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错,是因为我,妈妈才生气的。”4岁的儿子没有抬头,依然在拼搭着手里的积木,但小嘴巴却喃喃自语,带着自责和委屈。

我们在拼乐高,儿子有时候不看图式拿起来直接拼,拼错了好几次,在提醒几次后,最后一次我没忍住,说话的分贝提高了。儿子看了一眼失去耐心的我说:“妈妈,你的小怪兽出来了吗?”其实不用他提醒我一开口就已经后悔,我跟他道歉:“是的,不好意思,妈妈没有看好小怪兽。”

这时候,辰辰却很有意思地问了一句:“那是谁的错呢?”我笑着承认错误时,儿子却突然自责地说出了前面那句话。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1)

我有点心疼,心疼他自我归因,但这个问题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而发脾气,可是这究竟是谁的错,是谁的问题?

无论是谁的问题,孩子都会第一时间做我归因自我归责。就像儿子认为的那样,这是他的错,因为正好是他不听指令妈妈才生气,所以是他导致了妈妈生气。这就是孩子的思维逻辑,他只能看到事情之间简单直接的貌似因果的关系,而分辨不清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

【一】

我们常说事情事情,每件事情都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事,单纯发生的事本身,然后另一方面是情,由发生的事引发当事人的情感变化,情绪变化。

事与情要懂得区分,在事的层面处理事,在情层面处理情。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事与情混在一起,把事当成情,借机发泄情绪,把情当成事,掩盖了基本事实。

回到儿子拼积木事情上,儿子没听指令这表现为一个行为事实,就事论事,我应该跟他解释为什么需要看图示,不看图示会有什么影响。这是围绕事去解决问题。但我却情绪失控对他吼了起来,这就从事层面转到了情绪发泄上。结果不但没有帮助儿子理解到为什么要看图示,还让我们之间关系变得紧张。在我的怒吼中儿子心里肯定是害怕紧张,这消极情绪于我们亲子关系毫无益处,同时也无助于他接下来以更好的状态继续拼积木。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2)

【二】

其实即使不看图示拼错了又会怎样呢?重新再拼就行了,可是为什么我会忍不住生气,真的是因为儿子吗?

认为是因为儿子不听指令不看图示我才生气,这其实属于责任外推,认为是由于他人原因才导致我们出现这样的行为问题。当我们开始责任外推时,就会向外咎责,指责抱怨他人,情绪外泄,而忽略对自己内心的省视。

如果继续深究为什么会向外推责,那么在心理学上会被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年间的创伤经验被重新唤起。因为内心伤痛,只能聚焦在感受上,没办法分离现实。而区分不了客观事件与主观感受,由伤痛引发的愤怒悲伤情绪就容易由内向外攻击外在客体,来保护自己。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3)

也就是我们忍不住生气的背后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件事引发了童年的伤痛,在早年间潜意识里面曾受过这样的伤害。

比如小时候如果常常觉得自己说话没人听,父母的要求就是乖乖听话,听父母的话就行,而自己说什么并不重要;然后跟父母提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因为家里经济问题或者其他原因而无法照顾到,就会经常感觉自己是被忽略的,自己的声音是无足轻重的,自我的价值感就会缺失。

而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特别希望孩子能够认真倾听,希望孩子能够对我们所说的话足够重视。但如果我们强调一件事情多次,比如在我说了那么多次“要认真看图示”时候,孩子都不听,这才是重点,它重新揭开了童年时候的伤痛记忆,潜意识里那种无价值感的痛苦又重新被调动出来。

但是没有人愿意揭示童年痛苦经历,并把童年的那种伤痛翻出来,那种感觉非常糟糕,所以就宁愿因为一件小事生气,并借此指责孩子,这是牺牲了孩子来保护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不用再重新面对童年的缺失和伤害。但,这是潜意识。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4)

在潜意识没有被呈现之前,我们不可能想到这一层,如果能提前想到的话,或许就能在情绪指向孩子时控制住,因为情绪触发点的根本不在于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是很难想到,因为它埋藏在潜意识里面很难被觉察,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生气,为一些很小事就特别敏感,特别生气。但实质上,导致生气的原因或早已存在。

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把锅甩给童年或是父母,而是要认识到借孩子爆发出来的情绪或许有更深的心理动机,而尽可能避免让孩子成为出气筒,让伤痛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5)

可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更无法像资深心理分析师一样做到精准解读自己的过往。或许换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会更贴近大众,也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三】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最终极自由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而这被史蒂芬.柯维视为就是我们思维转换的空间所在。

史蒂芬.柯维发现我们每个人反应的基本模式是受到刺激然后做出应对行为,也就是从“刺激—反应”,但是这中间存在着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表现为选择的空间。

也就是说,当你被某件事刺激到时,你就掌握了如何回应这个刺激的选择权,而不是仅凭本能冲动行事。而当你选择空间越大,操作层面上的灵活性就有可能越大,你就越有可能做出更明智更好的选择。

比如孩子不听指令不看图示,换个角度看,这说明孩子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即使拼错,但他敢于尝试的发心也是好的,而且拼错了他自己也会知道也会做出调整并寻找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他跟着图示指引走不可,急于让他好像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绝对正确”一样?而扼制他作为自由个体自由意志的发挥?如果我可以这样不同角度看待,那么结果肯定就不会对他吼叫了吧。而这就表现为不同角度的思考选择,打破固有的执见和想法,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

孩子自责内疚怎么引导?孩子自责这是我的错(6)

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洛九老师有一句话特别棒:在情感里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愿意,除非你把别人伤害你的权利让渡给别人,否则他们是无法伤害到你,伤害到你的内心。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情感男女,对每个人都有普适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掌控自己,掌控情绪能力,这个是能力更是权利,而一旦情绪失控则意味着你放弃了这份权利,这是你的问题和责任,而不是别人,更不是孩子的。

当父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的情绪开关权交给孩子,同时能就事论事,这对于孩子来说会是怎样的幸福与幸运。

而对于父母自身来说,这更是一场持续的自我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