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发布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同时开始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意在推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4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人(含特殊教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打通了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通道,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渠道依然是高等师范教育因而,建设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肯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师范教育提质方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范教育提质方案(学科建设是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师范教育提质方案

今年4月,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发布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同时开始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意在推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844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人(含特殊教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打通了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通道,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渠道依然是高等师范教育。因而,建设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肯綮。

师范教育学科建设是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促成了知识分类,学科即是人类知识进化和分类的结果,学科发展的水平体现了人类知识发展的水平。今天的高等教育是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进行建设,承担着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科学研究为人类创造新知,人才培养则为创造新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课程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高质量的课程。而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知识的建构,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不同,它的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在兼顾基础性的同时,更看重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决定了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同样,高质量师范教育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应以相关学科建设为基础。从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要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至少需要相关课程所属母体学科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前者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在师范生教育课程体系中体现为母体学科课程;后者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未来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体现为教师教育课程。这样的知识结构需求决定了师范教育学科建设应由母体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共同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师范教育相关母体学科建设相对成熟。长期以来师范大学的母体学科与综合性大学在同一建设轨道上,学科建设相对成熟,水平相对较高,为建设优质的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师范生的学科知识建构不应窄化为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内容,而应坚守该学科应有的宽广性和超越性。在给师范生奠定扎实的母体学科知识的同时,也给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空间。

相对而言,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不尽如人意。至今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正式设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由于教师教育不是独立的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下也无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所以事实上在师范教育专业建设中教师教育学科缺席。本应为师范专业最重要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至今缺乏统一的学科建设标准,这导致各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成为自主行为,各自摸着石头过河。在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的学科建设规划下,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相对滞后,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包括学科教学论教师)建设在各师范大学也普遍滞后,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样的学科建设状况,不利于实现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当前要提高师范专业水平,建设一流的师范专业,亟须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国家层面明确确立教师教育的学科地位,并制定学科建设标准,为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学理基础。

优质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

任何学校的教育改革,课程都是关键,高等院校也是如此。我国近几年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本科课程建设,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到国家一流课程,打造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金课”,各地也打造了一大批各类省级“金课”,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范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也在课程,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水平师范教育的保障。“强师计划”提出“坚持质量为重”,要求师范院校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可见,优质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

师范教育课程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由母体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由于母体学科相对成熟,母体学科课程体系也相对成熟。目前亟须加强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从“懂教育、会教育、善教育”三个层面进行建构。第一个层面是“懂教育”类课程,这类课程应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经典论著导读、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等,帮助师范生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懂得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是怎样的。第二个层面是“会教育”类课程,这类课程指向教学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基本功、各学科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心理辅导、课程开发、现代教育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自我规划等课程,帮助师范生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课程模块。第三个层面是“善教育”课程,主要指实践教育。“善教育”既是课程模块也是培养目标,所谓“善教育”即不仅具备教育情怀和基本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较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达到“善教育”的目标,单靠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很难实现。师范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师范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善教育”的课程,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建设,还涉及实习学校标准建设、双导师队伍建设、系统化全程化的见习实习研习方案设计等等。

一流师范专业是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的标志

师范教育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遗产。近年时时能听见赞美1949年以后我国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声音,这里面固然有“中师人”对青春、对过往的怀念与追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的中师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己任,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所有课程围绕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努力,均是举全校之力建设这唯一的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学教师。但这种学校即专业、专业由课程支撑的模式,缺乏学科建设的支持,已不能适应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以专门化为特点的中等师范学校已经成为历史,原本就带有一定综合色彩的高等师范院校则更加综合化。时至今日,一所师范大学拥有的专业动辄几十上百,师范专业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众多专业之一,正是这其中“之一”的专业为我国的中小学培养着各门课程的教师。问题不在于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多与少,而是如何建好这其中“之一”的师范专业,一流的师范专业建设应当是高水平师范大学的重要标志。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师范教育是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保障,基础教育又反哺师范教育的发展。一流的师范专业应按照国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打开思路,开放办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让职前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强师计划”的目标,构建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教师。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