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不听朱元璋的遗言(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1)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太子朱标病死。朱标之死,让朱元璋悲痛不已,为他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葬礼,并赐予谥号“懿文”。如此大的一个国家,不可一日无太子,而朱元璋此时65岁高龄,谁来继承皇位呢?考虑再三,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长孙。

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标长子早夭,原配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得以扶正,结果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朱允炆自幼聪明好学,非常孝顺。父亲朱标病重时,朱允炆昼夜不停地照顾父亲,因悲伤过度日渐消瘦。朱允炆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朱元璋的赞扬,“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朱标死后,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朱允炆即将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他柔弱的性格,能担负得起治理如此之大的国家重任吗?”朱允炆宅心仁厚,朱元璋深知威胁自己这个皇长孙皇位的人太多,于是开启了杀戮。举几个案件大家就明白了,“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被杀,功臣死者甚众;洪武二十七年,颖国公傅友德坐诛;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坐诛,八月,秦王死。”

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觉得还不够,他要将威胁朱允炆皇位扼杀在萌芽状态。朱元璋临死前就干了这样一件事,留下一封遗诏,内容的九个字可见朱元璋用心良苦。我们先来看朱元璋留下的遗诏:

朱允炆为什么不听朱元璋的遗言(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2)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允炆为什么不听朱元璋的遗言(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3)

大家注意看朱元璋遗诏里的“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九个字锦囊,意思很简单,朱元璋要求自己死后在京师外的藩王们不要回京祭祀。这有点过分了,父亲要死了,还不让儿子回来守孝,为了让孙子皇位坐稳,朱元璋在遗诏中专门叮嘱。然而,老朱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最终还是自己的儿子获得了天下。

参考资料:《明史·太祖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