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

01

遗址图说

原始社会遗址图,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

距今300万—100万年时,地球的历史进入了更新世,直到距今约10万—1万年,才宣告结束。这一时期,地球的气候最重要的变化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区有几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或进或退,使地球出现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不断交替的现象。结果,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气候带转移,动植物迁徙或灭绝。

受全球气候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北地区也多有变化,可分为泥河湾期、公王岭期、周口店期、马兰黄土期。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更新世正是人类的旧石器时期。泥河湾期拥有比较凉爽的疏林草原环境,它的代表地区是横亘在山西、河北两省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当时人们主要沿着湖滨、河流活动。公王岭期,华北地区比较温暖、湿润,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点,代表地区是今天的陕西蓝田公王岭,当时人们主要活动于河谷地区。周口店期的代表地区便是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它反映了当时主要属于温带气候,不过曾发生过多次冷暖、干湿的波动,并向大陆性气候发展。马兰黄土期以分布很广的马兰黄土和河湖堆积为代表。从当时动物群的特征来看,该期气候比周口店期寒冷、干燥。东北地区在更新世早、中期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到了晚期则变得较为寒冷、潮湿。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气候变化不如华北显著,持续了较长时间温暖湿润的山林环境。

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早期遗址主要有山西芮城西侯度、云南元谋、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湖北郧县梅铺、大冶石龙头、安徽和县陶店、贵州黔西观音洞、辽宁营口金牛山等,这些遗址距今约50万—30万年。距今约10万年的遗址则有陕西大荔甜水沟、山西襄汾丁村、广东曲江马坝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处。距今3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更加丰富,分布也更为广泛。比如,黑龙江呼玛十八站、山西朔县峙峪、河南安阳小南河、河北阳原虎头梁、山西沁水下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青海可可西里、西藏定日苏日、台湾台南左镇等。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只有新疆、海南、天津、上海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距今1.2万年时,地球迎来了全新世。人类社会逐渐从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7000处。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气候、生态环境差别较大,远古先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墓葬等遗存不同。这便是考古学中的“物质文化”,现在国内已被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的有数十种。比如,黄河流域有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系统,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系统,以现在的河南省为中心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系统,黄河下游地区有大汶口文化系统;在长江流域,有宁绍平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系统,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系统,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鄂西和长江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系统;在南岭和武夷山脉以南地区,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系统,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系统;在阴山山脉以北地区,有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各种新石器文化,辽河流域则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到距今约五千年,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光荣退役,原始社会也走下了历史舞台。

02

万物共生

冷干-暖湿的周期性振荡,

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

这一期间我国生物界中最显著的变化,

是哺乳动物群的演化。

距今115万年以来,秦岭强烈隆起,

渐成为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分异界线。

不仅加剧南北气候的分异,

也切断了动植物交流的南北通道。

秦岭西安段沣峪口雪景,新华社记者刘潇拍摄,图源:网络,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

于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被划分为南方型与北方型,

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两大区系间存在一个过渡性地带,

大致位于江淮间。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

猛犸象牙齿化石图,图源:全景视觉

早、中、晚更新世时期,

北方以泥河湾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

萨拉乌苏动物群为代表,

南方则以柳城巨猿动物群、盐井沟动物群、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代表。

原始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分布范围,

反映着地理环境的气候特点。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5)

大熊猫,图源:全景视觉

尽管许多古生物早已绝迹,

但诸如残骨、遗骸等化石成分的保存,

却实现了文字诞生以前的地史记录,

令今日的我们,

有幸窥见远古时期的生命微光。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6)

河姆渡文化遗址房屋复原图,图源:全景视觉

第四纪,

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我们的故事也随之开始。

原始社会经历的石器时代,

大约占人类全部历史的99.7%。

人类的进化:在中新世和上新世过渡的阶段,有一群古猿生活在大森林中,它们被人类学家们认为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因此又被称为“人类超科”。其中的一些属、种逐渐向人的方向进化,最终超出了猿科,迈进了人科的门槛。他们的代表便是距今约1 400万—800万年的腊玛古猿。大约到了距今约500万年的时候,人、猿开始分离。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他的后代到了距今250万年左右时进化为能人,此后又进化为直立人。在亚洲,我国的直立人化石最为丰富。到了距今20万—10万年,智人开始出现,山顶洞人便是晚期智人的代表。在晚期智人后期,人类逐渐步入文明时代,原始社会宣告结束。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7)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60万年或250万年至1.2万年前,

