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成绩优异的Z博士

长春物理研究所除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外,还培养博士研究生,其中有些硕士生毕业后就直接考取了物理所的博士研究生,如果自己的导师具有博导资格,一般就会直接考自己硕士导师的博士,否则就只能考物理所其他博导的博士,或考中科院系统其他研究所的博士。所以,物理的博士研究生,除了有本所培养的博士外,还有与其他单位一起代培的博士,与其他单位代培的博士毕业后,一般在其他单位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中科院系统的各个研究所,在评聘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的资格时是比较严格的,就是正研究员,也不一定具有博导资格,我的硕士导师于荣金先生是研究员,还有罗老师、唐老师、金老师等都是研究员,但他们当时都没有博士导师的资格。同理,好多副研究员也没有硕士导师的资格,就是有资格的,一般情况下每年只能招一个硕士研究生,有些老师还没有连续招生,招生名额有限。

物理所具有博导资格的导师不多。我在九十年代初读书时,好像只有一室的徐叙瑢先生和范希武老师两位可以招收博士,其中徐先生是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他的博导资格可能很早就有;范希武老师是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入物理所的,我猜想他在中科大时可能就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虞家琪所长、张新夷副所长都是研究员,他们当时都没有直接带博士研究生。我的硕士导师于荣金先生是我们八室资格最老的科学家,也是中国集成光学和纤维光学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直到1991年才开始通过委托方式帮助有资格的单位带了一位博士生,这是于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

其实,我们第八研究室虽然有许多老师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但八室的学科没有与集成光学和纤维光学相关的学位授予资格。因此,我当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硕士学位证书上的专业只能挂靠在一室,因而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由此可见,当时的研究生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资格必须得到权威性较高的相关专业委员会认可才行。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但它在针对本系统中各研究所的学位授予资格方面,都把握得非常严格,同理,对各研究所的学位导师的资格管理就更严格了。

现在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非常普遍,简直到了“烂”的程度,招收研究生更是有些夸张,一个学位老师每年可以带上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学生,比幼儿园的幼教老师都带得多,将研究生招生制度完全庸俗化了,产生后果当然是硕士和博士多于牛毛而不值钱了,最后就来一着什么“研究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以此来掩盖扩招后研究生人数太多的囧样,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做法。产生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好像有些学校自己就有授权资格,管控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攀比胡来的事。

在世界教育史上,小学、中学和大学生都是属于普及型教育,是解决一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基础,可以提高国家做人的能力。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培养从事研究工作的精英型教育模式。

将精英型普及化本身就有问题,普及型的社会工作让普及型的大学生做已经绰绰有余,如果让精英型的研究生去做,就存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浪费家庭的教育支出和浪费了研究生本人受教时间较过多的问题,与国与民与学生三者都没有好处。

更重要的是,研究型人才最重要的条件是他热爱研究,而不是他的高智商。只有热爱,他在研究领域中的高智商才有意义。由于既热爱,又有高智商的人较少,所以研究生只需招那些既热爱,又有高智商的少数人才就可以了,这就是精英型教育。

1989年我在长春物理研究所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只有我一个硕士生,1991年时才开始委托代培了一个博士生。我虽然是物理所89级研究生班中年龄最大、第一学历最低、学前的工作环境最差,智商也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但我热爱科学研究工作。虽然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为了家庭我离开了科研领域,回到了地方做普通事业,但我在普通单位并没有懈怠、放弃,而是一边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一边在业余时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是一种自发盲目的,但我还是做出了一些成绩。

首先,在我的业余时间里,在没有得到单位的任何财力、物力的人力的支持下,我做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发表了170多篇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科普文章;后来,我又做了大量的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发表了70多篇与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科技论文。还申请了几十个与移动通信技术关联的技术发明专利,其中已经授权的专利有12个。同时,我还向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平台提交了7个科技创新项目,并为本公司在科技应用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因为热爱,我愿意为此付出!

