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初中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的字谜是什么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的字谜是什么意思(另类内卷的题眼)

春的字谜是什么意思

《春》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初中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散文短小精悍,只有600多字,却描写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春天。眼前景化为笔下文,比喻、拟人等写作技法和浅显用词,特别值得初学者模仿和学习。

另外,咏景抒情,以小见大,用文字向读者传递自己的志向和价值观,也是其精华所在。

关于作者

朱自清先生是文学大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散文、诗歌是其最擅长的领域,《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都脍炙人口。

《春》发表于1933年7月,在日军侵华从东北向华北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该文不仅写景,更是抒情,是“城春草木深”的白话文表达。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民主斗士。毛泽东主席在文章中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说说京味儿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工作在清华大学,可以说跟北京(当时的北平)有着不解之缘。

北京方言中,儿化音比较多。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本文中,儿化词汇达10处之多,如赶趟儿、桃儿、杂样儿、青草味儿、头儿等。

儿化音的口语表达,而非书面用语,让本文显得轻快、灵动,更有一种音韵美感。

赶趟儿:内卷的另一面

赶趟儿,原意是时间宽裕、来得及,这里指的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状态。同义词有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等。近年最热的词汇内卷,跟赶趟儿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看到的是相互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后者则是积极向上的状态。

赶趟儿,在本文出现了两次。在第四段,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春花烂漫的状态;在第七段,刻画的是人们户外活动的状态。

赶趟儿,可以说是《春》的题眼,不仅是美景的精髓、人们积极向上的状态,而且是作者传递出来的,能够共情的精神力量。

故乡情结

这么多京味儿词汇,那作者描写的是北京的春天吗?显然不是。第六段的开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北京乃至北方地区,却是“春雨贵如油”。

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江南地区,当代的江浙包邮区,是其故乡。江南春景,融汇于字里行间。

显然,本文不光写实,而且有虚景,是作者印象里的江南春色。

(康建中写于2022年5月25日)

《春》2:比喻与拟人,如何让文字更生动?

《春》3:高屋建瓴,写文章怎样搭架子?

《春》4:学会引用,别人的春天

《春》5:给朱先生挑挑刺

《春》6:小处入手,试着写写自己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