是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阶段。

中国已发现这一时期遗址逾2000处,

代表着古人类进化、旧石器文化的各个时期。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8)

从我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出土来看,

几乎涵盖了人类体质的全过程。

如属直立人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属早期智人的马坝人、大荔人、长阳人等;

属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柳江人、河套人等。

山顶洞人:山顶洞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于1930年发现,1933—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因为它位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所以被称为山顶洞遗址。山顶洞人的化石包括3个完整的头骨、几块头骨碎片、几块下颌骨、一部分躯干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这些化石来自8个不同的男女个体:5个成年人、1个少年、1个5岁的儿童和1个婴儿。在尸骨的周围有许多赤铁粉和各式装饰品,装饰品包括1件钻孔石坠、7件穿孔石珠、3件穿孔海蚶壳、1件钻孔鱼骨、4件刻道骨管和100多颗穿孔兽牙。

考古学家们通过深入调查还发现,这些赤铁矿、海蚶壳和厚壳蚌都不是周口店所产。赤铁矿产于河北宣化一带,距离周口店100余千米,海蚶壳产地最近的渤海也有200千米之遥,厚壳蚌多生活在长江流域。这些物品都说明,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已经十分广阔。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9)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通常以原始族群的形式聚居在一起,

通过采集和渔猎,

获取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持生计。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0)

石器,图源:百度

由于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他们既能制作各类工具、

又能控制使用火。

而猎取鹿、野马等大型动物,

采集植物的果实和块茎等谋生行为,

在北京人遗址中最为突出。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1)

周口店地区位置示意图

追寻人类先祖的步履足迹,

是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持续研究的课题。

早期人类的移动轨迹在今版图上的书写工作,

需要通过专业的科考团队运作实施。

利用文化遗址的出土情况、分布特征。

探索不同类型文物代表的、形态各异的文化渊源,

在认识原始社会环境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遗迹和早期人类的迁移,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2)

西史对照:人类从哪里起源?又如何进化而来?70多亿地球人真的拥有共同的非洲老祖母吗?

根据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现代人类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大约在1 600万—800万年前,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开始遍及欧亚非三洲。不过,它们走向了不同的岔路口,一支进化为现代的黑猩猩、大猩猩,一支进化为人类。其中,坦桑尼亚北部的奥都威峡谷的化石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959年,内罗毕克林顿纪念馆馆长路易斯·利基在这里发掘出400余件骨骼碎片,并拼接复原为一个近乎完整的男性头骨。这就是著名的“东非人”,后将其改订为南方古猿鲍氏种。它与真正的人类已经有了很多重要的相似性。

大约4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更接近猿的生物分道扬镳,大脑不断发达,脑容量大大增加,成为直立人。有学者认为直立人最早在非洲孕育,并从这里走出非洲,大约100万年前直立人遍布欧亚大陆。直立人存在时间很长,距今5万—3万年前,爪哇岛上仍有直立人生活。这一时期,中国的直立人化石也分布广泛,如元谋人、巫山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郧西人。直立人已经会制造手斧,利用火对付猛兽和恶劣的气候,并有了建造遮蔽所的最初迹象。

此后,欧洲“斯旺斯扎头骨”与“施泰因海姆人”头骨的发现表明,在约20万年前,直立人已经开始向早期智人过渡。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河山谷附近山洞内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化石属男性个体,年龄约40—50岁。体骨粗壮,头骨高度较小,但脑容量很大,达1 200毫升,略小于或等于现代人的脑容量。因发现在尼安德特河流域,定名为尼安德特人。此后,在摩洛哥、撒哈拉北部、巴勒斯坦的卡尔迈勒山以及近东、伊朗等地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足迹。到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手工制品已遍及欧亚大陆。到2.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在灭绝前,现代智人已经生活在欧洲,因此有几千年时间,他们曾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因此,有人类学家认为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晚期智人就是克罗马农人。

