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试题一、简答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植物学考试复习资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植物学考试复习资料(植物学试题)

植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学试题

一、简答题

1、松针的结构有哪些特点适应干旱的环境。

松树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在进化过程中,松树的松针(叶)结构特点,表明了它是具有能适应低温和干旱的形态结构。

1)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表皮下具多层厚壁细胞组成的下皮气孔内陷。

2)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内陷形成许多褶壁叶绿体沿褶壁分布使细胞扩大了光合面积。

3)叶内具树脂道在叶肉内方具明显内皮层内皮层上也有凯氏带维管束有一束的也有两束的内皮层和维管束之间为转输组织由薄壁细胞、蛋白细胞和管胞状细胞组成。

4)叶小表皮细胞壁厚具下皮气孔内陷叶肉细胞向内折叠具树脂道内皮层显著维管束排列在叶的中心部分。

5)松针中小,表皮壁厚,气孔内陷,叶肉细胞向内褶叠,具树脂道,内皮层显著,维管束排列于叶的中心部分等。

2、概述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其一、藻类分布的范围特别广,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在缺乏营养、没有或几乎没有光照、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生活。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很深的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除轮藻门外的各门藻类都有海生种类。其二、藻类植物体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藻类直径只有1~2微米,肉眼见不到,而最大的长达60多米;其形态差异也很大,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等等。群体个体由许多单细胞个体群集而成。多细胞个体有丝状体、囊状体和皮壳状体等,也有类似根、茎、叶的外形,但不具备高等植物那样的内部构造和功能。生殖器官多数由单细胞构成。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其三、藻类植物细胞含有各式各样的色素,而不同的色素组成标志着进化的不同方向,是分门的主要依据。藻类的色素主要有4类:叶绿素、藻胆蛋白、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除叶绿素a以外,β-胡萝卜素也普遍存在于各种藻类。此外,红藻门、和隐藻门还含有藻胆蛋白;而隐藻门、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和褐藻门含有叶绿素c;原绿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含有叶绿素b,在红藻门中有的种类则含有叶绿素d。少数藻类在演化过程中营腐生或寄生生活,逐渐失掉叶绿素,成为没有色素的藻类。

3、说明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意义。

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称为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

恢复了植物体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遗传性的相对稳定,受精形成的后代常出现新的性状,丰富了遗传性变异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子与极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发育为胚乳,结合父母本遗传特性,作为营养被胚吸收利用,后代的变异性更大,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双受精作用不仅是植物界有性生殖的最进化、最高级的受精方式,是被子在植物界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4、百合科植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百合科植物的特征:

通常为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的多年生草本,很少为亚灌木、灌木或乔木状。

叶:基生或茎生,后者多为互生,较少为对生或轮生,通常具弧形平行脉,极少具网状脉。

花:两性,很少为单性异株或杂性,通常辐射对称,极少稍两侧对称;花被片6,少有4或多数,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成筒),一般为花冠状;雄蕊通常与花被片同数,花丝离生或贴生于花被筒上;花药基着或丁字状着生;药室2,纵裂,较少汇合成一室而为横缝开裂;心皮合生或不同程度的离生;子房上位,极少半下位,一般3室(很少为2、4、5室),具中轴胎座,少有1室而具侧膜胎座;每室具1至多数倒生胚珠。

果实:蒴果或浆果,较少为坚果。种子具丰富的胚乳,胚小。

二、综合题

1、比较双子叶植物初生根和初生茎维管组织的结构特点。

(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上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是:①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②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虽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⑤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根和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简要比较双子叶植物茎和根的初生结构结构的异同

★简答: (1) 相同点:都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

(2)不同点:根的初生结构有中柱鞘,皮层在表皮内方占着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一般茎的初生结构无显著的内皮层,也不存在中柱鞘。根内初生木质部为外始式,茎内初生木质部是内始式。

2、叙述蓼型胚囊的发育过程,并指出7个细胞的名称及各自的作用。

胚囊的发育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了8个核,8个核进一步形成7个细胞的胚囊,即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和一个中央细胞,中央细胞内有两个极核。有的植物种类;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在受精前,仍保持分离状态,有的植物种类,二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一,称为次生核。

遗传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异源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是一个物种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个物种的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的互称。

在同一物种内,若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且都是成对出现的,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方,这样成对的就是同源染色体,否则为非同源染色体。但是如果一对染色体与另一物种的一对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则它们互为异源染色体。

