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玉石界中,不乏光芒万丈的宝石,温润如水、气质内敛的翡翠玉石独受东方人喜爱。自古,就有“君子比德如玉”的典话,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内敛、温恭谦让、含蓄的气质在里面,这一点正好与翡翠玉石相符合,对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于是,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形成了一股翡翠热。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君子对玉,便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有独钟。

因而君子佩玉,除了明志,还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节步”,行路时温文尔雅、不疾不徐,所戴玉佩发出的声音才会有序而不凌乱,长久佩戴自然可养出君子风范;另一个,行走时环佩叮当,向人昭示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不会行偷听窥看等非礼之事。“君子以佩玉为美”大概就是出自此吧。到了唐代,更有明文规定“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玉带被定为最高等级,只有帝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玉,也逐渐成力中国人心目中“德”的代名词,它除了被人拿来比“德”也被人拿来试“德”。

翡翠的文化底蕴(翡翠的历史)(1)

图片来源网络

武则天曾经把诸皇孙召集到殿上看他们玩耍,然后出示了西国进贡的玉环钏杯盘等,排列于前后,命令孙子们争取,以观其志,孙子们莫不抢先恐后,独有李隆基端坐,不为所动。武则天大为惊异,抚摸着他的背说,此儿当为太平天子。然后取出太宗珍藏的“玉龙子”给他。

皇室自古多争端,武则天利用一些玉器挑选出真命天子,而明皇帝朱见琛则推出“一团和气”,试图平息帝王间的矛盾和内斗。朱见琛的父亲英宗夺取其弟代宗的帝位,并杀害了抗击瓦剌有功的兵部尚书于谦。朱见琛继位后,痛定思痛,亲手画出了《一团和气图》,题跋曰“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以为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意思是只有皇室内部、大臣之间一团和气才能“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官中玉匠随根据此主张雕出了“一团和气”玉饰。之所以选用玉这种材质来承担这个劝戒的作用,应该和玉的柔和温润分不开的。也只有玉,才能无愧于此任。

翡翠的文化底蕴(翡翠的历史)(2)

图片来源网络

清代时期

中国玉器传统,在清代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发扬,清代玉器集历代玉器成就之大成,阳刻、阴刻、浮雕、透雕、俏色和描金镶嵌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巨型玉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小型玉雕之外,巨型玉雕在清朝取得了卓越成就,人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浓缩进玉雕之中,乾隆皇帝对玉器的重视程度也很高,此举更是推动了国民玩玉赏玉之风。

清代玉料充足,设计精到,加工方便,宫廷玉器规模超过历代王朝。乾隆皇帝把玉雕当国家大事操办,亲审、亲阅、亲批,国家专设办玉机构,抽调大批能工巧匠进宫刻玉,上下官员,同心协力。崇玉、玩玉、用玉、藏玉之风,无论深灵玉探宝度广度,都超过了历朝历代。清代玉器,在继承了数千年中华传统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融合与创新,深深表现出它的时代特点:新、奇、特、高。

元明时期

玉石发展到元朝已经有了第一个玉雕作品,拉开了玉石雕刻的开端。而发展至明朝时,雕刻工艺已日渐纯熟,并且将吉祥图案与玉石相结合,出现了很多寓意精彩的翡翠雕件,甚至出现了镶嵌工艺,玉石与金银的结合,更显珠光宝气。由于玉雕工艺的流行发展,明朝时期出现了名雕刻师陆子刚。接下来就一起来详谈玉石在元明时期的发展。

元朝时期

元朝玉器,法古汉唐,粗细兼备。北方做工,粗矿直率,刀法浑厚;南方型制,精雕细琢,刀法细腻。出现了中国玉雕史上,第一件巨型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在惊涛骇浪之中,海龙、海马、海鹿等十三种瑞兽,上下翻腾,破浪前进,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反映了元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时代精神。

