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出现的很多药露、药油是音译名词,尚少见和现代植物名称的对应,这也为理解相关清宫香药带来了问题。例如清宫巴尔撒末油 / 巴尔撒木油 / 巴尔撒米油,刘世珣研究清宫药物德里鸦噶时注意到这个药油,指出:“巴尔撒木油又名拨尔撒摩、巴尔萨吗、巴尔沙摩、巴尔酥麻、水安息香,是由勃参树的油脂提炼而成。”认为巴尔撒木油为“勃参树的油脂”。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1)

笔者认为,唐代即传入我国被以为是来自拂林国的“阿勃参”,到清代传教士“拔尔萨摩”,再到清代宫廷军中圣药“巴尔撒米油”或赵学敏两处分写的“阿勃参”“拔尔萨摩”,再到晚清“波勒杀末”,民国相关著作中“拔尔撒谟”,这些名词其实只是一物——对应现代本草“秘鲁香胶”——是豆科植物秘鲁香胶树的树脂。

汉学家的研究:唐代的阿勃参

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出版于 1919 年,将“阿勃参”和“巴尔酥麻香”等同在一起——“阿勃参(巴尔酥麻香)”条文下指出阿勃参译音 a-bwut-sam,可推到阿刺迈克语和塔勒木底语的 afursama NDDTLEN(希腊语 βáλσαμοv,阿拉伯语 balessān),后两字“勃参”(bwut-sam)能正确地作为希腊语的 balsam(香膏)的译音,但当头的“阿”却排除了这种可能,它所转写的不是希腊语或其他有这个字的语言,而只能是阿刺迈克语。其后谢弗指出吉莱阿德香膏又称“麦加香膏”,是一种阿拉伯植物的汁液:据说是示巴女王将它引进了巴勒斯坦。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2)

九世纪时,这种绿色的树脂引起了段成式的注意,他报道说,这种香膏“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其油极贵,价重于千金”。据段成式记载,这种香膏出自拂林国。的确,罗马人是知道这种香膏的,因为在庞培和韦斯巴芗的凯旋仪式上,就曾经展示过产出菜阿德香膏的勃参树。段成式所记录的汉文名“阿勃参”,是这种树的名称的叙利亚语形式“apursāmā”,它来源于希腊文“bálsamon”,但是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吉莱阿德香膏当时已经传入了唐朝。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3)

两位汉学家的研究表明阿勃参(巴尔酥麻香)是一种香膏,而且价格昂贵。唐代《酉阳杂俎》里“阿勃参”言:“阿勃参出拂林国,长一丈余。皮青白色,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菁,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者。其油极贵,价重于金。” 拂林国是我国中古史籍中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

清代的阿勃参与拔尔撒摩

17 世纪,比利时人南怀仁用汉语编写地理书《坤舆图说》,初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 年),其中使用“拔尔撒摩”一词:“南亚墨利加西曰白露……有树,生脂膏极香烈,名拔尔撒摩,敷诸伤损,一昼夜肌肉复合如故。涂痘不瘢,涂尸千余年不朽。”南怀仁是否见过此物不可考。

但清代的中国人是很少知道此物的,如赵学敏 1765 年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就既有阿勃参,又有拔尔萨摩,分别是两处记载,即草部的“阿勃参”和木部的“拔尔萨摩”。草部“阿勃参”:“《程赋统会》云:产拂林国。《华夷花木考》:阿勃参出拂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菁,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其油极贵,价重千金。油涂疥癣即愈。”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4)

而木部“拔尔萨摩”:“《坤舆图说》:木名,出白露国,此树生脂膏极香烈,可入药。敷金刃伤,一昼夜肌肉复合如故,涂痘不瘢,涂尸千年不腐。”则是引南怀仁旧说。这表明赵学敏或许未曾见过此物。1795 年陆烜在《人参谱》中指:“《本草》拳参出淄州,《酉阳杂俎》阿勃参出拂林国,不可枚举也。”亦是未曾见过阿勃参,竟以为是人参的某一种。

清宫的巴尔撒米油

进入清宫的香药,有外国使团、使节馈赠、传教士进献等几种渠道,香药形式比前代更为灵活,提取蒸馏的品种丰富很多。故宫博物院至今还遗留有多尔门的那油、冰片油、水安息油、巴尔撒末油、薄荷油、沉香油等。清宫药露中“巴尔撒米油”“巴尔撒木油”“巴尔撒末油”,因有治刀伤的疗效而备受军营欢迎,康熙帝还赐给军营此物。