显然,我做这些工作完全出自热爱,没有领导要求,也没有单位摊派,而是在业余时间自愿做的,这就是热爱。正是因为热爱,当年考研究生时,我是一个农村初中的物理老师,年龄都已经31岁了,虽然其中有想要改变自己家庭环境的动力,但热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古今中外搞研究的,在做人做事方面,都需要有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追求,只有热爱,才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动力,读研究生也才有意义。

当年物理所培养的博士生较少,但我还是有幸结识了其中的一些人,他们有徐先生的博士生,也有范老师的博士生,还有与其他研究所合作培养的博士生,由于这些委培的博士生经常来到物理所做实验,我与他们也有机会做过较多的交流,毕竟他们的硕士研究生是在物理完成的,其中有的人在读硕士时就与我有过简单的接触了。

其实,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看起来都十分平常,相互交流时也不会轻易扯到各自的专业方面来,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中的事务。而且大多数理工科的博士生,在穿着和说话方面都非常低调,行事做人也非常平凡。虽然如此,但我相信,专业中的他们不仅专业知识丰富、深厚、过硬,学习能力极强,在研究方面他们都是人中龙凤,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一位硕士生同学Z博士,就是一位很不错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后来发展轨迹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成就大事的人,是我非常佩服的人之一。

1992年6月底,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离开长春时,Z同学却已考取了物理所范老师的博士研究生。8月底我进入岳阳市邮电局教育科职工轮训站当职教老师时,他已经再次走进了长春分院开始学习英语了。Z同学之所以能够成为Z博士,与他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和以一当十的努力分不开,他在学习方面投入的工夫,至少是我的数倍。

在我们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间,Z博士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会独自一人到安静的实验室中去自学英语。研究生部每年都会组织所有研究生外去半个月,开展旅游活动,目的是使忙碌中的研究生们,有机会放松一下,Z博士从来没有参加过,而是将自己多出来的时间全部用在英语的补习上。原因就是,他的英语和我一样,在所有同学中都是较差的,要补上英语就必须付出更多的那男生。

也就是说,三年中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他几乎没有浪费过自己的一天时间。人们常说“心诚所致、金石为开”、“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春播秋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Z博士做了这些,验证了这些,也成就了自己。

Z博士只小我几岁,入学物理所前,如果没有参加专升本的话,我俩的第一大学学历都应该是低起点的专科。由于我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同样都参加了多次研究生的初试。不同的是,我当时只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他却是他母校的大学老师,他在母校时是否已经专升本了我不知道,但作为大学老师,他的进修机会肯定较多,以至于他的专业成绩都非常好,或许当年他能够留校,原因正是他的专业成绩极好。

他曾经亲口对我说过,他多次考研的专业和专业基础成绩都高达90多分。在我当年的专业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是《电动力学》,分数只有72,可我还是骄傲了好长时间。当我听到他的专业和专业基础成绩每次都有这么高时简直惊呆了。一次考试一门有90多分,或每门有90多分,可能是运气,但每次考试中的专业和专业基础都是90多分,这样的智商真的是非比寻常了。Z博士确实很聪明,我远不及他。

Z博士有如此高的智商,还能够如此努力地学习,而且是多年如一日,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程度,决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我总是认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并是他的智商一定要很高,而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一定要很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但智商高,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也很高,他一定会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取得不俗的成绩。所以,我一直对Z博士深信不疑,他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Z博士毕业后,又做了几年博士后,后来在大学当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直至副院长。

Z博士是我在物理见到的专业成绩优异、学习最刻苦、成就较高的博士生。

趣说物理学史(忆海拾贝物理所博士的趣闻轶事)(1)

1992年6月硕士答辩完后,老师学生一起合影留念

二、有趣的年轻硕导老师

讲到Z博士,我就想起了他的硕士导师H老师,一个年轻、有趣、能力极强的好老师,受到物理所大多数青年人尊敬、热爱的好老师。

在下面这张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拍摄的照片中,其中的每一位都是那个时代长春物理研究所的精英人物。里面有H老师,有史若华同学的硕士生导师虞家琪所长、潘海斌同学的硕士生导师张新夷副所长、王振家同学的硕士生导师徐叙瑢院士和潘金生老师等,这些老师都是徐先生当年创建长春物理研究所时的中坚力量,就如当年物理所一室的那些研究生们所说的:他们都是长春物理所的“黄埔系”,是真正的“中央军”,是他们撑起了当年长春物理研究所这座宏伟大夏。

H老师于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是当年中科大的高才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八十年代末,H老师只有四十多年,正是他年富力强的好时光。H老师不仅聪明好学,还能省时度势,使自己的能力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Z博士曾经说过H老师的一句名言:我搞理论物理可能不及理论物理学家,搞实验物理可能不及实验物理学家,但间于理论和实验之间我应该是可以的。

