坪,陵水有雷丰坡,电白有雷打石,阳江有雷岗、雷山,增城有雷公山,新丰有雷公寨,清远有雷屋边、雷碧石、雷公背,雷坑,龙门有雷公背,深圳有雷公井、雷公山、雷公岭,雷公塘,龙川有雷公凹,兴宁有雷打社,丰顺有雷公坪,大埔有雷打石,揭西有雷公坑,韶关有雷坑,乐昌有雷家窝,阳山有雷村、雷公坑,怀集有雷公球管,包括了山,水、聚落等地 名,显然与雷电现象有密切关系。另外,两广都有许多齐头式巴、把地名,如广东仁化有巴寨,梅县有巴庄,深圳有巴丁,湛江有巴东,西沙永兴岛又称巴注,东岛又称巴兴。这类地名有的指山,有的指雷。在壮语中山和雷皆读bya,仅有音调上细小差异,汉译甚易混淆,所以没有山却称巴或把地名,当与对雷崇拜有某种联系。

五、历史经济地理与地名

秦汉以降,岭南渐渐开发,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历史经济地理与地名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地名上留下许多印记,成为广东地名研究一个重要方向。

上古岭南除了建置、山、水、关隘地名以外,见于记载保留至今的历史经济地理地名并不多。例如直到唐代,珠江三角州圩镇古地名仅有南海金利镇(不是今高要金利镇,而在南海官窑东南麻奢、里水一带)、龙山大岗圩(令龙江)、牛鼻圩、容奇、桔州、黄连、北水、古粉、马齐镇、香山镇、青岐镇等。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圩镇增加,成为州具治所以下重要地名。如珠江三角州就有南海大通、佛山、番禺瑞石、平石、猎德、大水、沙湾、石门、白田、扶胥、今顺德蓬简、增城足子、高要三水、四会胥口、开平太平、新会小岗、会海、香山古镇等。明代广东圩镇大量增加,多达439个,其中有一部分发展为专业圩市地名,如罗浮山药市、东莞秀市、番禺菱塘鱼市、顺德锦鲤海龙眼市、增城沙贝荔枝市、顺德陈村和高要花果秧苗市等。到清代圩镇数量更急剧增长,仅珠江三角洲16县从明代175个增加到清雍正、乾隆时570个,地名相应增长2.3倍。在城镇内部出现了市集、作坊、商行地名。例如佛山明代有三圩六市,清乾隆发展到13个圩市,在广州则有浆栏路.、西猪栏路、杉木栏、糙米栏等以“栏”为起首粤方言地名,还有诸如白米巷、芽菜巷、雨帽街、故衣街、牛角巷、扁担巷、瓦窑街、面房街、稻谷仓、容丰新街、旧仓巷等与手工制作、销售、仓储相关地名,大部分延用至今。这些地名对研究广东区域经济史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古代手工业分布往往能从许多地名中体现出来,其中盐场、陶瓷窑址和矿冶场是最典例产业地名。宋代岭南盐业比较发达,广东沿海开辟了17个盐场,如东莞靖康、大宁、东莞、海南、黄田、归德盐场,新会海晏、博劳、怀宁、都矬、金斗盐场、惠阳淡水盐场等。这些盐场地望大部分可考,据徐俊鸣教授研究,靖康场在东莞太平圩以北、白蠔一带,大宁场在太平圩以东、大宁一带;海南场在太平圩以南的西头一带;归德场在宝安沙井;黄田场即宝安黄田;东莞场在深圳南头;香山场在珠海香洲,金斗场在中山磨刀门以东的坦洲一带;都斛场在台山崖门西南方都斛附近。据东莞、香山等县志记载,这些盐场都于明末清初被废弃。主要原因是陆地淤积日广,海水难以到达,已不适宜制盐。但明代广东盐业在沿海更发达,盐场增加到29个,一批新地名又相继产生,如阳江双恩场、碱水场、海丰石桥场、惠来隆井场、饶平东界场、潮阳招收场、澄海小江场、电白博茂场、吴川茂晖场、海康武郎场、遂溪蚕村场、调楼场、东海场、临高三村马袅场、修县博顿兰馨场、万宁新安场、琼山大小感恩场等。现今沿海以盐字起首地名很多,如阳江有盐田、盐灶、盐行、盐仓,深圳有盐田、盐村、盐灶,海丰有盐町头和盐町(当地称田为町),惠东盐湖岛、盐洲港、盐洲镇、盐灶背,湛江有盐坡,海康有盐灶仔、盐庭,遂溪有盐仓等。特别是卷灶、盐田地名在沿海地区多处出现,但在内陆却绝迹,反映历史上广东海盐业之盛。