清宫对药露比较重视,太医院使用有状元露、黄连露、红毛露、青梅露、参苓露、龟龄露、延龄露、国公露、凤仙露、桂花露、补益延龄露、佛手露、神仙长寿露等,还专设武英殿露房。“露房是受西洋医学影响,在蒸馏法传入中国后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康熙六十一年把露房归并到武英殿的事实是有据可考的”。露房位于武英殿东稍间,有专门医生承应制露事宜。

1. 治疗刀伤的功能为当时军营重视

露房所蒸之露取名为 XX 油,如于嘉庆十九年(1814)8 月对武英殿露房进行查检,“瓶贮甚多,皆丁香、豆蔻、肉桂油等类”,嘉庆帝除了把部分药品赏赐给大臣,其余的交给清宫造办处收存,当时受赏赐的大臣中有户部侍郎姚文田,其子姚衡在《寒秀草堂笔记》中对各种药品数量、盛放药物的器皿都一一做了介绍,共记载 122 种,部分药露香油中国人能判断为何物,还有一些不知何物的只能通过音译的方式进行记载。其中有一条关于“巴尔撒米油”的记载:“巴尔撒米油,三斤一两三钱五分,六玻璃瓶,治刀伤。”或许,也正是因为巴尔撒米油可以治刀伤,所以也在军营备受重视,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喀尔喀副将军策凌奏称巴尔萨木油在军前甚为有用,祈请朝廷多多赏赐。二月初六,造办处将 20斤共 40 瓶巴尔萨木油发往西北军营。

2. 配香使用

宫廷将香料药油除了应用于医疗,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配香。如雍正六年四月十七日,太监刘希文一次交来 66 罐玻璃罐装的香油,包括:丁香油6小锡罐,桂皮油2小玻璃瓶,西洋玫瑰油2小玻璃瓶,西洋花露油4玻璃罐,擦头油27玻璃罐,西洋花露油9小玻璃瓶,花露油16玻璃罐。雍正帝指示将之交给造办处收贮,以配香使用。

康熙年间曾进入一款“避风巴尔萨木香”,武英殿保存有配香的方子。雍正登基后,巴多明和罗怀中分别进献了避风巴尔撒木香八小象牙盒、两小锡盒。雍正时期,宫中供职的传教士陆续向雍正皇帝献上避风巴尔萨木香,雍正非常感兴趣,“问西洋人避风巴尔萨木香是何物配做的,问明着西洋人另配些装在盒内。”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办处同时按照巴多明、罗怀中所提供的方子和武英殿旧存的方子各配一料避风巴尔萨木香,雍正将两种香比较之后认为:“武英殿旧存的香方香味好。”巴多明、罗怀中避风巴尔萨木香方:“白豆蔻油一两,巴尔萨木油三钱四分,龙涎香二钱,麝香二分,筒桂皮油四分,丁香油一分,香圆油一分,陈皮油二分,枚桂油三分”;武英殿旧存“避风巴尔萨木香”方:“白豆蔻油一两,巴尔萨木油三钱六分,龙涎香一钱六分,蜜蜡金油一分,麝香一钱,筒桂皮油一分,丁香油七厘,底莫油三厘,辣文都油七厘”。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5)

而四月十六日,郎中海望持出镶银指巴尔萨木香球十八个,重十四两二钱,镶银梅花巴尔萨木香球二个,重四两五钱,镶银梅花巴尔萨木香球二十四个,重四两四钱。奉旨将银指梅花俱折下来,将巴尔萨木香球研成面送进配避风巴尔萨木油用,钦此。于十九日将巴尔萨木香球研成面,用十四两零二分,内配麝香一钱,又将十七日太监刘希文交的巴尔萨木油一小瓶重三两七钱做得巴尔萨木香十二块,重十四两六钱,并镟得象牙盒八件,郎中海望持进,交太监张玉柱呈,钦此。康熙年间“避风巴尔萨木香”表明,当时除了巴尔萨木油,尚有巴尔萨木香球进入中国。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避风巴尔萨木香仍旧热衷,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月,授意造办处查找以前的方子,后从乾清宫、武英殿寻到龙涎香、桂皮油、丁香油、琥珀油、巴尔萨木油、肉豆蔻油、黑龙香、荆芥穗油等,配香所需的药品,西洋人奉旨进行配造。