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农山洞的裂隙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研究表明,克罗马农人以狩猎为生,已经掌握了捕猎大型动物的技能,并以草食类动物为主。其手工业和石器制造业已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现了绳索、纺织品和编织物的遗迹。他们已经具有审美意识和图腾意识,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洞穴岩画和雕刻、雕塑。

此外,除了克罗马农人外,晚期智人的代表还有南非的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克莱西斯河口人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在中国有柳江人、河套人、资阳人、左镇人、山顶洞人等。

03

踏行九州

时间沉默无声地流淌着,

进入了最年轻的地质时代。

第四纪全新世,

对应着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时代。

第四纪冰期、古人类、文化对应关系表:引自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关于人类世,目前国际地层委员会(ICS)议而未决。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3)

一般认为,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分依据是:

种植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

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4)

青铜镜:齐家文化,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慢慢积累、

对天然物质的认识逐渐加深,

冶铜业产生,铜器制品开始出现。

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

仍未撼动石、陶、骨制品的根本地位。

冶铜业出现:冶铜业最发达的当属齐家文化(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甘肃武威市的娘娘台遗址有铜刀、凿、锥、钻头,永靖县秦魏家遗址有铜锥、斧、指环,青海省贵南县尕(gǎ)马台遗址和甘肃省天水市永靖镇齐家坪遗址还有铜镜。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镜。尕马台第25号墓的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平滑,背面有钮,并饰有七角星图案,保存较好,出土时,位于死者的胸部。

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可以想象,人们最初发现并加工自然铜,后来才渐渐发现某些石头里可以炼出铜。在摸索的过程中又发现红铜里加上少量的锡矿,既容易熔化,冷却后又比红铜坚硬,于是出现了青铜器。出土的这些铜器,便既有红铜,又有青铜,有冷锻,也有冶铸。虽然数量很少,但它表明齐家文化的先民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进入到了铜石并用时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时代已经不再遥远。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5)

七角星纹镜

由于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500-3000年)的发端,

与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开始对应;

大暖期的鼎盛时期(距今约7200-6000年),

又与黄河流域文明大发展的时期一致。

如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北辛-大汶口文化,

生产规模、人口数量、聚落分布均迅速发展。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存续繁衍。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6)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尖底缸

气候突变现象,

也会对文明发展产生双面作用。

例如农牧业的产生,

或许与人口增长压力、

气候向干冷变化息息相关,

当简单的采集、狩猎活动不足以维系生活时,

新的智慧在劳动过程中会迸发闪现。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7)

精美而又实用的背壶

人作为生物圈中的重要一环,

总与其他的动植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食物链里,

也表现在工具的制作使用中。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1980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壁的彩绘图案生动、形象,左侧是一只站立的白鹳,昂首挺立,嘴中衔着一条白色的大鱼。右侧竖立着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上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彩绘陶缸是仰韶文化的典型瓮棺葬具,主要用于成人丧葬,大部分陶缸朴素无华。但这件不仅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应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眼睛很大,炯炯有神,头颈高扬,是首领本人所属部族的图腾。鱼眼很小,身体僵直,不敢挣扎、反抗,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据学者分析,这说明墓主人生前曾率领白鹳氏族与鱼氏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瓮棺上的图案正是为了纪念这位首领的丰功伟绩。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8)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

鹰、鸮、羊、虎等多种动物造型,

会呈现在器具上。

既有平面的彩绘图案,

又有立体模型的仿制。

栩栩如生般的模样,

表现着上古时期生灵间的真实互动。

鹰形陶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属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1958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19)

