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把文字都认识以后,就能具备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人类既往的、所有的精神宝库也为他打开了大门。
全世界的最优秀的精神的文化,就可以让他吸收,阅读就点燃他的智慧,读书就点亮他的人生。这是识字的重要性。
《双法字理》丛书,一部讲述中国汉字文化的科普图书
今日汉字主角:皮-披被疲玻01
“皮革”二字作为“文(象形字根)”在《文部》都有介绍,分别指生皮、熟革,因为革是由皮加工而来,今天我们统一称为皮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它很好地阐述了皮与毛的关系,比喻万事不可本末倒置,事物没有了存在基础,必将不复存在,可谓得不偿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出自《左传·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便是在这件事上领悟到了治国之道——下不安则上不居。
“皮”的古文字中,右下角一只手像是正在从动物头部往下扒皮的样子,到了小篆时手的样子成为“又”,配合原本动物的头、身体,就表示被剥的皮。
隶变时更加规范,后世楷书延续字形直到今天。同时,古文字的字形也像手拿皮铲的样子,把兽皮一点点地与肉分离开,方便剥取。
图〡《汉字宫》截图
其读音“pí”,是人们剥皮时,皮肉分离发出的声响。古人用它再造的字,都与表皮有关,仍就是作声音符号和作意义符号两种。
02
“披”字加了提手旁(扌),表示用手把皮盖在、覆在身上以取暖,这就是人们最早剥取兽皮的意义。
而兽皮作为早期最简单的衣服,是没有扣子的,就是披在身上裹着取暖。所以后来人们把披在身上、挂在身上的衣物称为披挂。如士兵的披挂为铠甲,百姓的披挂为披风。
“披”的读音为“pī”,但在方言中也念“pèi”,这是后来受被子的“被 bèi”的读音影响。
古音中“被”的读音也念“pī”,与“披”意思相同,只不过披的不是兽皮而是布匹。
“衤”指布衣旁,表示与布匹、衣服有关,替换“扌”后为“被”字,就是今天的被子。
“被”就指被子,常有“被褥”一词,一个是覆盖用的,一个是铺垫用的,是人们必备的床上用品。
在古书经典当中“被”的读音就 为“pī”,如《尚书·尧典》中“光被(pī)四表,格于上下”,就是阳光覆盖于四方,如大地披上了阳光,天地之间都是光明。
荆州博物馆就保存有一床古老的被子,与今天的被子略有不同,它有专门类似挂肩的部分,可以披在身上不至于滑落,不像今天的被子四边都是平整的。
带有挂肩的被子,当人们平躺时,挂肩便可盖住肩膀,不使受凉,非常实用。
03
“疲”字配表示与疾病有关有病字旁“疒”,指疲劳、疲惫,一副无精打采、生病的样子。病态之状披在脸上,挂在身上,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疲”还暗含是外表的病态,但身体本身并没有生病,休养一下就可以恢复,但如果不适当休息就会积劳成病。
04
“玻”字常与“璃”字连用,组成“玻璃”一词。
通常我们认为玻璃是外来的,由古波斯国传入我国,因其如琉璃般流光溢彩,所以称为“波璃”,后改为“玻璃”。
我国古代没有玻璃,但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琉璃。它是青铜器铸造时分离出来的副产品,颜色五彩斑斓被称为“五彩石”,被视为奇珍异宝。
琉璃在光线下流光溢彩,表面光滑,十分滑溜,也称琉璃或瑠璃,多用于宫殿建筑材料或艺术品装饰物等。
图〡民国琉璃耳环
“璃”是指烧制陶器、瓷器时,最外层可以剥离的釉,有玉石的质感,而且无论琉璃还是玻璃,都是从矿物质中分离出来的透明晶体。
其实,“玻”字很早就有,原指水玉,清澈如水波般的玉。所以,细细分析起来,玻璃二字原来也是各不相同的,玻是玻,璃是璃,后来合为一词,指一种新的物品。
这就是中国汉字历久弥新的创造力。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