其实,在物理所第一研究室中,H老师完全算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者,理论功底、他的动力能力和他的科研水平,在当时的物理所都算得上一流的。H老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做硕士论文时,还能经常与学生坐下来一起讨论分析,甚至还直接帮助学生写点东西,在硕士导师中是比较少见的。

八八级一位朝鲜族女生是H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她很聪明,但动手能力有限。H老师看了她写的论文初稿后,觉得需要补充一些有用的东西可能更有意义,但需要写一个小程序来予以证明,然而该女生的BASIC语言不是很精,写不出这样的程序来,H老师知道后便自己动手为她写一个,验证后效果不错,H老师便让她将这些研究结果全部写进了自己的论文里。黄老师乐于助人,还包括他的学生。

Z博士还说过,H老师还经常与他一起讨论他的论文,包括题纲、重点和必须的过程,甚至还帮助他制订实验方案、优化和润色论文,对他的指导无微不至。

由于H老师是激光光谱学方面的专家,以至于Z博士在激光光谱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硕士生导师,H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能够做他的学生,是学生的福分。

H老师年轻时就很有意思,既有知识分子的率性和执着,也有普通人的脾气和包容,还能经常与小年轻们在一起吃苦耐劳、打成一片,帮助新来的小青年或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是年轻人的好朋友、好老师,甚至是他们的好哥们。

H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从不将研究成果计在自己一人的身上,就是在工作中吃了一点亏,或者自己的同事和学生拿他开了一些玩笑,他也不会计较,甚至是大度地一笑了之。H老师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他们的老师。

H老师顾全大局、团队精神很强,赢得了研究室工作人员的普遍尊敬。

我的同学就向我讲过一个有关H老师年轻时的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年轻知识分子的善良、包容、大气、大度和可爱,或许这就是H老师的人格魅力。

H老师年轻时有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模样,虽然戴了一副近视眼镜,但他身材高大壮实,不失为一个标准的美男子。

由于H老师有着极强的科研能力和旺盛的科研热情,还是单身的他,就已经是物理所研究室的研究主力和青年才俊了,只不过他一直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工作中,对自己的个人问题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都快成大龄青年了。

一天,研究室里分配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H老师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因而人缘极好,加上他的能力极强,是容易引起女孩们关注的青年人。经过不长的交往后,很快便赢得了姑娘的芳心,H老师与这位新来的女大学生谈恋爱了。

不久,研究所翻译室的大李也经常来研究室玩耍。原因简单,大李也看上了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

一表人才的大李完全算得上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是一位真正的美男子。

与天下所有美男子一样,大李也是一个喜欢沾花惹草、招凤引蝶的情种,看到物理所年轻美貌的姑娘,总想与她们交往,用现在的行话就是喜欢“泡妞”。

由于他的英俊外表是女生们的最爱,他只要出手,一般都会有所收获。

显然,大李的美貌并不是仅供人们观赏的,因为爱美之心人人有之。

不久,年轻美貌的女大学生被大李的甜言蜜语和英俊潇洒迷住了,狠心地离开了H老师,并迅速地倒进了大李为她构建的温柔乡之梦。

H老师虽然非常气愤,但他懂道理,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只能随她而去。

大李本来就是有一个花花公子的心态,寻找女大学生也是一时的兴趣,何况这又不是他的第一次,走马灯式地交换女友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年轻的他怎么也收不住那颗见异思迁的心。这不,交往不久后,大李又有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猎物,便对旧友产生了厌烦,对这位新来的女大学生表现得爱理不理了。

姑娘虽然心知肚明,也心里难过,但理性告诉她,英俊的大李是一个不能作为终身倚靠的人,与其继续纠缠,不如快刀乱麻。

静下心来细想后,姑娘才发现真正可以作为终身依靠的还是H老师这样的本分老实人,何况H老师还是物理所的人才呢!熟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好在H老师还没有重新恋爱,有时好马也可以吃回头草。

不久姑娘又重要向H老师伸出了橄榄枝,并向H老师表示了一些悔恨和惭愧,重新倾吐了一些山誓和海盟。

虽然H老师也难受,对姑娘近期的所作所为有些不齿,从内心上也不想理她了,但面对眼泪婆娑的姑娘,心终究还是软了。

考虑到年轻人见识浅薄,吃亏上当在所难免,赤兔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得饶人时且饶人”是H老师为人的基本标准之一,因此便原谅了她,并重拾以往的温柔,权且就当是“梅开二度”吧,再次牵起了她的手,共同走进了美丽无比的伊甸园。

当然,H老师也是有原则的,为了杜绝后患,他一本正经地叮嘱姑娘说:婚姻大事并非儿戏,今后再也不允许出现这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的事了!