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了“满天星斗说”,

将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涿鹿之战:五帝时代前期,在黄河流域有两大势力集团:西部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部落,中部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落。炎帝和蚩尤的势力都十分强盛,不断向外扩张,一场激烈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炎帝不敌蚩尤,大败而归。但不甘心受制于人的炎帝决定邀黄帝参战,与蚩尤一争高低。蚩尤部落人口众多,勇敢彪悍,长于角抵;又掌握制铜技术,善于制造锋利的兵器;且刚刚打败炎帝,士气高涨。而炎黄集团明显处于劣势。因此,战争初期,黄帝一直处于下风,屡战屡败,军心涣散。蚩尤又造出漫天遍野的大雾,围困了黄帝的军队,情势十分危急。幸好这时有个叫风后的人利用占卜辨别了方向,黄帝的军队才寻得生机。

黄帝广泛争取同盟者,谋划战争策略。他让应龙蓄水,在河道上游修筑土坝蓄水,阻挡蚩尤的猛烈攻势。没想到蚩尤请来的风伯雨师大纵风雨,轻易冲破了应龙水阵。黄帝又请出旱神女魃(bá)来止雨,利用晴朗天气反击蚩尤。后来在天玄女和雷神的帮助下,渐渐转败为胜,终于彻底打败蚩尤部落。涿鹿之战不但拉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的第一幕,而且决定了日后中华民族的基本面貌,没有炎黄部落的胜利,便没有今天的“炎黄子孙”。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0)

炎黄战蚩尤军事图

这是着眼于不同地区,

各自的文化特征与源流总结而成。

尽管文脉各有生成,

但文化区系间并非完全孤立,

不同族群的交流时而有之。

涿鹿之战绘图,图源:百度,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1)

如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间的涿鹿之战,

争斗其实意味着碰撞后融合的可能性。

若仅停留在小国寡民般不相往来的阶段,

那么文明的延续便难以维系。

原始农业:在原始社会后期,锄耕农业已经很发达。龙山文化中,人们使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开垦荒地,用扁平的石锄翻土。良渚文化中,三角形的石犁已经出现,方便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用来收获的工具也已改良不少,出现了牙刀、骨镰。在南方为了适应水稻的种植,还出现了竹千篰(bù),用来戽(hù)水、捻河泥。北方的粮食作物以粟为主,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多数墓葬都有装满粟的陶瓮随葬。我国还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当时南方的水稻已经很普遍。湖北省京山屈家岭等许多遗址都出土了稻谷。河姆渡遗址的稻谷、谷壳、稻秆、稻叶堆积很厚,有的甚至超过了1米。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稻谷经鉴定还是粳稻。除了稻谷外,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和菱角的遗迹也都有发现。可以想象,远古先民们的食物已经比较丰富。

除了种植作物外,人们还驯化了不少动物,将它们变成了家畜。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猪、狗、羊、牛、鸡的骨骼,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中还有马骨和驴骨。我们现在说的“六畜”,在当时已经齐全。其中,猪的数量最多,根据考古发现推断,猪在当时不仅供食用,还用作祭品,是彰显富有的重要标志。当然,采集和渔猎还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经济生活,各种野生果实和鱼类都是食物的重要补充。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2)

河姆渡遗址中保存下来的稻谷

由石、陶、骨、玉等多种原料制成的器物,

数量庞杂,且分布不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中,

以人工栽培水稻和木建筑构件最为重要。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东邻宁波市,西连宁绍平原,距离杭州市约140千米,北濒杭州湾,南隔姚江,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四个文化层构成,它们距今年代分别为7000年、6000年、5600年、5000年。以河姆渡遗址为主的河姆渡文化,是反映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情况的“标本”。

在这个遗址里出土了大量先民们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bēn)、骨针、织网器、锯形器、箭镞、骨耜(sì)等。其中,骨耜是重要的农具,第一考古发掘区的第四文化层就出土了79把。另外,这里还出土了50多个种属的动物骨骼,有犀、象、熊、虎、鳄、水獭、鹿、猕猴、鲸等。如今,象、犀、猕猴、四不像等在长江中下游都已经灭绝。这说明,在河姆渡人的时代,杭州湾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气温也比现在高,与现在广东、广西南部气候类似。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3)

骨耜,河姆渡人主要的农田翻整工具

适合南方水田耕作活动的农具“骨耜”,

由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磨制而成,

如水牛、鹿、四不像等等。

因不见于中原乃至世界其他地区,

所以具有特殊的代表性。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4)