2. 简并

在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在量子力学中,原子中的电子,由其能量确定的同一能级状态,可以有两种不同自旋量子数的状态,该能级状态是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的简并态。生物学上,简并是指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

3. 复等位基因

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4. 整倍体

在整倍体中体细胞含一个基本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一倍体(1x),含2 个基本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2x),含3 个、4 个⋯⋯m 个基本染色体组的叫三倍体(3x)、四倍体(4x)⋯⋯m 倍体(mx)。体细胞中含3 个和3 个以上基本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在多倍体中,若基本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叫同源多倍体;若基本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叫异源多倍体。

5. 基因突变的重演性

同一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二、简答题

1、以玉米为例,试述:

(a)五个小孢子2母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

(b)五个大街于母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

(c)五个花粉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

(d)五个压囊可以产生多少配子?

(a)5个小孢子母细胞能产生20个配子;

(b)5个大孢子母细胞能产生5个配子;

(c)5个花粉细胞能产生5个配子;

(d)5个胚囊能产生5个配子;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从遗传学的角度, 分析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

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方式,结果是和亲代完全相同的两个子代细胞,遗传物质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减数分裂是产生配子的方式,结果是产生相应的生殖配子,遗传物质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意义:有丝分裂是多细胞真核细胞生物细胞增殖的途径;减数分裂保证了亲子代遗传物质的连续性。

、计算题

1、设有三对独立遗传、彼此没有互作、并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Aa. Bb、Ce.在杂合基因型个体AaBbCcF)自交所得的F2群体中,试求具有s显性基因和1隐性基因个体的频率,以及具有2显性性状和1隐性性状个体的频率。

F1 AaBbCc x AaBbCc

出现AA的几率为1/4 aa1/4 Aa1/2 BB1/4 bb1/4 Bb1/2 CC1/4 cc1/4 Cc1/2

5显1隐 有三种情况 AABBCc AABbCC AaBBCC 1/4乘以1/4乘以1/2=1/16

5显1隐的频率为1/16 1/16 1/16=3/16

2显1隐 出现A--的几率为3/4 aa1/4 B--3/4 bb1/4 C--3/4 cc1/4

有三种情况 A--B--cc A--bbC-- aaB--C-- 3/4乘以3/4乘以1/4=9/64

2显1隐的频率为9/64 9/64 9/64=27/64

2、三体的n 1胚囊的生活力-般都远比n 1 花粉强。假设某三体植株自交时有50%的n 1胚囊参与了受精,而参与受精的n 1花粉只有10%,试分析该三体植株的自交子代群体里,四体所占的百分数、三体所占的百分数和正常2n个体所占的百分数。

因为三体植株可产生n和n 1两种配子,比例各占一半。依题意,参与受精的n 1雌配子的百分数为:50%×50%=25%,参与受精的n 1雄配子的百分数为:50%×10%=5%,则该三体植株自交后代如下: 90%的n雄配子参与受精 10%的n 1雄配子参与受精 50%的n雌配子参与受精 50%的n 1雌配子参与受精 2n(45%的正常2n个体) 2n 1(45%的三体) 2n 1(5%的三体) 2n 2(5%的四体) 即四体、三体和正常2n个体所占的百分数分别为5%、50%和45%。

植物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短日植物

短日植物,指的是日照短于一定临界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极性运输

极性运输(又称纵向运输)就是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往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不受重力影响。是根据Goldsmith提出的化学渗透极性假说,各细胞细胞膜底部上携有生长素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没有这种蛋白,所以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运向下一个细胞。

3.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的有序的死亡方式。具体指细胞遇到内、外环境因子刺激时,受基因调控启动的自杀保护措施,包括一些分子机制的诱导激活和基因编程,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体内非必需细胞或即将发生特化的细胞。

4. C4途径

C4途径是有一些植物对CO2的固定反应是在叶肉细胞的胞质溶胶中进行的,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将CO2连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上形成四碳酸:草酰乙酸(oxaloacetate),这种固定CO2的方式称为C4途径。C4植物每同化1分子CO2,需要消耗5分子ATP和2分子NADPH。

5.光合单位

光合单位是指光合作用中,在原初反应里,每吸收和传递1个光子到反应中心完成光化学反应所需要起协同作用的色素分子,称为光合单位。实际上光合单位包括了聚光色素系统和光合反应中心两部分,因此也可定义为:结合于类囊体膜上能完成光化学反应的最小结构的功能单位。

二、简答题

1.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的方法?

