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贵州的历史的了解,似乎多是源自“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的误读。其实,贵州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复杂的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变化,贵州这片热土上留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贵州龙”、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在贵州的古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为珍贵,其中,“观音河文化”的观音洞旧石器遗扯和“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等人类化石,可以说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1)

贵州村寨

一、“夜郎自大”并非自大

“夜郎自大”的成语是形容那些见识浅薄,自大骄做的人。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贵州大部分属于“古夜郎国”。“夜郎自大”也成为了世人对贵州的印象,实质上,这是对贵州极大的误解。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2)

夜郎谷

《史记・西南夷列传》是“夜郎自大”的最早记载,其文记录:“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

时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设置夜郎县于夜郎地区,也就是现今的贵州安顺地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王然于、吕越出使西南滇国与夜郎。滇王对汉朝并不了解,便向使者提问:“汉孰与我大”?汉使哑然。等去到了夜郎出使时,夜郎王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汉使大笑。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3)

夜郎王节

《史记》所记载的故事涉及到两个地点,一是位于滇池之畔的滇国,一是位于黔之咽喉的夜郎。滇国与夜郎国同属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滇国存在的时期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其主体居民为中国古代越系民族的一支,历史学家称之为滇族。而夜郎存在的时期也大致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在战国后期一直到西汉,夜郎都是西南地区最强的地方割据政权。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4)

晋宁县古滇文化

能成王者多睿智,照理不该出现如此之念。《史记》中作此解释:道不通。西南地区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区,山高谷深,路途险峻,西南与中原交流甚少,对于了解亦不多,难以感知汉之广大;其次首先提问“汉孰与我大”实为滇王,夜郎王也只是“亦然”。从客观而言,受制于古代地理环境,对外界的认识较少,这难道就能说明西南云南、贵州先民是狂妄自大之辈么?以致于现世许多人仍然抱有如此偏见,实则也是历史认知的误区罢了。

二、“黔驴技穷”非黔驴

“黔驴技穷”中的驴子不是贵州本土的。这个成语故事是柳宗元创作的寓言故事,原文为:“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党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5)

这个语言故事讲到:在很久以前的贵州,没有驴这种生物。有个好事者便用船将驴引入,可是驴运来后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乎便将驴放养到山脚地区。这是一只老虎瞧见了驴,以为这驴是一方神圣,于是便躲在林中悄悄观察,而后悄悄摸摸的走出来,小心翼翼的接近驴,不知道驴有什么底细。驴发现老虎后吓得大叫,老虎也大吃一惊便躲开了,以为驴要吃掉自己,老虎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在反复观察后发现,驴没有什么本领,老虎自身也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后来,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但还是不敢攻击驴。慢慢的,老虎越来越放肆,不断地冒犯驴,驴非常的愤怒,便用脚去踢老虎。老虎心想: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于是便腾空扑向驴,咬断了驴的脖子,吃完了驴的肉,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夜郎自大并非自大)(6)

该成语形容反面人物的本领低劣,无法摆脱困难处境,出自唐朝大诗人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意在告诫人们如果没有任何真才实学,就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也固然善良,但它有时候会很残酷,也会不留情面。总有一天,虚假的西洋镜会被无情的生活拆穿。面具再华美艳丽、威猛刚毅,也终究只是面具,不是自己的真实面孔。而面具一旦滑落,就会暴露出干瘪丑陋的本来面目,到那个时候才会真正明白,品尝苦果的到底是生活还是自己。

无论是“夜郎自大”,还是“黔驴技穷”,都有其本身含义,虽然与贵州相关,但其本意并非是形容贵州人或物,更多是其寓意揭露的道理,以偏概全的运用,过分偏执的观念,最终也会贻笑大方。

关注羊羊。带你领略地理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