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先秦至清末,宦官制度延续数千年之久,为什么历朝统治者要设立宦官呢?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1)

宦官

范晔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回答“《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

好一个“圣人则之”。皇帝真会给自己找借口,这宦官的设置,是圣人取象于天的结果,都是上天的安排。古代统治者为了愚弄人民,借助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宣扬天人感应,他们把武仙、蛇夫两个星座内的四颗星星名称为宦者,藉以证明在宫廷内设置宦者的合理性,真是荒谬至极!

皇帝,是天下土地的所有者,《诗·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对土地和臣民的占有,决定了皇帝在生活上的极端奢侈,在政治上的专制独裁。

在生活上,皇帝是可以广蓄妻妾的,可以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她们在伺候皇帝的同时,她们本身也是需要照顾的。照顾她们的人不能是男人,否则会私通。在古代,君妻私通臣子,臣妻私通君王,儿子私通庶母,仆人私通家主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皇帝也是最自私的,他们不希望除自己以外的淫乱现象存在,更不允许有人染指自己的后宫,给自己戴顶帽子。而且,我国古代是个宗法制国家,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一姓的天下。偌大的国家的继承者必须是血缘纯洁的嫡子。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只有妻妾成群,才能多生子,才能众子成诚,以藩屏周。如果血缘混乱,那么王权更替就不会稳定,社会就会动荡,这不仅是皇帝不想看到的,也是广大臣僚不情愿的,因此,宫中绝对不允许有皇帝以外的任何男性。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2)

皇宫是一个庞杂的“世界”。内勤洒扫,搬运,膳食,治安等;外勤采购,侍从,传令等,这些不是女子能胜任的,而皇宫内廷又不是男性随便去的地方。

只有阉宦才适宜在宫中服役,这是因为:

从政治上看,宦官一般出身贫寒,有的是孤儿,从小进宫,在社会上没有复杂的关系,不容易与敌对势力勾结。宦官永远不能当皇帝,与皇帝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宦官的安危荣辱一生系于君主,从他们接受那一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一辈子只能做皇帝的奴仆。宦官可以侍候皇帝,为皇帝分担解忧,帮助皇帝监督外戚与朝臣。朝臣看不起身残之人,一般不愿意与宦官这种贱人接触。

从生理上看,宦官非男非女,不能发生男女关系,正好侍候后妃宫女。他们身体强壮,可以从事劳力工作,也可以到宫外办事。他们没有后裔子嗣,对未来没有希望,只会苟且偷生,没有过多的奢望。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3)

因此,皇帝必然要在宫中采用宦官,这就产生了宦官制度。

宦官又叫太监,它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奇特产物。皇帝与宦官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主仆关系,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宦官仅是皇帝宫中的佣人而已。其实,在矛盾重重的帝王宫廷生活中,宦官以其“朝夕在人君左右”的特殊身份,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从争夺皇位,册立后妃,到废立太子,杀戮功臣,无不有宦官从中出谋划策,以致赤膊上阵。更有甚者,一些皇帝的生杀生杀也掌握在宦官的手中。

宦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然而,时代久远,实在找不到夏朝和商朝的宦官史料。我们可以从零散的甲骨文中,梳理出若干的字据,考证到宫刑,又从宫刑推证宦官。夏商二朝是否存在宦官,这要我们掘地下而见古人才能得知。有确切记载的宦官的书籍《周礼》,介绍了宦官的人事制度,也对其职责也有简略地介绍。当然,今天我们不赘述先秦的宦官,因为我们说的是皇帝的身边人,那么就得从秦始皇陛下说起。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4)

嫪毐

跟秦始皇有联系的宦官,一个是他妈妈赵姬的情人嫪毐,另一个就是以鹿为马的赵高。

嫪毐实非宦官,《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太后所至,毐常从,赏赐甚厚,太后绝爱幸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毐益骄,尝与待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秦王假父,窭人子仃敢与我抗。尝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

好一个“假父”,秦始皇怎么会容忍这样一个“野爸爸”,当嫪毐与赵太后事败后,嫪毐纠结党羽,发动宫廷政变,结果被始皇帝车裂而死!当然,嫪毐名义上是一个宦官,实际上只是充职宦官的奴仆。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5)