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分别是种子表皮过厚、过硬,种子带有有毒物质,种子胚休眠,接触的光照不适。要想种子解除休眠,可以种子破壳,将种子低温处理或者是高温干燥处理,也可以用过氧化氢、赤霉素、乙烯等药剂处理,还可以将种子冲洗处理。针对因光照导致休眠的种子,可以给予光照曝光。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

1、种子表皮过厚、过硬:有些植物的种子表皮很厚、很硬,表皮会阻碍种子对空气和水分的吸收,将种子放在水里很长时间也不能吸水膨胀,从而抑制种子发芽,一直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2、种子带有有毒物质:有些种子自身会产生某些有毒物质,抑制到种子的萌发,从而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3、种子胚休眠:有些种子的种胚尚未成熟,还有某些种子尚未完成生理后熟,都会导致种子休眠不萌发。

4、光照不适:有些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的作用,光照不适也会导致种子不萌发。

二、种子解除休眠的方法

1、种子破壳:可以将种子破壳,采用各种方法去掉种皮,这样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2、低温处理:采用沙土层积法,将种子置于低温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种子才能萌发。

3、干燥处理:放在高温下处理3-7天,温度保持在40℃。

4、药剂处理:针对有毒的种子,可用过氧化氢、赤霉素、乙烯等药剂处理。

5、曝光处理:给种子曝光,给予光照后,才能促进种子萌发。

6、冲洗处理:浸泡冲洗种子,可促进发芽。

2.简述ABA的生理功能。

(1)促进脱落

从脱落酸的名称可知、加速植物器官脱落是ABA的一个重要生理作用。

(2)抑制生长

ABA是一种较强的生长抑制剂,可抑制整株植物或离体器官的生长。ABA对生长的作用与IAA,GA和CTK相反,它对细胞的分裂与伸长起抑制作用。它抑制胚芽鞘、嫩枝、根和胚轴等器官的伸长生长。

(3)促进休眠

在秋季短日下,许多木本植物叶子ABA含量增多,促进芽进入休眠。将ABA施到这些木本植物生长旺盛的小枝上,会引起芽休眠。马铃薯的休眠芽中也含有较多ABA。因此,可用ABA处理马铃薯,以延长其休眠期。

3.简述植物冻害的机理。

冻害是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对冰点以下低温的适应能力叫抗冻性。霜害也属于冻害,成为霜冻。可因植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态、器官及成熟度的不同及经受低温的时间的长短而有很大差异。大麦、小麦、苜蓿等越冬作物一般可忍耐7~ 12℃ 以下的严寒,有些树木,如白桦、颤杨、网脉柳可以经受 45℃ 以下严冬而不死。种子的抗冻性很强,在短时间内可经受 100℃ 以下冷冻而保持发芽能力,在 20℃ 低温下可较长时间保存。  

冻害主要是植物体内的冰晶伤害,植物组织结冰可分为两种方式:胞外结冰与胞内结冰。  

一、结冰对植物的伤害  

胞间结冰引起植物受害主要原因是:1.原生质过度脱水,使蛋白质变性或原生质不可逆地凝胶化。由于胞外出现冰晶,细胞间隙蒸汽压降低,胞内自由水向胞间迁移,细胞内水分不断被夺取,最终使原生质发生严重脱水。2.冰晶对细胞的机械损伤。由于冰晶体的逐步膨大,对细胞造成机械压力,会使细胞变形,也可能将对细胞壁和质膜挤碎,使原生质暴露于胞外而受冻害,同时细胞亚微结构遭受破坏,区域化被打破,酶活动无序,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3.解冻过快对细胞的损伤。适度结冰的植物遇气温缓慢回升,对细胞的影响不会太大。若遇温度骤然回升,冰晶迅速融化,细胞壁吸水膨胀,有可能被撕裂损伤。  

胞内结冰对细胞的危害更为直接。因为原生质是高度精密度结构的组织,冰晶形成及融化时对质膜与细胞器以及整个细胞质产生破坏作用。胞内结冰常给植物带来致命的损伤。  

二、膜的伤害 

生物膜对结冰最敏感,低温造成细胞间结冰时,可产生脱水、机械和渗透三种胁迫,这三种胁迫同时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或改变膜中蛋白质和膜脂的排列,膜受到伤害,透性增大,溶质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膜脂相变使得一部分与膜结合的酶游离而失去活性,光合磷酸化合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形成明显下降,引起代谢失调,严重的则使植株死亡。

三、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利用源—库理论指导农业生产?