岭南陶瓷业历史悠久。粤方言称陶瓷为缸瓦。广东唐宋窑址很多,明清更盛,主要集中在潮州、梅州、广州、惠州、粤西等地,与陶瓷亚相关地名斑斑可考,首尾有窑、碗窑、碗厂、缸瓮窑、瑶等通名,如南海有官窑,始兴有碗厂下,英德有碗子窑、碗窑圩、碗山背,梅县有瑶上村、瓦坑口,大埔有碗窑、陶溪,兴宁有瑶岗,五华有上陶、碗窑圩,揭阳有碗窑山、碗架山,惠州有窑头山、瓦窑岭,德庆有窑头山,罗定有碗窑村,阳江有瓦容湾、瓦窑口,阳春有碗窑岭、缸瓦瓮、碗坑,高州有窑尾岭、缸瓦地,化州有苑窑村,吴川有瑶头,廉江有瑶头,遂溪有缸瓦窑,海康有碗洋村等,皆以窑为中心,附加大小、上下、头尾等来说明窑方位、形状,以及其它特性。这些地名不但说明广东陶瓷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为古窑址调查、发掘指明了方向,有些还可以恢复窑址位置。

南岭又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唐宋以来,广东矿冶业盛极一时。与矿冶业有关地名散布各地,主要有以铜、铁、金、银、锡为起首地名。

古代越人善铸铜鼓,视之为财富象征,故铜鼓地名很多,如曲江有铜鼓岭,万宁有铜鼓坡,文昌有铜鼓岭和铜鼓岬,广宁有铜鼓岗,信宜和海康都有铜鼓村等,皆传为历史上记载和现今出土过铜鼓,或取意铜鼓之声而得名。此外,反铜采冶的还有阳山铜坑、英德矶洞、乐昌铜山、铜罗丘等地名。

东晋以后,广东开始冶铁,与铁有关地名相应出现,并代有增加,反映冶铁业发展和地域分布。如南汉阳春有铁屎迳宋代,曲江有铁屎岗,乐昌有铁屎岭,连南有铁屎坪,英德有铁屎塘,茂名有打铁街。明清阳山有铁屎坑,紫金有铁嶂、铁炉嶂,遍江有灵溪炉,郁南有铁屎坑,化州有铁炉塌、平迳炉下,广州有铁局巷,秀山有铁坑,平远有铁山嶂、打铁寮,连山有铁坑,龙川有铁场、铁坑,翁源、东莞、博罗都有铁场,蕉岭有铁坑,惠东有铁浦,遂溪有打铁塘等。

广东金、银、铅、锡开采历史比铁更早,地点多而分散,唐代以前产地已难考究。宋代这类地名有清远大富银场,东莞桂角银场、香山崖银场,高要沙利银场,归善流坑银场、西平银场,英德钟洞银场,清远钱纠锡场,归善永吉锡场、信上锡场、五华锡坪,乐昌铅锡坑等。明代以降,随着矿业兴勃,这类地名更多,如始兴有银龙嶂,河源有银坑,海丰有银屏,梅县有银溪、银场,清远有银盏坳,曲江有银山,廉江有打银等。与金采冶有关地名,则有英德金山迳,湛江金窝、金洞、金塘,梅县金坑口,韶关金坑口,佛山金溪,广州淘金坑等。此外,一些非金属矿开采也留在地名中,如英德产英石,有地名英山,曲江产煤,有东水煤山、西水煤山等。矿冶地名不可能在产地以外,故往往为找矿提供可靠线索,这在现今勘探工作中不乏其例。

土地利用与水利事业有不可分割联系,无论在何种地形区,都会有与水利工程相关地名。山区多有以陂为通名地名,如车陂、陂头、陂西、陂下、陂洋、西山陂等,表示人工筑坝蓄水灌田。在台地地区,坡字地名很多,显示旱地开发利用,如廉江、遂溪一带很多“坡禾地”地名。而没有水利工程灌溉的丘陵、山地,其被开发利用土地通名为畲地或畲田,实为梯田,过去实行刀耕火种,至今在海南、粤北黎、瑶地区仍有残存,故以畲为首尾地名在内陆山区较普遍,如客家人聚居平远县就有欧畲、下畲、香花畲、良畲、小畲、梅子畲、大畲、丙子畲、周畲、黄畲等,反映山区梯田文化景观。平原河网低地或滩涂必须围垦造田才能开发利用,所以以基、围为通名的地名在这类地形分布区很常见,尤以珠江、韩江、潭江、鉴江、漠阳江三角洲地区为著,如珠江三角洲所属各县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项围、罗格围、景福 围、龙利围、大有围等,难以一一列举。甚至城市也颇多与堤围有关地名“如广州长堤、东堤、新基路、黎家基、长堤街、水松基、水盛围皆是在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地名。

