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心居征文#

《心居》还在如火如荼的上演,头条号已讨论的热火朝天。特别是剧中冯晓琴&顾清俞这对相爱相杀的姑嫂,让人又爱又恨。为什么顾清俞开始对冯晓琴这个弟媳不待见,甚至有些讨厌?后来为什么谅解和接纳呢?

心理学的几个著名效应(从顾清俞对冯晓琴的态度)(1)

看剧分析顾清俞和冯晓琴二者不同:

第一:出生

顾清俞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教师,性格强势,理性,果断,学习成绩优秀,现在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年薪千万。冯晓琴出生安徽农村,家境贫寒,没有文化,性格精明,泼辣,市侩,嘴巴甜,能说会道。

第二:行为。

顾清俞母亲早亡,父亲退休,奶奶年老,弟弟顾磊性格软弱,不求上进,顾清俞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冯晓琴上学早恋,14岁偷吃禁果,15岁悄悄生下私生子冯大年,后到上海打工,干过许多工种,最后选择卖保险,这样最接近接触到有钱人,用自己美色钓个金龟婿,最终嫁给上海人,拥有上海户口,成为上海人,是她的最精明的打算。经人介绍认识憨厚老实、软弱无能、其貌不扬、大腹便便油腻男——韩磊,有安稳工作,掙钱不多,够自己开销,家在上海,有一套价值800万住房,父亲有退休金,姐姐公司高管,年薪千万,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且还好拿捏好控制。没有买票就先上船,挺着孕肚,逼着婚娶,结果孩子还是跟别人有的。她婚后做起全职家庭主妇,靠着公公大姑姐给的生活费生活着,还不时时出去撩拨撩拨以前的老相好———开足疗店的史老板,让丈夫看在眼里,气在心头。

第三:认知。

顾清俞一直看不起精明算计有黑历史出身贫贱的冯晓琴,但弟弟年龄大了,不求上进,顾磊还有残疾,无奈她怀了顾家骨肉,不得已同意婚娶。冯晓琴婚前算计着嫁个上海人,贴上上海户口,婚后算计着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上海房子,从此就真正在上海有立足之地,可以帮扶娘家的妹妹、弟弟、父母一起到上海来生活。自己不挣钱,丈夫挣钱少,买房没有钱怎么办?不是有公婆,有大姑姐吗,要呗,离家出走威胁逼迫呗,最后害死丈夫,被赶出家门。

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首因效应,通俗易懂地说,就是第一印象效应,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为开启一段关系的开个好头。

冯晓琴给顾清俞留下首因印象是出生贫穷、没文化、行为不检点,未婚先孕,与男人打情骂俏、拉拉扯扯,甚至开房过,精明算计,为目的不择手段,低自尊,活脱脱是一个心机婊。这就是顾清俞一直不待见、排斥、提防冯晓琴的心理原因。

首因效应留下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鲜明牢固的,并会影响今后交往过程中对其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如果给对方留下反感印象的人,在随后的接触中,人们也会对之冷淡,提防。

心理学还有一个效应叫近因效应,指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和认知。

丈夫死了以后,尽管冯晓琴没有被赶出顾家,但已排斥在外。她没有自抛自弃,痛定思痛,想要在上海立足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为了家人,特别是孩子,还得生活,于是送外卖,开始努力工作,不怕辛苦挣钱的独立人生。在送外卖过程得知许多老年人养老问题,在展翔的投资下开了一家名为“不晚”的养老院。她聪明好学,精明能干,不怕吃苦,待人真诚、善良,有底线有原则。展翔对冯晓琴评价的大为改观,对顾清俞说:她得确是一位好女人,以前种种不得已迫为生计罢了。冯晓琴靠自己还清房贷,照顾好家人,教育好孩子,慢慢的,顾清俞和顾家对她的认知改观,并真正接纳了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近因效应的影响甚至会改变首因效应的影响。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