乱政亡国宦官第一人——赵高

历史上遗臭万年的大宦官赵高,聪慧机敏,勤奋好学,对儒、法、阴阳多有涉猎,尤其精通法家学说,而且写的一手好字。加上赵高长得强壮高大,臂力过人,故在诸宦官中脱颖而出,深得秦始皇的赏识和信任,很快有普通宫奴升为负责皇室车马的中车府令,并实时跟随秦始皇左右。

赵高为人阴险狡诈,残酷狠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其巡游封禅的途中突发疾病,一命归西。秦始皇的突然驾崩,为赵高实现其乱政的阴谋提供了契机。我们知道秦始皇生前没有明文册立太子。但按照传统的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当为始皇帝长子扶苏来继承皇位。我们知道皇长子扶苏刚毅果敢,文武双全,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赵高看来,如果是扶苏即位,绝对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回家卖红薯了。所以秦始皇一死,赵高不免感到紧张,同时也迫使他去为自己的未来而不择手段。

赵高首先对公子胡亥诱以利饵,扇动胡亥的贪欲之心, 接着又对丞相李斯晓以利弊得到李斯的配合。于是对秦始皇的死,秘不发丧。“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辑琼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等回到咸阳,赵高就积极实践他的计划第二步:除掉扶苏,扶胡亥即位。赵高伙同胡亥,李斯篡改秦始皇病危时留给辅助的一道诏书:“以兵属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是说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来咸阳参加葬礼并继承大统。而赵高等人伪造诏书,命令公子扶苏、蒙恬自杀。公子扶苏接到伪造的诏书,遂拔剑自杀。蒙恬疑诏有诈,遂坚决不从,被软禁!

公子扶苏的自杀,让赵高如释重负。为了清除障碍,他又着力剪除异己、安置亲信。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蒙恬、蒙毅兄弟。对于蒙氏兄弟,赵高致死都不会忘记过去的那一段屈辱:“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死罪,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于是心胸狭隘的赵高就罗织罪名杀害蒙氏兄弟。

蒙氏兄弟被害后,赵高又劝秦二世胡亥将对他心生不满的公子公主、世族勋戚和文武大臣大开杀戒。此外,为防止臣民的反抗,在赵高的建议下秦二世胡亥制定了严酷的刑罚,特别是那歹毒的连坐法,更令人不寒而栗。

最后,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阴险狠毒的赵高将屠刀砍向了丞相李斯。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赵高罗织谋反罪处决李斯,同时夷灭三族。

李斯的除去,赵高基本上扫除了面前的一切障碍。此时的赵高,可谓大权独揽,形如太上皇。“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都决于高”《史记·李斯列传》。可赵高权势的突升,特别是作为一名宦官居然有丞相之职,这是前所未闻的事儿。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铲除异己,于是赵高又自导自演了指鹿为马的丑剧。

这个时候的赵高,名为丞相,实为皇帝。当个人的权欲得到满足时,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对于贪婪的赵高,丞相这个职位显然是不能够满足他的,在他的心里,只有名正言顺的皇帝才是他的最终目标。于是赵高乘秦二世忙于镇压各地起义军之时,积极策划宫廷政变。虽然赵高政变成功,逼迫秦二世自杀。但是,因“左右百官莫从”,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史记·李斯列传》,不得已,乃立秦王子婴为帝。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阴险毒辣的赵高也难逃夷灭三族的命运。然而,秦朝经过赵高这么一折腾,到他死时也差不多气数已尽。赵高死后46天。汉王刘邦率军进至咸阳城郊的灞上,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秦王朝遂告终结。

“秦朝亡于暴政”,史学家如是说。其实,暴政的背后是群小的拙劣使坏!而赵高正是这群人的翘楚。说赵高亡秦一点儿都不为过!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6)

宦官专权集团五侯和十常侍

东汉到了汉和帝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同时也是宦官专政乱国的开始。章和二年(公元88年)正月,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秉政,大权全部落在窦家兄弟手中,形成了外戚专政的局面。在汉和帝14岁时,为了夺回被窦氏家族把握的政权。他利用宦官郑众等人一举歼灭了窦氏兄弟集团,迫使窦太后还政和帝。宦官郑众因此被封为剿乡侯,首开历史上宦官封侯的先例。自汉和帝之后。继位的安、顺、冲、质、桓、灵等皇帝,都是年幼继位,于是东汉王朝就出现了外戚专政和宦官专政的交替时期。特别是到了桓、灵二帝时期,宦官专政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五侯和十常侍。