石耜,半坡遗址的耕作工具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

也有多达数斗的粮食作物粟的遗存,

耕作工具则是适应北方旱地农业的“石耜”。

半坡遗址聚落: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水岸边的半坡村,本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北方农村。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使它名声大噪——在新石器时期,这里曾经生活着远古先民,其规模足以称得上当时的“大城市”。它的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周围有一条深、宽都近5米的防御性壕沟。壕沟内发掘出房屋遗迹45座,墓葬250余座,圈栏2处,陶窑遗址6处,窖穴200多个。在居住区的中央有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心发现了一个栽在土里的石柱。石柱北侧还有5组陶器坑,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陶器。考古学家从陶器的大小和形制推测,应该不是生活实用品,可能是祭祀时用的。石柱和陶器坑中间还有烧火的痕迹。所以,这个广场极有可能是先民们举行聚会、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居住房屋又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小沟为界。两部分各有一所大房作为公用,各个小房都分布在大房周围,门也向大房开。再外围就是作为仓库的窖穴、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埋葬死人的公共墓地。先民们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是半地穴式,住房里的地面低于室外80厘米,房址中心是灶坑,居住面用草泥土抹成,并用火烘烤;晚期的圆形房屋地面已经和室外相平了。从遗址上留下的成排洞穴推断,这些房屋的屋顶大概是用树枝、树叶搭成,再用掺有干草的稀泥糊上,用来遮风挡雨。当时,这里的气候还比较温暖湿润,周围水草茂密。植被葱郁,大概先民们已经靠农业为生,并饲养家畜,偶尔渔猎。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5)

约6000年前半坡附近的环境图

我国境内彩陶分布极广,

黄河流域、江淮地区的不同文化遗址中,

均有彩陶的发现,

可谓是这一时代的名片。

彩陶文化:远古先民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泥与火,发明了陶器,并在日常生活、丧葬祭祀中广泛使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便在上面装饰了黑色、红色的花纹。这种陶器便被后人称为彩陶。早期的陶坯都是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还使用陶拍拍打,使质地紧密,并印出纹饰。等陶坯阴干后,涂上一层白色或红色的陶衣,再在表面施以彩绘。这样,经过900℃高温烧制的陶坯出窑后便有了鲜艳夺目的色彩:含赤铁矿的颜料呈现红色,含锰化物的颜料呈现黑色。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淮河下游的青莲冈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都有彩陶的出土。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装饰艺术,不仅早于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彩陶文化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而且其制作手法都是世界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彩陶文化分布图,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6)

所谓的“彩陶文化”,又名“仰韶文化”。

这是因红、黑纹路的陶器制品,

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

在制作工艺上,彩陶装饰手法多样,

图案成熟纯朴,线条自然流畅,

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审美意识的萌发。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7)

桌子的前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座

04

终见破晓

文字、艺术、宗教为标志的精神文化,

是人们头脑中构建的想象世界。

原始社会初期,

先民的好奇心往往与神学相结合,

浪漫奇异的神话传说,

充斥着人们对远古的幻想。

蛋壳黑陶高柄杯:通高19.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7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泥质黑陶,口沿较宽,深腹,腹壁微鼓,下部为台形圈足。腹中部饰有数道凹弦纹。轮制而成,温度较高,胎骨坚硬,不易渗水。器表漆黑发亮,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0.5毫米。不但造型灵巧,而且技术精湛。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8)

盘古开天辟地,

化身世间万物、滋养众生;

共工怒触不周天,

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女娲抟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

这些具有超级力量的上古神灵,

其模样不仅仿照着人来勾勒描绘,

同时也包含了其他的动物形象。

女娲补天:混沌初开,盘古的身躯血肉化作世间万物;女娲造人,大地变得生机盎然。然而,共工与颛顼大战,一怒之下撞倒不周山,导致天穹破出了一个大的窟窿,从此好好的世界变得面目全非。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野火燎原,人类的家园,一时间化为灰烬。女娲见到这般情景,心有不忍,便来到了天台山,在这筑起一座巨大的火炉,历时九天九夜,炼成了五色石。又经过九天九夜,才借助五色石修补好天上的大洞。为了使大地平稳,女娲斩断了神鳌的四足立于四方,收集了大量的芦灰堵住了洪水。从此,天地又恢复了秩序。为感谢女娲的功绩,人们修建了女娲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据说,女娲补天之处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这里的娲皇宫也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29)

