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月6日)是“惊蛰”节气。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惊蛰的具体时间是几点(惊蛰最开始叫启蛰)(1)

何为“蛰”?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节气在最开始时叫“启蛰”,到了汉景帝时才改为“惊蛰”。“启蛰”的寓意其实比“惊蛰”更准确,因为在初春之际中原地区一般是不会打雷的,用“启蛰”来说明万物复苏更准确些,汉景帝之前从没叫过“惊蛰”。为啥到了汉景帝之时改为“惊蛰”了?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名字叫“刘启”,古代皇帝最忌名讳,所以到了汉景帝上台,就把“启蛰”改为“惊蛰”了。

惊蛰的具体时间是几点(惊蛰最开始叫启蛰)(2)

汉景帝刘启

同时,汉景帝在改“启蛰”为“惊蛰”后对当时的节气顺序进行了校正,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进行了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进行了置换,使得节气与气候更对应准确了些。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惊蛰”已使用数百年,出于民间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没有“启”字忌讳,所以日本至今仍使用“启蛰”一词。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是啥意思呢?

一侯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惊蛰的具体时间是几点(惊蛰最开始叫启蛰)(3)

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暖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二侯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惊蛰的具体时间是几点(惊蛰最开始叫启蛰)(4)

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从一条枝桠跳到另一个,唱着“春来到”。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三侯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惊蛰的具体时间是几点(惊蛰最开始叫启蛰)(5)

布谷鸟鸣叫着春天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瞠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虱,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复本形者也。就是寓意着周而复始,又开启了新一轮生命的律动。

惊蛰一候之时桃花开,二候杏花开,三候梨花开。

目前正是桃花吐蕊之时,再过5天杏花开始吐蕊,再5天梨花开始绽放。

中国的节气应候还是很准确,很神奇的。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新华网、节气网。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