汉桓帝因为依靠单超,徐璜,左倌,具瑷、唐衡等五个宦官。一举诛灭了跋扈将军梁冀集团,夺回了朝政大权。这五名宦官因夺权有功,汉桓帝一日之内把他们五个人全部封侯:单超为新丰侯、左倌为上蔡侯、徐璜为武原侯、具瑷为东武侯,唐衡为汝阳侯,而刚从外戚夺回的朝政也就顺势落入五侯手中。五侯先后制造了两朝的“党锢之祸”,处死100多人,诛连六七百人。到了汉灵帝时,五侯的地位又被十常侍取代。所谓十常侍,确切说是十二个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12个人均任中常侍,负责掌管文书,传达诏令,权倾一时,汉灵帝也不得不称“张常侍为父,赵常侍为母”。十常侍不仅自己专横跋扈,连他们的亲属也胡作非为。汉灵帝也利用十常侍卖官纳金,勒索钱财。挥霍淫逸。汉中平四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死后不久,何太后便掌握大权,他哥哥何进任大将军,一心想除掉宦官集团,但却因办事不利,被张让派人骗杀。何进死后,其部下立即重兵攻打皇宫,诛杀两千多名宦官。十常侍仓皇出逃,最后走头无路,全部跳河自杀。咱们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董卓入洛阳的戏码,废掉少帝刘弘,擅自改立年龄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至此也开始了军阀混战局面,东汉政权也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了。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7)

唐玄宗的忠实奴仆——高力士

唐朝的宦官专权始于盛唐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海晏盛清,四夷来贺,公私仓廪俱丰实。然而也正是这开元盛世,酿造出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历史。《旧唐书·宦者列传》云:唐代宦官专政,“祸始开元,极于天佑,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唐玄宗正是这宦官专权的引路人。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原来姓冯。于唐睿宗文明十五年(公元698年),进宫,后因触怒武则天被赶出宫廷,又投拜宦官高延福为干爹,从此改姓高。在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和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两次宫廷政变中,高力士支持李隆基,先后推翻韦太后和太平公主,深得玄宗赏识,由一名小太监升到骠骑大将军、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烜赫一时。唐玄宗还把宫中事务大权全部委托给高力士掌管,一般事情由高力士全权处理,不必上报,各地上报的奏章,由高力士先阅处,只拣重要的上报即可。此时的高力士无异于唐玄宗第二了。唐玄宗不仅在政治上依靠高力士,就是在睡觉时也要高力士守在寝宫的帘子后面。唐玄宗常常对臣下说,有高力士在,我睡觉都安稳一些。打着唐玄宗这把大伞,高力士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大人物了。所以高力士致死都终于唐玄宗。虽然高力士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但却由此打开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大门。此后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俱文珍、吐突承璀、王守澄、刘克明、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等人,都是臭名昭著的专权宦官。他们不但能把持朝政,甚至敢任意废立君王,肆意杀害皇帝。特别是晚唐的宦官更是炙手可热,把皇帝玩于股掌之上,废立自如,无人敢言。从唐宪宗到唐昭宗九个皇帝,历时98年,其中有七个皇帝是由宦官立为皇帝的,有两个皇帝(唐宪宗和唐敬宗)是被宦官毒杀的。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8)

封王第一宦—胡子太监童贯

宋朝的宦官是最独特的,那就是武宦多于文宦,武宦著于文宦。本来宦官的产生一直都是用以掖庭永巷之职、充闺牗房闼之任的,虽然,历朝也曾出现过宦官参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活动,但是还从未出现过像宋朝宦官群体参与军事征战的事例。在唐朝,宦官也有如同监军、统领禁军等,但这只不过是从权力上予以控制,宦官真正地驰骋疆场的军事将领,则只是宋朝特有的现象。如宋初的王继恩、秦翰、张崇贵等人,他们在削平割据政权、抵御外族侵略等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历史舞台上,表现出了崇高的忠君爱国思想。然而,到了北宋后期,如神宗时的四凶:李宪、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徽宗时六贼中的童贯(媪相)、(隐相)梁师成和李彦,他们的为非作歹,给整个北宋王朝带来了深重的威机。

