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的意思是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的人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避免不了遇到这样的人,那么,“巧言令色”的出处是哪里?孔子怎么看待“巧言令色”的人?

1、“巧言令色”是从哪里出来的?

这句话出自《书·皋陶谟》。

那么《书·皋陶谟》是啥时候的书呢?

《皋陶谟》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是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禹和皋陶关于以德治国的对话,皋陶提出“九德”,作为人的道德基本准则;第二部分是大舜和大禹的对话,主要讨论治国安民的道理,君臣的职责和要求等;第三部分叙述丹朱的罪过,大禹的功绩,三苗的问题,以及对祭祀歌舞场面的生动描述。

在上文中提到的“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

2、孔子是怎么看待“巧言令色”的呢?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几次,有学者认为是《论语》编辑时的失误,但我认为孔门弟子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而是有意识的编排。

因为这句话实在太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在许多场合都能恰到好处地用得上。“巧言令色”间,也是后世广为引用且频率极高的词。 人类有许多毛病,其中最令人讨厌却又最能迷感人的就是这“巧言令色”,孔夫子极端厌恶这类人,认为他们根本不配说“仁”,更算不上有什么“仁”德。

孔子一生言行谨慎,向来温文尔雅,从容不迫,但《论语》里还是透露出孔子爱憎分明的个性,这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可以看出孔子对巧言令色之徒的极端鄙视。

自古以来,“巧言令色”的小人比比皆是,这种小人,到处鼓噪如簧之舌,拨弄是非,手段隐蔽,而其用心往往阴险,但又常常能得逞。孔夫子自己一生也常遭遇巧言令色的小人陷害。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孔夫子阅人无数后的经验总结,他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但凡巧言令色的,几乎没有一个是好货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学会“知人”, 也是人生必学的内容!

整部《论语》的最后一章,仍然写道:“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知人”要先学会“知言”,而“知言”,首要的是能分辨言者是否“巧言令色”。

感谢大家阅读。我们一起来学习。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么(巧言令色是啥意思)(1)

孔子画像

本内容得到了杨金泉先生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