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图

当人们的地理视野逐渐变得宏观、

对自然事物的生成规律有一定普遍认知以后,

才会思考一些仅具有思想价值的问题,

才会逐渐构想出新的神灵或圣贤,

来祈求生活的安宁平静。

中华第一龙: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的中原化肥厂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时发现了古老的墓葬。后来,考古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发掘,并将其命名为“西水坡遗址”,正是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M45号墓——蚌塑龙虎墓。墓主人是一位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在墓室正中央。在他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着龙虎图案。右侧的蚌壳龙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呈腾飞状。左侧的蚌虎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头颈微低,怒目圆睁,张口露齿,尾巴下垂,形似下山猛虎。

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位墓主人是位巫师,而蚌塑龙虎与天象有关,即左青龙右白虎,而旁边的人胫骨和蚌壳组成的铲形图案即是北斗。这反映了人们古老的天文知识和宗教意识。

在蚌塑龙虎墓发掘前,有关龙的文物有距今约4 000年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彩绘龙盘、距今约5 000年的红山文化玉龙,而蚌塑龙虎墓出土的这件龙虎蚌塑距今约6 000多年,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被称为“中华龙乡”。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0)

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华夏族各部落把龙作为族群图腾,

加以膜拜,愿得平安顺遂。

龙,综合了蛇身、鹿角、马鬣、马尾、

鱼鳞、鱼须、鹰爪等动物的特点,

由于从人们的想象中诞生,

所以具备了现实中生物以外的超凡能力:

上天入海,能护佑一方百姓风调雨顺。

小口尖底陶瓶:高46.2厘米,口径5.7厘米,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瓶呈纺锤状。顶部有一圆形杯状小口,颈部细于口部。圆肩鼓腹,尖锥形底部,中部有对称的环形耳。颈部以下饰黑彩,上腹部有细密的斜线纹。这种陶瓶造型奇特,关于它的用途说法很多。一般认为是一种汲水器,可以利用重心转换的原理来调节平衡,方便在河湖中取水。有学者则认为可能与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有关,是神职人员使用的祭器。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1)

生死、天象、灾害,让人心怀畏惧,

所以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深受重视,

这代表的是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意识。

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复原原始社会的模样,

但发掘出的文物却给予了我们遐想的空间。

女神头像: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市,属红山文化,其中用于供奉的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塑像残件分属于六个个体。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2)

例如,先民们对红色的信仰,

似乎在表现这一颜色代表着血液的流动,

是鲜活生命符号的象征物,

也是灵魂的安稳寄托之处。

诗歌乐舞、图画符号,

生气盎然、色彩鲜明,

凡此种种,皆能感知先民们日常生活,

蕴含着原始的审美与强烈的情感。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中,出土了两支骨管。这种骨管是由大型禽鸟双翅上的尺骨制作的。后经鉴定,这种禽鸟是丹顶鹤。尺骨两端的关节已经被截去,长约23厘米,一侧还整齐地排列着7个圆孔。通体呈棕褐色略有斑驳,但仍光亮润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此后,对于贾湖遗址的发掘并未停止。2001年,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省文物部门合作,进行了第七次发掘后,共出土了30多支骨管。

那么这些带孔的骨管是干什么用的?难道是远古先人的乐器?早在骨管发现之初,考古工作者便携带了最完整的一支,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央民族乐团请管乐演奏家试吹、鉴定。演奏家们不仅证明了这是件乐器,而且指出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发音准确,音质很好。虽然骨笛已经长眠地下8 000多年,但演奏家们仍用它成功地演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199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报道,并将贾湖骨笛演奏的《小白菜》乐谱发布在网上,立即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产生了轰动的效应。贾湖骨笛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国古代音乐史中不少疑难问题;又像一声春雷,震惊了中外音乐史学界。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它被选入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5 000年文明瑰宝展”,向海内外友人展示我国古老的音乐文化。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3)