童贯,字道辅,河南开封人。年少入宫,在宦官李宪门下给事。童贯生性巧媚,善于揣测人主心理,很快就得到了徽宗皇帝的宠信。童贯获取宋徽宗宠信的另一条途径是,建立与徽宗妃嫔的亲密关系。史称:童贯“状魁梧,伟观视,颌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宋史·童贯传》。啥意思?说明童贯有可能是个假太监。至于他是否与嫔妃有不可描述的关系,暂且不论,史传童贯“有度量,善疏财,后宫自嫔妃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通过贿赂皇帝身边人得到皇帝宠信,不失一智之举。

童贯不仅媚主,还喜欢邀功,通过一系列或真或假的“军功”来迅速提高自己的地位。徽宗之时,西北战事频繁,蔡京(六贼之一)为相时,为报答童贯举荐之恩,他献策朝廷取青、唐二州,并力荐童贯为监军,协王厚所率十万大军进逼湟州地区,终将青、唐等地收复。童贯因功擢升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接着,童贯频频幸运。不久,童贯奉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后迁武康军节度使。期间,受命率师攻打溪哥藏,收复积石军、洮州,又立新功,加封为检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以贯久闻于契丹为由,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徽宗赞赏,至此,大漠兵权“皆属焉”。这时,童贯又请皇帝出兵西夏国,他以太尉身份担任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升为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河北两房。两年后封为泾国公。此时的童贯,其权势、地位可谓等同相臣,故时人称之为“媪相”。

在政和元年出使辽国时,燕人马植向童贯进献“联金抗辽”之策。童贯回京后,极力敦促徽宗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就在即将出兵之时,南方方腊起义爆发,两浙告急,于是,童贯衔江、淮、荆、浙宣抚使,率数十万大军镇压起义军,方腊起义军被残酷镇压后,童贯又挥师北上,征讨辽国。然而,在征讨过程中,第一次伐辽宋军惨败而归,后在金军帮助之下(从金军手里买回了幽云十六州),童贯挟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功,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

童贯迷恋于军事征战,主要是想通过军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在朝堂上的威望。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率秦、晋锐师深入河、陇,想灭掉西夏。于是派大将刘法取朔方,刘法以为不可,童贯以权逼刘,刘无奈行事,结果,刘法遇伏战死。童贯却隐瞒实情,向朝廷谎报大捷,“百人人贺”,童贯又得嘉赏。

宣和七年(1226年),金将粘罕率军南下,太原危急。当时身在太原的童贯,想贿赂粘罕,粘罕要求割两河以北地为条件。童贯怕担负割地卖国罪,不敢答应。于是即谋逃遁,太原留守极力劝童贯留下,与守军攻击金军。而童贯却逃回京师。

金军南下,徽宗急忙禅位钦宗。宋钦宗刚即位踌躇满志,下诏亲征,留童贯为开封留守。但此时童贯早已被金军吓破胆,拒不受命。后金军逼近东京,童贯仓皇奔向亳州。国难当头,而一朝之将臣竟惶惶逃遁。加之童贯数十年来奸佞误国,流毒四海,“于是谏官、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童贯被贬,后钦宗下诏列童贯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徼追诛童贯,童贯死!

童贯以小小太监,先后任观察使、节度使、宣抚使等职监掌西北兵权,并累进太尉、太傅、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领枢密院事,封爵广阳郡王。可谓平步青云,权倾一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笼络皇妃大肆培养安插亲信。把握朝政,排除异己,致使朝政黑暗、内外交困,内部起义不断,故当时流传着“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的世界”。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9)

罄竹难书的九千岁——魏忠贤

谈起宦官为祸之烈,人们自然会想到“九千岁”魏公公魏忠贤。正是他把明朝及至整个历史上的宦官乱政之祸推到了历史的顶峰,他的权势之大,气焰之胜,也是我国宦祸中所绝无仅有的。