众所周知,像H老师和H师母的这段“跌宕起伏”爱情故事,在知识分子中并不多见,因为既算不上浪漫,也谈不上搞笑,甚至还有点苦涩,若是斤斤计较的话,总觉得对于H老师有些不公。如果不是H老师大度和包容,不计较姑娘前嫌,这段感情很有可能就会夭折。何况知识分子中,小肚鸡肠的人还真不少。

然而,物理所的小青年们太过随意,并不能理解H老师的善良,为也给自己找乐子,还曾经一度将他的这个“爱情故事”当成了口中最浪漫、最动听、最时髦,也是最能吸引人的聊侃剧目,当新来的研究生或同事踏进实验室时,少不了他们会拿出H 老师的这个曾经发生过的爱情脚本,给新来者讲上一课。

虽然如此,H老师从来没有对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过什么,就是他们问起,也总是笑而不答,一笑了之。当然,小青年们虽然喜欢拿H老师开刷,在他们了解了H老师的前因后果后,越发觉得H老师可爱可敬,也就更加喜欢H老师了。

学者型的H老师,始终有一颗年轻人的心态、一个凝视长者的善良。H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硕士导师之一。

趣说物理学史(忆海拾贝物理所博士的趣闻轶事)(2)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三、高智商低情商的博士

X博士是八七级的硕士研究生,他的硕士生导师是张新夷老师。

90年上学期我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始新一轮紧张的专业课程学习时,他正忙着硕士论文的成稿和答辩,同时还在为自己的博士考试做各项努力。

等到90年下学期时,X博士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博士生,只是不知道他是物理所的博士生,还是北京研究所的博士生,因为他经常在长春和北京之间两地往来。

X博士本来跟我没有交集,在物理所时他是一室的学生,而且要高我二届。但他读博士时,只要在物理所,经常在吃饭时就直接来到我的寝室中,虽然我要大他好几岁,还是博士生,但一来二去,时间久了后,我们还是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X博士同样高高大大,我估计他没有一米八零,也有一米七大几,而且眉清目秀、肤色洁白细嫩,戴一副近视眼镜,是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式的美男子。

其实,物理所就是一个风水宝地,这里的环境和风水,注定了要养育许多这样的美男子。就是我们的副所长张新夷老师,我在1990年入所学习时,他应该有五十来岁了,但从他标准的知识分子模样来看,他适度、均称,如军人一样的身材,尤其是见轮见廓,立体感极强的五官,与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影帝王心刚几乎没有二样。

X博士读硕士时很用功,没有将心思花在花前月下,几乎没有变过恋爱。记得有一次我跟他说过,他们那届有一位女生长得很好,为什么不与她恋爱?他却笑而不答。

考取博士后,他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高兴和幸福之余,突然觉得有些无聊起来,从而想到了要恋爱,要有一个可爱的心上人陪伴自己。

一天下午,他在我的寝室里吃饭时,闲扯中只见他突然举起了双臂大声叫道“我好寂寞,我要恋爱了”!这时我才知道一个二十大几的男子汉,突然想要恋爱时是多么的疯狂和可怖。这种想要老婆带来的妄想一旦产生,就会通过一些爆发式的方式释放出来。不然的话,“物极必反”,可能会使人产生某些抑郁伤害。

我是过来人,还说有一些经验,但总还是有一些基本认识,因而马上授意他: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听听,要想办法创造条件广泛地与女孩们接触,坐在家里是等不来爱情的,或者说爱情是不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可能是他听了我的劝告,也可能是他悟出了一些真谛。那段时间里,只要是休息日,尤其是六周的晚上,他都会穿上整洁的装束,打扮得较为入时,然后便匆匆地走出研究生公寓。X博士在情场上终于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

一天,X博士又来到了我的寝室里,在跟我闲聊时说,这段时间他只要有空,就会到距离物理所不远,位于红旗街中部的长春中医学院去玩。特别是周六的晚上,长春中医学院的学生会还会举办较大的舞会,为大学生男女提供相互认识、交流的平台。