交通路线与地名关系也非常密切,古代交通制度和设施都在地名上留再痕迹。秦汉建立的驿传制度历久实施,直到近代新式交通兴起才被淘汰。所以古代交通地理不失为研究地名一个重要依据。秦汉时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南海郡贡献龙眼、荔枝丄长安,即依此传递。其时沿途地名虽因年代久远而难考究,但后世沿用此里数所置交通站地名很多,各地主要商路或州县附廓差不多都有二里亭、五里亭、十里亭等地名。三国时,孙吴校尉陆凯过梅岭寄友人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流头人”。唐张九龄开大庾岭山路,驿站之设当更多,到宋又修治,“每数里置亭,以憩客”,以亭为通名地名一定不少。宋代为传递文书,设立邮铺,铺作为地名自此产生。如广州入京路线,“由大庾岭步至南安军,凡三铺”。元代驿传制度蒙古语译音为站亦,站赤有水马站、递铺之分,包括有马站、水站、馆驿、旱铺、水铺、长河渡、横水渡等水陆地名。据陈大震《南海志》记载,元代南海路(约今珠江三角洲)有马站6处、水站11处、馆驿14处、递铺43处、长河渡43处、横水渡79处,皆有专用地名,如番禺湴湖站、马骑铺、大石渡、南站、官窑站、胥江铺、丹灶渡;增城乌石站、鹤子铺;清远回岐站、横石铺;东莞黄家山站、蕉利铺等,皆历历可考。明清时驿站名称变得更细更多,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自京赴广东禁烟,取道大运河南下,过梅岭进入广东,据其日记所载,这段水陆路程,就有南雄来雁亭、新铺塘、水马头、丹铺塘、草铺,始兴总铺、太平铺,仁化平圃驿,韶关官滩讯、车头汛,乳源白沙汛,英德沙口汛、清溪汛、朗窑汛、江湾汛、大庙汛、黄江汛、白庙汛,清远山城汛、塘头汛,上界牌、下界牌,三水芳苍汛、沙墩汛、牛尾汛、南津汛,南海常济汛、张槎汛等,各种交通制度地名俱全。后来京广铁路选线与林则徐所走路线相同,大抵也曾参考古代交通线。到光绪张人骏编《广东舆地全图》亦全用元代铺名,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只不过一些地名已省去驿、站、铺等通名,唯剩专名而已。但将这些地名复原,仍看出过去交通路线走向,不失为解决历史交通地理有效途径。

六、从文化层次参证地名结构

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时间积淀的结果,并有其层次结构。剖折文化层次也就可以看出地名层次及其结构,加深对地名演变规律的认识。

岭南文化可分三层,第一层即底层,为百越族土著文化,反映在地名上是壮语地名,这如前述;第二层即中间层,为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广东分为广府民系文化、客家民系文化和福佬民系文化,在地名上反映各自文化内涵和方言特色;第三层即表层,所代表的是中原正统汉文化,其地名即为全国通用地名通名。这三个层次地名象地层古生物一样,层层积压,组成岭南地名体系。

底层壮语地名盛行于百越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古代,有其特殊文化内涵。隋唐以后,百越人大部分被汉化,土著文化相继被以文化覆盖,地名发生很大变异,但没有完全消失。至今保留上来的壮语地名,即为其吉光片羽。

作为中间层次的地方文化,大抵在宋代基本形成,乃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汉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融合的结果,地名上兼有各种文化特点,形成方言地名。广东境内有三种汉语方言。一般说来,凡带有涌、冲、塱、朗、坭、㘵、垪、乸、漖、潜 、㳷、沥、氹、漿等字为首尾的是粤语地名;带有厝、埃、坂(陂)、墘、社、湳、苍、汕等字为首尾的是阁南语地名;而用嶂、埤、背、崀、磜、嫲、塅、坋字为首尾的是客家语地名:由于历史上语言相互借用,实际上通用地名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小地名,比较有代表性有澳、涌、寮、洋、圳、磜等。澳指可停船水边,以其为地首地名有澳门、澳头、澳角、南澳、大澳、中澳等,皆在沿海;涌指河流,在好些地区已成为河流代名词,广州有西关涌,东濠涌,花县有芦苞涌,佛山有伽山涌,阳江有麻濠涌等;冰沟曰㳷,广东很多地区都有此地名,以粤语区最为集中;如广州附近就有沥㳷、新㳷、横㳷、增㳷;田边水沟叫圳,但这种地名不多,除了深圳,广州有圳口㘵;山间水滨曰磜,广东有源磜下、磜面、磜头、小磜、白水磜、七娘磜,以客家语区为主,其方言区较个别。冲积平原或水网沼泽地称为塱,以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粤西一些独流入海河流河口区至为常见,如塱口、塱边、塱溪等;又以洋表示田间,宋元时已通行,不但见于江渐,广东也不少、如汕头有牛田洋,潮安有枫洋,梅县有洋梅,紫金有洋头,阳江有上洋,遂溪有洋青,地名方言特色已冲淡。又南方多用寮表示小屋。海南黎族过去有放寮风俗,青年男女所居曰寮。但查阅方志,明代以前寮字地名很罕见,而现在很多,说明它是后来产生方言地名,地域特色不明显,闽浙湖湘等地都有,广东更多,已成为三大方言区通用地名。但寮在广东多写作芎,《广东新语》说:“门于野外,构茅以栖,名曰芎”,如“雷州有芎村、有蒲芎、有新芎岛;吴川有芷苧镇、琼有芒芎港、儋有郎芎圩,定安有坡芎市,万宁有黎芎都,乐会有薄芎㙟陂,会同有李芎塘,文昌有罟芎墩”等。此外,大埔有高寮、 田埔寮,饶平有许厝寮、红港寮,潮安有狗王寮、旧寮,增城有双合寮、耕寮,顺德有上寮,阳江有那芎,廉江有和寮,海康有讨泗芎等,都突破方言区界线。

