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1)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2)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3)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4)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5)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6)

校长引领教师成长的四步策略(为家长育娃支招)(7)

“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从玩到学她能适应吗?”“我家小子没考上高中,读职校靠谱吗?”

“‘双减’之后,作业这么少能保证教学质量吗?”

……

眼下,正值开学季,不少家长开始陷入新学期教育焦虑。“双减”持续推向纵深,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新的学期,面对课改新风向不少家长纷纷表示“压力山大”。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围绕当下教育热点,随机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家长代表进行问卷调研,整理归纳出引发家长焦虑的普遍焦点问题,与高州市教育局联合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家长公开课”栏目,邀请高州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展开圆桌讨论,为家长揭开育娃攻略。

整理:邱茜

嘉宾

①广东高州中学校长 黄钜光

②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赖德光

③高州市第二小学校长 盘思敏

④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教师 林雪瑜

⑤石鼓中学教师 朱燕颜

⑥高州市第八小学教师 周金丽

⑦南塘一中教师 何厦

A

问:学段衔接班要上吗?

答:关注学习能力养成

南方日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您认为学段衔接班有必要上吗?我们又能如何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呢?

周金丽:首先家长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不上学段衔接班不等于不注重学段衔接。其实在正常的教学中,我们每个年段都会做好对下年段知识点衔接课程设计安排。比如,幼儿园会在大班进行学习习惯的引导,识字、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已经设置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等初中知识点的过渡学习等。为了让孩子们能高效地过渡到下一个年段学习,我们学校、老师在教科研方面开创了很多可行的课题研究成果,去引领我们实施。

林雪瑜:要肯定的是学段衔接是绝对有必要的,但是学段衔接班并非必需。因为无论是幼儿园的宝宝,还是高中的大个子,都会对未知的知识和群体感到陌生甚至恐惧。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呢?我认为一是因“段”制宜。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方法,幼小衔接要注重自理能力、作息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提前介入,小初衔接要注重结交朋友、树立信心、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初高衔接要注重目标信念、榜样引领、坚持不懈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攻心为上。衔接的恐惧和抗拒主要是心理问题,所以关键要我们从心理上去安抚孩子、引导孩子,先接受了再谈学习和理想。

朱燕颜:我认为学段衔接班没有必要上。家长往往更关注显性知识上的准备,而忽略了隐性行为习惯上的准备,后者其实更重要。家长要放平心态,多给孩子正向激励,孩子上新的年级前引导他们培养社交、表达、生活自理以及专注倾听四个方面的能力为主,不必要在课程学习上处处抢跑。我认为做好学段衔接除了家长要做好引导,学校和老师也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帮助学生拟定学习目标,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孩子们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新的学习中。

黄钜光:孩子们在开学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新学期就能带着问题来学习,效果更好。衔接班就没必要上了,毕竟社会上各类衔接班良莠不齐,不规范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习惯。孩子要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在假期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培养独立性,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二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不能因为放假就完全放松,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与生物钟要跟在校上课时一致。我个人建议家长平时可以了解一些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学段衔接知识、方法,并根据孩子的能力与特点,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适当的衔接教育,切勿盲目从众,做一些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和学段衔接规律的事情。

何厦:我认为在学段交替期间,更应该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纠正。比如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再比如改掉字迹潦草的毛病,养成书写工整的习惯等,我认为这比抢课时有意义得多。

B

问:我能给孩子“加码”吗?

答:高质量不从题海中来

南方日报:“双减”之下,不少家长自己给孩子“加码”,加兴趣培养班、加额外的卷子、加额外的课后作业……那么培训班要不要上?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双减”?

周金丽: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简单地说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推行意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五育并举”人才。有些家长担心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成绩跟不上,产生这种焦虑我们是可以理解。但家长们应该放心,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是不会放弃孩子们的成绩,教学质量永远是我们的“生命线”。反而,“双减”促使我们老师会更注重高效课题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改进、作业精炼和针对性,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注重阅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等。同时,学校还开设基本托管、素质托管,甚至延伸到了暑假。教育部门这样去培养孩子,还怕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吗?

林雪瑜:首先我们要清楚,“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目的是要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计。作业的量少了,但作业的布置更精准、更科学;培训班不让上,但留给孩子的自主时间更多,思考的维度可能会更广。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志愿活动等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安排,孩子的身心不是更健康了吗?身心健康、体力充沛,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朱燕颜:“双减”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求高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应该认真解读国家新课程标准,分解细化到每一节课程目标中,精准设置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并总结提炼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实践,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我非常认同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校长所说的:高质量不是从题海中来,也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要培养智慧型教师,在承担更多“双减”责任的同时,做好针对教师的减负工作,让教师们有更多时间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何厦:“双减”政策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家庭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学校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符合社会进步,符合未来的人才选拔标准,因此家长要给予我们和孩子充分的信任。

盘思敏:减负不意味着减质。现在从上而下、从教育部门到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已经把如何减负增效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部署研究。可以细心观察一下孩子,“双减”之后是不是更快乐了,是不是对学习的抗拒心理没那么强了,是不是综合素质更高了。其实,这就是“双减”带来的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早已经不是“填鸭子”,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家长的观念也应该跟着教育方针政策转变,不能紧紧盯着一时的分数和排名,否则反而会因为过度紧张影响教学成果。

C

问:读职业学校真的好吗?