晚清的波勒杀末及民国的拔尔撒谟

迨至晚清,《化学卫生论》出现“波勒杀末”,《西药大成》里记载:在墨西哥与美国鲁西安纳邦内产一种香味流质波勒杀末,内舍司土辣西尼偏苏以克酸。1924 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录“百露拔尔撒谟(Balsamum Peruvianum)”和“骨拜波拔尔撒谟(Balcamamam Copaivae)”。其中百露拔尔撒谟(Balsamum Peruvianum)一名必鲁脂。百露拔尔撒谟系美国一种蛾形花科属树皮部所得之物,制成暗褐色之液,香气佳快,味辛而带苦。外敷善扫除疥癣,消灭毒菌。治白秃方:百露拔尔撒谟 5.00,酒精 10.00,混和,为涂敷料,一日二次。……骨拜波拔尔撤谟,英名哥拜巴油(BalcamamamCopaivae)。骨拜波拔尔撒漠为热带南美利加所产决明科之树脂。西人谓树脂为拔尔撒谟,其色淡黄或作褐色,其味苦而兼辣,微有香气。为治淋第一要药,能护水道粘膜,颇有防腐之力。其用量每次1.0,三服。可见“拔尔撒谟”为树脂类的物品。

现代“秘鲁香胶”

1954 年徐国钧在生药学相关著作中指出:“秘鲁香(Balsamum Peruvianum)系豆科植物秘鲁香树 Myroxylon pereirae(Royle) Klotsch 的树干,经损伤并剥去树皮后流出的香树脂。呈暗棕色浓稠的油状物。臭香,味微苦。本品是油状液体和树脂的混合物,其中油状液体占 56~66%,由苯甲酸苄酯(60%)和桂皮酸苄酯(40%)组成。树脂占 28%,系秘鲁脂醇和桂皮酸、安息香酸所成的酯。内服是祛痰剂和杀虫剂,外用是皮肤杀虫剂,尤以疥癣、钱癣、虱症为有效。剂量 0.2~1 mL,制剂有秘鲁香油膏。”查现代《中华本草》,记载有秘鲁香胶,别名拔尔撒摩、秘鲁香、秘鲁香脂。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秘鲁香胶树的树脂。资源分布于美洲中部太平洋沿岸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期的森林地带。我国台湾有引进栽培。性状为浓厚的油状体,褐赤色乃至暗褐色,薄层则透明,呈红棕色,无粘着性及牵丝性,香气似香荚醛,味初无而后苦辛。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6)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秘鲁香胶所含之油有消毒作用,油树脂部分能促进组织修复,树脂还有局部保护而减轻炎症的作用,因而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并能促进溃疡、创伤的愈合(与蓖麻油混合作敷料应用于创面)。还可治疗某些皮肤的真菌感染,也有局部应用或内服(乳剂)治疗结核者(皮肤或喉结核)。内服之效果可疑,局部应用有时有些刺激性。体外试验,对阴道毛滴虫有作用。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7)

本草学者那琦曾经认为“出产于海外,昔日传来于我国,并曾收载于我国本草文献者,不论其是否在国外供药用或不供药用,仍视为中国药材”。然而此说遇到“秘鲁香胶”却值得商榷,因为尽管曾经以“阿勃参”“拔尔萨摩”之二名见载于我国本草文献《本草纲目拾遗》之中,但在中国药用记载非常罕见,可见药物交流史上虽然有此一物但因其名不显,所以影响力不大。追溯一个外来药物的历史,从秘鲁香胶的前世读到今生,也不得不感慨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唐就出现的“阿勃参”,到清宫的“巴尔撒米油”,再到晚清的“波勒杀末”,现代使用的“秘鲁香胶”——中西交流一直在进行,只是古代中国只在皇宫贵族里流传使用,普通百姓不得一见,而宋元时期的相关记载也非常少。古代常用其治疗疥癣和刀伤。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8)

现代制剂也有秘鲁香胶,化妆品比较多使用,而秘鲁香胶这种“局部治疗烧创伤的天然树脂,其提取物及馏出物通常广泛用于化妆品中且经常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即有引起继发性紫癜性血管炎样发疹的副作用。所以现代临床治疗刀伤、烧创伤的时候已经有了品种更丰富的药物,渐渐也就遗忘了秘鲁香胶。倒是外用治疗疥癣,现在还有应用,相关制剂国内现在也有生产。

纵览历史,在文学与医学的交融中,我们看见的是民间百姓以药寄情的含蓄婉转,亦是文人墨客医文双栖的文采飞扬。

文献来源:2016年第4期的《中医药文化》杂志

篇名:《 秘鲁香胶名称的历史源流考》

作者:孙灵芝

最珍贵的仙草(精品推荐有树生脂膏极香烈)(9)

长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