另外,广东地名除通名体现地方特色以外,还把方言直接加在通名上,构成许多特别地名,加强了各方言区地名共同性。如阳江有鸭乸坡、猪牯石、猪乸塱、鸡母岭、鸡公咀;增城有牛牯嶂、鸭乸潭、猪牯岭;潮安有牛牯岭、鸡神山、鸡公髻、鸡母坞;普宁有鸡婆石,揭阳有鸡母墩;丰顺有狗牯坑,梅县有鸭妈坝,王华有鸡麻桥、虾公地、猴公寨;乐昌有猴牯岭、鸭麻冲等。这些以禽畜野兽性别表示的地名,其词序的名词在前,修饰词在后,与中原地区正好相反。又其性别以牯、公表示雄性,以乸、妈(麻)、母、婆表示雌性,显然是方言地名。这类地名分布如此广泛,完全不受方言分区限制、具有鲜明共同性,也显然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在语言和地名上的反映。

表层地名,即全国古今通用标准地名,如山、水、湖、沼、 沟、岛、礁、滩、城、镇等。这些通名比较稳定,不因地区而别。随着汉文化不断占据岭南而扩大其覆盖区,已成为广东地名主体,无须多述。

这三个地名层次是有一定演替关系的,通过文化占用研究,可剖开其结构。例如以罗字为起首的底层地名,在壮语中本来已有山谷、山野之意,但后来又在其后加上山字、叠加在罗字之上,变成罗山、构成两个层次。清远、肇庆等地都有罗山地名,有的加上岗字,变成罗岗,广州市郊、龙川等地都有同一地名;又田字已有村寨之义,可是古寨地名仍然不少,似有架屋叠床之 嫌,可能是后到汉人不明其原义之所为。象这类不同层次地名相 加现象、实难一一列举。

另外,同一壮语地名可在不同地区出现,形成某种对应关系,也是地名空间演变一种方式,试以两广某些地名为例,广西钦县有那禄、那丽、那蒙、那彭、那宾、那益、那律、那沙、那里、那旧等,广东德庆则有禄村、丽村、蒙洞、彭村、宾村、斐村、律村、沙村、里村、都那村等与之对应。

再有,同一意义地名译音也有地域差异,桂西钦廉一带,喜用那、板、曼、陇字地名,而广州、西江地区则多用罗、云、六、禄字地名,实际上那与罗、板与云、陇与六都同意义。结合上列地名对应关系,可证明这些地名所在地区,皆为古越入居地,不过前者为早期越人居地,后者为晩期越人居地而已。通过文化转移,形成这种有趣现象。其实《广东新语》最先指出:“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多某、扶某、过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地黎称峒名有三字者,如那父爹、陀横大、陀横小之类;有四字者;如曹奴那纽、曹奴那劝、曹奴那累之类;有六字者,如从加重伯那针、从加重伯那六、从加重伯那搏之类;有七字者,如从加重伯那白吾之类”。壮族先民作为古越族一支,有一部分先入海南,后来发展为黎族,于是在壮语地名后面加上黎语成份,构成两个层次,最后才是汉人到来,再加上其它通名,形成地名层次复杂现象。分析这些地名层次叠压关系. 亦可说明民族迁移时间早晚,不失为历史民族地理研究方法之一。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期

作者:司徒尚纪

选稿:周辰

编辑:袁云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耿曈

广东省地名由来(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