魏忠贤其人正和他的名字相反,既不忠也不贤,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中的二流子。因为赌博欠债,被人羞辱,一气之下他自行阉割入宫。在宫中,他勾结上了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得到明熹宗的信任,不断升迁,直到司礼监任秉笔太监。按照规定任司礼监太监必须要识文断字,但魏忠贤却大字不识一个,仍然代替皇帝批阅奏章,传宣谕旨。咱们知道明熹宗是个好木匠活的皇帝,魏忠贤就投其所好,使得天启皇帝不理朝政。而魏忠贤凡有奏章给天启皇帝,天启皇帝总是说:“朕已悉知,汝好自为之。”如此一来,魏忠贤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为所欲为。由于魏忠贤大权在握,并在朝中诛杀异己,广置党羽,凡是敢于弹劾魏忠贤的人,逮的逮,杀的杀,甚至连敢于议论他的百姓也滥捕滥杀。《明史·魏忠贤传》:“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割舌,所杀不可胜数”。魏忠贤的党羽中著名的有“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之辈,而且这些人又有自己的党羽。所以朝廷上下,从内阁六部到四方总督,巡抚都有党羽掌权。此时的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并对别人称他九千岁,千岁千岁千千岁也笑纳。此外,他还到处建生祠,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浙江巡抚潘汝祯首先提出为魏忠贤建生祠,正中其下怀,并以明熹宗名义批准,还为生祠赐名“普德”。此头已开,马屁精们就争先恐后的效仿,生词遍地开花,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不知耗费了多少百姓膏脂。然而“物极必反,反正不远”,正当魏忠贤权势熏天时,明熹宗一命呜呼了。崇祯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继位,一个多月后便着手清除魏忠贤党羽。11月,将魏忠贤驱逐出朝廷,发配凤阳守陵,不久又下令逮捕魏忠贤。正走到阜城的魏忠贤听到消息后畏罪自杀。崇祯皇帝下令凌迟魏尸,同时将为的党羽一网打尽,恶贯满盈的魏氏集团新刻间土崩瓦解。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10)

“小李子”李莲英

“小李子李莲英”是当代家喻户晓的大太监。他祖籍浙江绍兴,后来迁居到直隶河间府(河北省)大城县李贾庄。李连英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于这块专门为宫廷奉献太监的地方。李莲英家庭贫困,先是给人修鞋,后来私贩硝磺,又改夜补皮鞋,故时称皮硝李。李连英从小就净了身,在同乡太监沈兰玉的推荐一下,咸丰六年(1856年)入宫。李连英听说那拉氏想梳新式头型,就拜师学梳头,毛遂自荐那拉氏,那拉氏对李莲英很是满意,把他留在身边。李莲英有自荐会按摩,每天为那拉氏睡前按摩,颇得那拉氏欢心,以至于一天都离不开他。后来,李莲英取代了安德海,成为那拉氏身边的大红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莲英随醇亲王奕譞海上阅兵。

慈禧太后知道慈安太后有咸丰帝遗诏,随时可以惩处慈禧本人,心里不安。于是李莲英设计割肉疗亲计谋,感动慈安太后烧掉了遗诏。

戊戌政变中,李莲英于袁世凯勾结,袁世凯经常贿赂李莲英,李莲英多次在慈禧太后面前为袁美言,使袁青云直上。李莲英还与荣禄有深交,互通情报,狼狈为奸。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玲英,护从慈禧太后出逃,成了患难之交。出逃之前,慈禧决定除掉珍妃,逼迫她自尽。珍妃害怕求饶,太监崔玉贵等人把珍妃往井边,珍妃大呼:“李谙达!李谙达!”可见李莲英在当时是唯一能在慈禧面前说上话的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归天,李莲英办完丧事后辞职出宫。宣统皇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曾想惩治李莲英,而隆裕太后却保护李莲英。宣统三年(1911年),李莲英死去,葬于北京阜成门外的海淀区恩济庄的太监茔地内。

皇帝身边有名的太监(宦官皇帝的身边人)(11)

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

讲了这么多祸国殃民的太监,最后讲一讲这位十五世纪的伟大航海家之一的郑和。他七次下西洋,这不仅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不仅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79年,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欧、亚、非三海航道早8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可谓是伟大的先驱者。

郑和(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一生中大部分的美好年华献给了外交和航海事业。

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太监是帝王专制的产物,帝王又是太监得以干政专权的靠山,太监披着帝王的龙皮,到处为非作歹,祸国殃民,帝王则依靠太监满足私欲,夺权篡位。帝王为宦官专权制造了条件,反过来,宦官的参政又加速了帝王的毁灭,可以说帝王和宦官之间是一种因果的关系。皇帝强,宦官埋头干;皇帝弱,太监就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