答:因材施教才是正道

南方日报:近年来,自上而下的重视、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职业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通道。然而,部分家长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赖德光:长期以来,普通群众“重普轻职”的观念确实存在。导致中职学校曾经招生困难,职业教育也一度成为教育发展的短板,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得到很大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从技能竞赛成绩到本科上线率都节节攀升。现在群众观念整体有所转变,中职学校招生出现爆满,高州职业教育已成为全市教育体系的一个亮点。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即使抛开社会发展大环境,只论职业教育对家庭和个人发展,那也是可放心选择的成才通道。职业教育更讲究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并重,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往往会有家长发出“读职校好就业”的感叹。其次,如今就读职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学历,大专、本科等都可以。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其次,职业院校是一个新的开始,尤其对于在前期学习基础较差,或者学习兴趣不大的同学而言,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何厦: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国家是急需专业型人才的,我们不应该再对职业教育有偏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发挥所长、学有所成才更重要。

黄钜光:首先我想这部分家长要明确,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偏见的是你自己,不是全社会。我们接触到很多企业,他们对于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非常欢迎,但这类人才非常紧缺。他们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评价也都很好,“上手快”“实用性”“专业技能过硬”……反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彷徨,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培养体系不同、方向不同,相较而言职业教育的职业选择更早,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更清晰,起步也更快。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道路才是理智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是孩子成材之路。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无论哪个方向都学无止境,都前途无量。

林雪瑜:作为一名老师,每年迎来送往很多学生。在我接触到的学生中,也有不少最后选择了职业高中,他们很多在自己的领域发展得也很好。作为一名家长,我认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没必要强求。它们都是学习和成才的途径,只是方向不同。我认为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成才的重要通道,也确确实实为国家、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许许多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声音

老师们的心愿清单

“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成人,老师伴随着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搀扶、见证着我们的成长。9月10日我们迎来第38个教师节,中秋节与教师节的巧妙相遇,让老师们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真正放了一次假。教师节将至,《南方日报·高州视窗》通过随机采访教师代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整理罗列了老师们的心愿清单,一起来关注。

盼望非教学任务减负动真格

一张张的表格、一篇篇的心得体会、各式各样的比赛和活动、各式各样的评比和检查……学校紧密联系着千万家庭,与孩子有关的事、与学校有关的事、老师交代的事,家长永远都挂在心尖上。也因此,学校成了一些政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一拨拨非教学任务让不少老师身心疲惫,以至于有老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多,这一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也是全国、全省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作为家长,一是心疼老师,二也是担心老师们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家长张君凤坦言,给老师减负就是给教学增效。

各式投票、安装APP任务,疫情防控等社会面的工作,就像一个沉重的龟壳压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不少老师纷纷表示,减少非教学任务负担需要动真格,才能让老师沉下心来,最大程度地把时间和精力回归到教学上来。

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信任

“某某老师体罚孩子”“某某校长侮辱差生”……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类讯息总能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要注意孩子的逆商培养”“老师太玻璃心”“老师态度应该更温和”“教育也讲求方式方法”……就老师教育惩戒权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论。

“跪着的教育教不出站着的孩子。”盘思敏校长直言,教育惩戒绝不是以体罚或打击的形式出现,老师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绝不允许。但是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犯的错提出批评指正,这是老师应尽的职责。

“没有惩戒的教育不完整。”何厦老师坦言,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更要养成良好品行和培育完整人格,以确保其能够具备全面进入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品格。教育惩戒正是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和完整人格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坚持过罚适当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教育惩戒措施,保障教育惩戒与教育效果的有机统一。”何厦指出,老师也会注重教育惩戒后的疏导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注重培养孩子逆商,老师在耐心教诲引导的同时把握教育惩戒分寸,教育部门不断完善的监管机制和畅通的投诉渠道……“教师节我们最想要的礼物就是充分的信任。”盘思敏说。

盼职称评定体系更灵活

职称评定关乎老师薪酬待遇以及晋升空间。职称评定的基本原则是在德、能、勤、绩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根据职称评定的条款晋升上一级职称岗位。但由于基层一线教育岗位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身上,放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而在教学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精力不足。

为此有的老师希望,合理增加一定的教学内容考评,对于确实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可以相对应地降低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考虑增设高级(一级)特设岗位。通过特设岗位、统筹新增岗位,由当地人社局、教育局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滚动使用,一律实行聘期制。

“我觉得职称晋升一定要注重让教师保持良性竞争状态,把心思都放在教学上。”还有老师提出,对于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老师,只要教学年限够就可以自动评级。比如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满15年,就能够直接晋升为中级教师等。这种晋升并不需要老师们准备复杂的材料和申请流程,只要符合工作年限就可以完成职称晋升。凭借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晋升职称,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更加符合常理,更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