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1)

在关于民国的影视剧中,描写当时武林高手的作品一直受到观众们的追捧,其中霍元甲、陈真等形象更是成为了民族英雄的代表。

而在关于陈真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一定是他踢碎写有“东亚病夫”牌匾的动作,无论什么时候重温,都会令人心神激动。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2)

▲电影中的陈真形象

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东亚病夫”成为了中国人对于百年屈辱史的独特记忆,如今我们在报道中国取得的成就时,还时不时用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描述来形容。

但事实上,东亚病夫并非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称,而是中国文人政客的自嘲,其精神内核也发生了多次改变。

一、东亚病夫概念的提出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流行的版本为“东方病夫”,见于梁启超先生1896年发表的一篇翻译文章,其中有“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的形容,之后东方病夫的形容便逐渐流传开来。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3)

▲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翻译的文章刊登于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这篇文章中用“sick man”来形容中国,梁启超便将其直译为“病夫”。

实际上英文中“sick man”是一个固定词组,其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存在严重政治问题的国家,比如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被称为“sick man”,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对当时政府的评价,对于中国以及中国人并无贬低之意。

而在之前严复的作品中,也曾经用病夫来形容当时的中国,由于前面没有东方或者东亚的描述,因此一般不被当做东亚病夫一词的起源。

当时严复用病夫来形容的,也是清政府僵化的体制和糟糕的政治表现,和广义的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4)

▲近代思想家严复

因此在“东方病夫”一词刚刚被提出的时候,其只在政治家的范围内流传,这种形容也激起了部分先进人士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提出改良手段,希望来救治清政府这位病入膏肓的“病夫”。

但几次改革的失败让这些政治家们意识到,想要改变现状不能只寄希望于清政府,于是他们开始向民众们宣传“东方病夫”的概念,希望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并投身于改革之中。

由于在西方语境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被称为“东方病夫”,因此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便将东方病夫改为东亚病夫,而这个贴切的比喻,很快就在中国各地传播开来。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5)

▲参与公车上书的人群

如果按照这个词的出处将病夫和清政府划上等号,就没有办法得到国人的重视,于是他们将病夫的内涵更换成了民族,直接宣称西方人洋人看不起中国人,这样的改动迅速激起了民愤,引发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的口号也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救国先救心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有大量百姓,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对于病夫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部分人认为西方人把中国人称为病夫的原因是中国人体弱多病。

这种说法在底层百姓中流传甚广,最终俨然成为对于“东亚病夫”的主流解释。

而且当时中国的卫生条件也确实堪忧,不但存在大量吸食鸦片的现象,国家的公共卫生建设也很不成熟,许多大城市内污水横流,因此患病的百姓不计其数。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6)

▲清末百姓在西医诊所里看病

更关键的是,当时西方医学正在传入中国,许多西医的治疗方法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近乎神迹,剖腹产等外科手术更是挽回了众多产妇的生命,这让西医迅速超越了中医的地位,受到民间百姓的热烈追捧。

在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医疗技术的差距后,百姓们愈发相信所谓东亚病夫,指的就是中国人体质多病的现状。

很多人认为,中国只要能够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推行西方医疗体系的建设,就一定能够摆脱这个耻辱的名号。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时大量的有志青年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都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其中就包括鲁迅,郭沫若,冰心,郁达夫等知名作家。

这些心怀希望的学子在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之中。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7)

▲鲁迅先生

不过随着在异国生活时间的延长,这些学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他们发现外国人并不会用“病夫”来形容中国人,而且当时国外的卫生条件,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与此同时,鲁迅等人在和外国人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相比于身体素质,真正阻碍中国发展的,其实是中国百姓对于政治的冷漠和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排斥。想要让中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就要想办法唤醒国人的民族情感,让他们能够放弃之前的封建思想,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为此,这些有志青年纷纷放弃了医学道路,转而投身于文学道路,期盼用自己的文字将国人团结到一起。

由于这些人在出国留学之际,便将拯救民族视为己任,因此他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背负着鲜明的使命感。

这批作家也成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国作家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国内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8)

▲留学时期的郁达夫

在鲁迅先生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时候,民国政府则还将医疗,视为摆脱“病夫”帽子的唯一手段,甚至提出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中医的建议并付诸了实施。

这一政策后来在教育、卫生界人士的极力制止下,才终于停止,而这也体现出了民国政府昏庸不明的一面。

三、东亚病夫内涵的演变

截止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东亚病夫的内涵,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即从政府转向民族以及从身体条件转向内心世界。

到了三十年代末,随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东亚病夫的内涵又出现了第三次变化。

自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之后,这个近邻就成了当时国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日本全面侵华的举动,更是让仇恨的火焰在国人心中蔓延。

这时有人提出了对于东亚病夫的新解释,他们说这个词之所以叫做东亚病夫,就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在东亚要受制于人,而日本作为当时东亚国力最强的国家,是最有可能提出这一说法的。

这一解释由于迎合了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想象,因此东亚病夫和日本人这两个概念,被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9)

▲侵华日军队伍

自此之后,许多文艺作品都将会添加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的桥段,东亚病夫四个字更是被他们整日挂在嘴边。

这样的描述,可以让观众们的情绪被很快调动起来,对作品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民国政府也多次使用东亚病夫一词来回顾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每当听到这个词,中国人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沉重的思绪,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团结人心的作用。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亚病夫一词便鲜少提及,在改革开放之前,官方使用东亚病夫一词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主要是因为在建国的关键阶段,我们虽然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要遗忘那段惨痛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抱有坚定的信心,因此包含自卑情绪的东亚病夫,便被封存了起来。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10)

▲民国时期的中国百姓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文化和产品的大规模流入,中国百姓又一次见识到了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样的冲击和晚清时期的国人受到的震撼十分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东亚病夫一词再度被炒热,随着《大侠霍元甲》等电视剧的热播,东亚病夫再次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词语。

不过和晚清不同,东亚病夫一词的再度流行,只不过让我们回忆起了曾经的历史,而且其也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尽力抹平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笔者认为此时再频繁使用东亚病夫一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在如今的中国,我们更需要的是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因此像东亚病夫这种会勾起民族自卑情结的词语应尽量避免,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频繁回顾伤痛史后,再背上自卑的包袱。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东亚病夫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11)

▲影视剧中踢碎东亚病夫牌子的镜头

在影视剧中,东亚病夫的牌匾早已经被陈真踢碎,但是在部分国人心中,依然没能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过相信随着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到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将东亚病夫的称谓,踩在脚下。


注:

本文关于东亚病夫一词起源与含义演变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民族主义、文化现代化与现代科学的传播——以“东亚病夫”一词的流变为中心》;刊登于《关东学刊》2018年04期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清风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