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歌仔戏全剧(雏言漳州地方戏剧-歌仔戏)(1)

雏言漳州地方戏剧-歌仔戏(芗剧)

我不喜欢歌仔戏,长在漳州,你不听也得听。我家隔壁有台留声机,中午、晚上,吃饱饭后,放歌。当时流行歌曲《洪湖呀浪打浪》、《草原晨曲》主题歌。离不开,没完没了的“十八相送”,“安安寻母”,“吕蒙正”,“苏义先生”。不去学,自然也能哼几句,没有一首完整的。

网上,杨亚洲兄经常木偶表演,唱芗剧,无形中也受点影响。

歌仔戏,有人说明清时代就有,真正形成戏种,能登舞台(成为乡村社戏)的时间,前世纪二、三十年。一群与日本人去台奴化教育相悖,受迫害的台湾艺人來到漳州,带来歌仔戏。

任何艺术歌曲、戏剧发展,从民间松散表演形式,偶语词曲,逐步完善提高。我们居住市场顶,市井之地,《桃花过渡》最受欢迎,我只知道很粗俗,词一点没听明白,只知道副歌,嘿啰嘿啰嘿,嘿啰嘿……,这次上网,听完整条歌,六、七十多年了,第一知道市井歌曲内容。

周恩来称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漳州的艺人自然将其地方化,其中最具代表《十八相送》唱段。歌词及表演形式比《桃花过渡》提高,“雅”多了,脱离低极趣味。文革前开始批判才子佳人,样榜戏的出现,传统戏现代化,歌仔戏也走进这一行列。

诗、戏剧都有其发展过程,由低俗发展到文雅。孔子删订收集民间诗歌,也就有中国第一诗集《诗经》。漳州地方戏剧当然也脱不了此巢臼。漳州最先写现代歌仔戏(芗剧)是陈布伦老先生,他的《九龙江畔歌声》,反映漳州前世纪五、六十代农村。作为漳州戏剧史,有其划时代意义。

当年,龙溪地区文化局组织创作班子,在此基础完成《碧水赞》。不管戏剧表现什么内容、形式,有文人的介入,戏剧进入“雅”的境界,提高到一个档次。

现在,歌仔戏(芗剧)还能写出高大上的剧本?

陈加宁网上复言:@栗子 谢谢你能充分肯定我父亲所写的《九龙江畔的歌声》和后来改编的《碧水赞》,书当年是由北京出版的,稿费专署粮食局用来开了一场舞会。个人当时是不能享受稿费的。《碧水赞》首演我和我父亲一起去观摩,尽管我不喜欢芗剧,可毕竟有我父亲的心血,看起来感觉不一样。后来还看了市京剧团演的《保卫八尺门》,当年父亲在东山住了半年,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我自然又前去捧场。[偷笑]

《桃花搭渡》小时候在原专区医院看了好几遍,演员都是医院的职工,属于业余演出。其中演渡伯的我们一直叫他渡伯,他女儿与我大弟是同班同学。

2021.4.3.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