在视觉美感上,玉器更为瞩目,

其中又以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为冠。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玉器也总是偏爱的。

无论是触感、还是观感,

玉器的品相往往列位在前,

更有“君子如玉”等美好含义的加持。

玉神人面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4)

上古时代的英雄人物,

千古流传后,别有意味。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言:

“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三皇五帝:说起中国人的祖先,我们常常将他们并称为“三皇五帝”,那这八位祖先到底是谁呢?其实,历来说法不一。“三皇”有六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是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里引用的《河图》《三五历》中,记载为天皇、地皇、人皇;《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中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白虎通义》里又说是伏羲、神农、祝融;《通鉴外纪》里认为是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用的《礼纬·含文嘉》又说是燧(suì)人、伏羲、神农。

“五帝”有三种说法:《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都认为是皇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yáo)、虞舜(yú shùn);《礼记·月令》里记载为太皞(hào)(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尚书·序》、皇甫谧(mì)的《帝王世纪》里记载为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5)

三皇雕像

正是指后人如何把远古社会的部落首领,

塑造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如何把更多的故事附会其中,

以提升部落首领地位的尊崇。

禅让制:西周以后的文献总把尧舜禹时代描绘成人人安乐的“大同社会”,是后人永远向往又再也回不去的“黄金时代”。在那个“黄金时代”,人人平等,选贤与能,首领都是主动将领袖地位禅让给才能出众的后辈,不像后世为了称帝称王,六亲不认,无所不用其极。或许一开始,部落联盟首领们确实是实行民主选举的禅让制。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禅让制表面上还起着些微作用。但是,某些拥有强权和实力的领袖人物,始终蓄谋变禅让为世袭。出土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舜囚禁了尧,又把尧的儿子丹朱堵在外面,使他们父子见一面都不行。韩非子更是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传世文献中那些令人向往的记载可能都是后人美好的想象。大禹取得成功后,会盟诸夏首领,取得了夏后氏的称号,经过一番假惺惺的禅让后,最终把权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禅让制仅存的面具也被撕破了。

尧、舜、禹图像,图源:百度,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6)

唐尧、虞舜以后,

广为熟知的历史人物便是夏禹。

治平水患、奠基夏朝,

是禹生平最主要的功绩。

至于“更制九州,列五服,

任土作贡”等事仍需推敲、考证。

大禹治水:相传在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当时的四岳向尧举荐鲧治理洪水。尧虽然觉得鲧不能胜任,但由于四岳坚持推举,便只好将这个差事委派给鲧。但鲧一味采取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都毫无成效,尧便流放了鲧。舜将鲧杀死在羽山。

鲧的儿子禹在舜帝时,继承了父亲的职责,继续治理洪水。他很注意各个部落的团结、协作,并改进了治水方法,以疏导为主,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策略。而且禹很能吃苦,据说他劳身焦思,在外面住了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过。他节衣缩食,敬奉鬼神,住在简陋的草屋中,省下财物都用来治水。他坐着车在陆地上奔波,乘着船在水上来往,坐着橇往返于沼泽地,穿着铁齿鞋翻山越岭。一年四季,没有一刻闲暇。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他终于疏通了九条河道,修建了九个大湖的堤岸,凿通了九座大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春秋时期,人们还说:“禹的功劳真是大呀!真是造福后人!如果没有禹,我们恐怕都成鱼了。”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7)

涂山会盟诸部首领,

象征着禹大权在握,

这是“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过渡,

也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自禹、启之后,

原始部落的社会形态开始消散,

上古神话时代的故事渐入尾声,

新的历史,即将上演。

大禹会盟:禹因治水功绩,很受舜的赏识和众部落首领、部众的拥戴,被尊为夏后氏,成为舜的接班人。他主政期间,继续征伐三苗。经过激烈的战争,三苗被彻底打败,三苗部众有的逃到了南方的荒山野岭中,有的就留在中原,与诸夏部族融合。这次军事胜利,更是增强了禹在部族中的威望。后来,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有名的“涂山之会”。据说,参加的人很多,“执玉帛者万国”。后来,又在会稽大会诸侯,防风氏首领因为迟到,就被禹处死了,可见禹的地位与权力。