明朝时期

文化上既有传统又有革新,旧的式微,新的萌动,工艺化、装饰化、玩赏化倾向比较明显。玉雕手法多元化,看去粗旷浑厚,泼辣苍劲,但又不失精美秀丽,别致高雅。金玉珠宝,为明代所开创,玉饰镶宝,更显珠光宝气,玉包金边,更觉金气四溢。用精细的镶嵌工艺,将不同品种、不同款式的金玉组合起来,使其金玉交辉,瑰丽无比,戴者更显雍容华贵。明代玉器有此成就的原因,一是海路贸易开通,促进经济繁荣,推动了玉业的发展。二是朝廷加强了玉匠管理,使玉雕走向规范化和规模化。三是玉料供应充足,加工生产方便。

在明代诸多的玉雕高手中,陆子刚是杰出代表之一,称尊为“碾玉妙手”。陆子刚玉开创了中国玉器雕刻新风。既有追求古拙简朴的艺术特点,又有融会个性的巧妙构思。陆子刚作品,设计独特,部局新颖,简练典雅,非同俗流。

翡翠的文化底蕴(翡翠的历史)(3)

图片来源网络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分裂时期,是思想极其自由的时期。作为文化组成的玉器,深深打上了追求思想开放的时代烙印。思想欲解放,但遇不上好社会。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交通阻隔,经济遭受破坏,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和田玉开采和输入极其困难,再加上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以及道家求仙寻药炼丹术的盛行,在长达三百六十年的魏晋南北朝历史中,玉饰品除宇珩流行外,其他皆处于淡化、消退的状态之中,玉石的功能开始扭曲。

原先树立的“君子以玉比德”的观念,这时已经消逝殆尽;原先的“君子必佩玉”的做法,这时也不再提及;原先的言必称玉的社会风尚,这时也不再有人理会;原先建立的关于玉的一套典章制度,这时已开始废弛,玉业出现一个低谷时期。但是,这时期的吃玉之风,却是空前绝后的。

隋唐时期

统一的隋王朝,仅存在37年,玉器制作秉承前代工艺,徘徊在前朝低谷中。唐朝就大不一样,国家实行开放政策,由统一走向强盛,玉石风气开始拨乱反正,玉雕工艺又随之兴起。

唐时期的玉器,不管在造型设计、图案构思、雕琢技艺,都比前代有较大进步,出现了新的特点,造型打上了异国情调的烙印,与实际用途逐步统一,佛教玉器增多,旧的礼仪玉退出历史舞台。在玉器改革的演进中,既有对汉魏传统的继承,又有受西域艺术影响的创新发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将佛教文化与玉文化结合。一个保佑平安、祈求福祉的玉观音玉佛,承载了一千五百年的文化内涵,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兴趣不减,情致不移,观念不改,延绵不绝。

翡翠的文化底蕴(翡翠的历史)(4)

图片来源网络

宋辽金时期

宋朝是一个孱弱可怜的社会,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但文化艺术又有所发展,出现了某些繁荣。哀国之破碎,叹民之维艰,怨治者之无能,悲命运之晦气,反映在玉器上是一种冷静沉思的雕琢,这时期的玉雕工艺技术特点是冷凝和雅致,因受绘画艺术的影响,花鸟题材是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内容。宋徽宗嗜玉为瘾,玩玉成癖,爱玉如命,要朝廷向民间征集珠宝珍奇。上行下效,朝廷士大夫沉迷于玉石的把玩之中。需要助推了市场,由于市场推手的作用,使得宋代玉雕开了中国玉史两个先河:一是效先崇古,大量制造仿古玉的先河;二是自己动手,民间琢玉的先河。

过去藏于深宫的玉器,开始走到民间露面,一些普通的价位不高的玉器,普遍为老百姓所接受。出现了玉器史上百姓爱玉、用玉、玩玉、藏玉的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辽代是由契丹族耶律部落建立起来的地方民族政权,文化底蕴较浅,但长期受中原影玉器虽然较少,但制作工艺的水平不低。

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相处百余年,玉器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融入自己的女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玉雕风格。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仅用于普及玉石文化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