源库理论作为产量研究的主要理论,不论在调控机理还是在应用方面均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源(source)也称为代谢源,指制造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最主要的是叶片、茎。库(Sink)根据同化物到达库以后的用途不同,可分为代谢库和贮藏库两类,前者是指代谢活跃、正在迅速生长器官或组织,如幼叶;后者指储存性的器官或组织,如种子、果实、块根、块茎。同化物向源器官向库器官的输出存在一定的区域化,即源器官合成的同化物优先向其临近的库器官输送,我们通常把在同化物供求上有对应关系的源和库合称为源-库单位(source-sink unit)。例如玉米果穗生长所需的同化物主要由果穗叶和果穗以上的两片叶提供,这就组成了一个源-库单位。源-库单位概念是相对的,其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生长条件而变化,并可以人为改变,这就为增加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流(Transportation)是指联结源库两者之间的有机物质的输导系统,如根、茎等,也可以认为是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能力。源、库、流功能的表现有:

一、供给能力 即源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光和速率 度量源强最直观的一个指标。一般说来,光和速率高,合成与输出同化物能力就越强,因此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以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功能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作物个体要有理想的株型,群体要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且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期(LAD)的长短与作物产量有密切关系,同时叶的净同化率要高。

2.丙糖磷酸从叶绿体向细胞质的输出速率 丙糖磷酸向细胞质的输出速率不仅决定了碳在代谢途径间的分配和胞内的区域化,也决定了细胞质内蔗糖合成和输出速率。

3.叶肉细胞蔗糖的合成速率 叶肉细胞蔗糖的合成速率是同化物输出的限制因子。根据蔗糖合成的代谢途径可知,蔗糖磷酸合成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是合成的两个主要调节酶,因此这两个酶的活性可代表蔗糖合成的速率,也是最代表源强的指标。

二、贮积和转化能力 即库强,其对光和产物向库器官的分配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运输作用 凡能影响细胞内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因素,都能影响同化物的运输速度。茎粗壮、维管束多而发达,无病虫和其他生理障碍是具有良好运输能力的条件。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

1.源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小库大的类型,叶片产生的同化物满足不了库的需求,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

2.库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大库小的类型,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

3.源库互作型:这是一种过渡态的中间类型,定源增库或定库增源都可增产,产量是源库协同调节的。其特点是源库自身的调节能力强,可塑性大,在制定栽培措施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这种类型的作物在生产上较易调控并获得高产,应予以推广。就源、库、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上三种关系来看,源是贮藏器官和输导组织形成及其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而库对源和流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这种作用直接表现为摘除贮积器官后,同化物积聚在叶片中不能输出,从而使光合作从下降;库对同化物的需要增加,能导致同化物从源到库转运速度的提高;同时流对源和库也有影响,其影响了库的充实,因病、虫等到因素的危害,导至物质运输受阻,不但使库器官充实不良,而且使叶片因光合产物的遮蔽效应,而使光合能力降低。从源库关系角度分析,高产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库”而不是“源”。只有在增加“库”基础上扩“源”。以小麦为例,在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基础上,提高抽穗后群体物质生产量,才能进一步高产。否则,增加的光合产物重新在茎杆和叶鞘中积累,并不能转化为经济产量。又例如果树大小年现象,大年树上挂果多,使每个果得到的同化物数量少,如不疏果就只能收获品质差的小果。库器官间在同化物的竞争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弱势库器官常因得不到足够的同化物而长势不良,只有在同化物供应充足时才能结实。同化物分配规律有四点——由源到库、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就近供应、同侧运输,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做摘心、去枝等处理,这样就能减少“无谓”的消耗,增加向经济器官的分配,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向各个器官的运输与分配直接直接关系到植物体的生长和经济产量的高低,源库在动态变化中相互协调取得平衡,是作物获得高产的基础。“源”的大小对“库”的建成及其潜力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作用,“库”原有的生产潜力能否转化为最终的籽粒产量,取决于同化“源”的供应量.因此库潜力、源的供应能力及库源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库的潜力,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当库的潜力大于源时,源是限制产量的因素,通过改良源,可提高产量;当库的潜力小于源时,产量则为库潜力所限。通过大量实验,可明确:源是库的供应者,而库对源具有调节作用。源库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当源充足时,有利于库强潜势的发挥,库强则有利于源强的维持,当源库协调发展时,可获得最高产量。总的来说,高产群体的源库关系可总结为:源足、库大、流畅。源库发展到今天,植物生理、育种及栽培学家共同认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应当走源、库、流的水平及在较高水平上使其协调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