禹执政时间长了,便起了私心,想结束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度,让自己的儿子做继承人。但碍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这样做。于是他选择威望颇高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gāo yáo)做继承人,这看似很大公无私,可是皋陶的年龄与禹相差无几,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翁了,没等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颇有心机的禹又举荐没有多大实力的伯益作为继承人。禹死后,伯益按照以前禅让的成例,把权力让给禹的儿子启,躲到箕山之阴。在以前这只是个形式,各个部落仍应来朝见他,尊他为首领。可是因为伯益没有威望,各个部落都就势跑去拥戴启。于是,经过禹长年的经营,儿子启成功继位,正式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8)

大禹会盟图,古代版画

混沌初开,

在遥远的寂静中,

大地苏醒,生机显露。

古老悠久的东方文明,

保留了时间的碎片、寰宇的光景。

天地间,

华夏儿女逍遥行走,

以昂扬自信、稳健阔步的身姿,

从原始社会迈向王朝历史,

新世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然后,文明的曙光,

在地平线的那端,微明。

05

古今地名

请横屏观看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39)

06

风云人物

盘古:远古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相传天地混沌之初,盘古就出生了。经过1.8万年,他用斧头劈裂开天、地。这样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又经过1.8万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临死时,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肤变成田地,头发和胡须变成天上的星星,汗毛变成草木……世界万物都来自盘古的身体。这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先秦典籍中并没记载过这个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可惜这本书也亡佚了。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0)

盘古开天辟地雕像

女娲:远古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人头蛇身,一天七十变化。相传当时擎天柱断裂,天河决口,天地混乱,猛兽横行,洪水滔天,她便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天柱,杀黑龙以除水患,民众因此得以安生。又传说人世遭受洪水浩劫后,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便结为夫妇,繁衍人类。她还曾抟黄土造人,忙不过来时便用粗绳蘸了泥浆,随手甩开,飞溅的泥点便变成了人类。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1)

位于深圳蛇口的女娲补天雕像

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的首领,号烈山氏,又作厉山氏。是少典和有蟜(jiǎo)氏的儿子,原来居住在姜水(即岐水)流域,后来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经与黄帝在阪泉地区大战,被打败,只好南退。死后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称为“茶陵”,后裔庆甲等迁徙到这里。也有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2)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部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在河南新郑建都。据说炎帝来犯,他得到各个部落的拥戴,在阪泉大败炎帝。后来蚩尤作乱,他又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此后,黄帝、炎帝、九黎各族相互融合,成为华夏族。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如舟车、文字、干支、冕服、度量衡、弓矢、建筑宫室、蚕丝、染色等等,经战国、秦、汉学者之穿凿附会,均始于黄帝。据说,黄帝最后在鼎湖乘龙登天,作了中央天帝。他的衣冠冢在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称黄帝陵。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3)

:姚姓,有虞氏,名重华,传说生长在妫(guī)水流域,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他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在当地很有威望。后来,尧寻找继承人,将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察他的品行。尧后来传位给他,由他治理天下。他巡行四方,消灭了鲧(gǔn)、共工、驩(huān)兜和三苗。又任用品德高尚的“八元”“八恺”,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凤凰来仪”的景象。晚年到南方巡视时,死在苍梧之野(也有人认为是被禹放逐到南方)。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4)

本文创作团队:

原创|地图编辑部

策划|孔马

撰文|兰芳、习元

地图|地图编辑部

编辑|习元

审校|泓宇

参考文献

[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刘宗迪著:《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著:《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6]浙江省文物局等编:《河姆渡文化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7]郭大顺著:《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


更多内容购买阅读《地图上的中国史》。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5)

原始社会怎么产生(什么是原始社会)(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