X博士说,长春中医学院里的女孩子较多,而且还有许多漂亮的女孩,那里的女孩不仅漂亮,还热情奔放,是选择恋爱对象最好的去处。

看来,X博士还真的发现了恋爱中的“新大陆”,怪不得近段时间,总是难以见到他的身影,原来是有了最新的去处,爱情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

有一天我正在寝室中休息,无意中向窗外观看时,正好看到了身材高大的X博士带着一个女生在我们研究生公寓后面的人行路上散步,他俩一说一笑、幸福无比。因为我的寝室在一楼,窗前也只有几颗小树,外面东西可以看得较为清楚。

X博士在情场上的长劲还真的不小,恋爱发展的速度也太快了。

然而,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当我认真地看了看X博士身旁的女孩时,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穿着时髦的女孩不仅谈不上半点漂亮,应该说还有几份丑态。个子不高,身材微胖,主要是五官不正,穿得再漂亮也配不上X博士。

X博士的审美观,难道还真的比较特别,我不由得有几分担心!

后来,X博士再次来到我的寝室中找我玩耍时,考虑到他的自尊心,也考虑到他把我当成了朋友,我便非常委婉地说出了我的一点看法。大意是我已经知道他在谈恋爱了,那个女孩我也看到了,但我觉得那个女孩与他不怎么般配等等。

X博士也没有把我当外人,便将他自己这段时间中谈恋爱的基本过程,和这个女孩的一些基本情况都 告诉了我。

他说,女孩是长春中医学院的大四学生,正在附属医院实习。她家在吉林市,父母是中学老师,毕业后她可能要回到吉林市去工作。

X博士还说,在这段时间里,女孩对他非常好,也非常关心他,尤其是两人已经无话不谈,而且有许多的共同话题,目前他已经越来越喜欢这个女孩了。至于长相,他认为并不重要,重要是这个女孩非常看重他,他俩也非常投缘等。

哎!这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傻博士,都已经坠入了初恋爱情制造的情感漩涡中而不能自拔了,此时的任何外力,根本起不了作用,作为朋友的我还能怎么说呢!

其实,任何外人都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原由。

首先,这个女孩一定很聪明,情商肯定不低,能够准确摸清一个男孩的想法;其次,这个女孩肯定喜欢X博士,对他关心、关爱和倍加珍惜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X博士的学历、长相,以及今后的工作城市,都要远远好于这个女孩;其三,这个女孩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考研究生,一条是找到一个博士男友。

其实,我非常清楚,这个女孩就是考上了研究生,也未必一定能够找到像X博士这样优秀的男友,找到X博士是她人生中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我只能说这个女孩是有福之人,她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我衷心地祝福她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也希望她能够更加珍惜关爱X博士!

原来X博士在熟人的面前可以放得很开,但在陌生女孩的面前就非常拘谨了,不但不会主动问候女孩,就是女孩邀请他时,他也会显得扭扭捏捏、极不自然。

本来中医学院的舞会上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男生主动邀请女生,但X博士是一个美男子,也会吸引少量漂亮女孩主动邀请他。

由于漂亮女孩都是一些有较高自尊心、表现也比较矜持的人,在她们满怀热情地邀请男生时,若是男生因为拘谨而有拒绝的意思,她们都会马上却步。

X博士正好是这样的男生,当他因害羞而谢绝漂亮女孩的几次多了后,就没有漂亮女孩去邀请他了。舞会上的孤独是不好受的,而他的这位女友不仅聪明,还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了X博士这个无人要的“凤凰男”,钻了这个空子,也捡了这个漏子。

X博士后来与这个女孩的发展情况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X博士在那个女孩的陪同下还专程去了一趟吉林市,去了女生的家,见了她的父母。

X博士毕业后直接留在北京的研究所,专门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飞秒开关的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早已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如果那个中医学院的女生能够与X博士修成正果,她的生活一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至少离开吉林市来到了北京。

从X博士和他的女友这件事件上可以看出,作为女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很会读书,仅有较高的智商。而是需要既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更要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在人生征途中,碰到了机会一定不要错过,更不要拿自己的终身大事赌气。“学得好,工作得好,不如嫁得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吾家有女初长时,不仅要关注她们的智商,还要关注她们的情商,要她们学会用智慧的眼光与人交往,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她们也会被馅饼砸中!

趣说物理学史(忆海拾贝物理所博士的趣闻轶事)(3)

(图片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