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个好地方,唐诗中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文人墨客赞美扬州的诗句很多,同样姜夔一首《扬州慢》将我们带到800多年前的扬州城,我们看看那时的扬州是怎样的景象。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四次科举考试全部落地,辗转在江湖,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慕功名,一生孤贫,他的书法精湛,诗赋盛名,姜夔与辛弃疾、吴文英并鼎于南宋词坛,有人说姜夔的词为“白石才子之词”,他也有“词中之圣”的美称。《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新曲,扬州点明了词的内容,慢点明了词的性质种类,是曲调舒缓,吐字慢,情感上以深沉悲切为主。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1)

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和符号,那么《扬州慢》这个词牌就是姜夔为这座城市谱写的一个独特的乐谱,从此姜夔这个名字与扬州再也难以分开。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经过两次战乱的洗礼,扬州城一片破败。昔日繁华的名城如今满目凄凉,词人触景生情,黯然神伤。

词正文前面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在冬至时节,词人来到了扬州,自隋唐时就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引得人们对其充满了向往,但是此时的扬州从城外到城内都是一片萧瑟,千岩老人评价这首词有黍离之悲。黍离一词出自诗经,现在用来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在序中借千岩老人的评价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2)

词人眼前的景象如此萧条衰败,这哪里是闻名天下的扬州,之前的扬州是什么样子的呢?正文第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之前的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是著名的都会,竹西亭是扬州的名胜之一。这里化用了杜牧的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句子,也是表明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地方,词人并不是特意来访,而是路过,对于这一名胜早有耳闻才稍做停留。

扬州古称广陵,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是人杰地灵的一个所在。扬州是徐凝笔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罗隐笔下的“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正因为如此词人才足停留想要一睹扬州的风采。

开篇就将作品中的情感基调高高扬起,作者接下来又用了“春风十里”四个字来进一步描述扬州的繁华。这里化用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树。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次形容昔日扬州的街道是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的盛况。但是作者在春风十里前面加了一个“过”字,那一切繁华都是过去曾有的景象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3)

现在的扬州又如何呢?作者在这里将笔锋陡转,写今日扬州,曾经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今日只有荠麦青青的荒凉凄清,这又是何等荒凉,何等萧索啊。昔日的春风十里与开头两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相呼应又与下面的“见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昔日名都的繁华,反衬现在的荒凉,也可以说是以“春风十里”的虚景,反衬“荠麦青青”的实景。

在对比中城市的荒芜,人烟稀少的颓败,不言自明。这里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前句点明兴胜后面点明衰败的话,那么接下来就会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在后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告诉我们,答案原来是因为胡马窥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亲率十万铁骑攻占扬州,在瓜州他把望江亭改名为不归亭,表明不成功不反国,在这里大肆掳掠,以致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惨重的破坏,变成了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4)

胡马能窥江而来,就说明当局软弱无力,这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控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由于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曹操曾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曾哀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争是血腥的,战争带来的结果更加残酷。

姜夔面对异族铁骑的肆意践踏,回首曾经辉煌的秦汉盛唐,他的内心不可能是平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那些树木身上,借“废池乔木”的“犹厌言兵”来表达自己的“犹厌言兵”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不满

那些往日的楼阁平台,那些曾经杨柳依依的树木,经金兵的洗劫,只剩下萧条残破的废池乔木。它们本是没有感觉的,但是词人将他们拟人化,因为它们是若干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中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无情的树木都在痛恨战争,那么人呢?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5)

一个“厌”字,将词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人民的苦难同情,对国家的衰亡紧紧融合在一起,发人深省,当作者从巨大的哀痛中回到现实,再看眼前的扬州,“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人听到的是清角之声,感到的是阵阵寒意,看到的是一片空城。

者因为目睹扬州的衰败,萧索,词人陷入思考,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清角,号角声以动衬静,用于烘托扬州的荒凉萧索。“寒”字既是实写自然环境,也在虚写人的心中所生腾起来的寒。

本来想看看繁华的扬州,但是战争的残酷让作者在黄昏之时看到萧索的空城。空城营造出了一种凄清无比的氛围,这个“空”字,是全词的词眼。而凄清的号角声在这座空城响起,提醒人们战争还没有结束。

在空城中词人的情绪逐渐低落,我们看下片。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6)

杜牧在扬州为官十载,公事之余,流连于扬州的繁华,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一生两度赴扬州的经历与无数歌咏扬州的诗篇,让杜牧成了这座江南古城的代言人,所以在这首词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思想向远方荡漾开去。他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杜牧的影子,有才华的杜牧见到眼前的扬州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所以词人再进一步,就算是杜牧来到面目全非的扬州,也是无比吃惊。一个“惊”字表明眼前的凄清。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此情此景,作者借杜牧重到须惊,表明实实在在是触目惊心,痛彻心扉。这也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所以这一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进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萧条与热闹,虚与实想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惊到什么程度?“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了杜牧的三句诗,来表明即使是杜牧之才,也难以写出之前那些美好的诗句了。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7)

因为情景,一切都早已不同,更何况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呢,词人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出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词人的思绪再度回到眼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依旧,泉水依旧,据说唐代有24座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因相传古代有24个美人,吹箫于桥上,所以有此句。张祜在纵游淮南一诗中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句子,曾经的月华如水,仙女在畔的美景不复存在,只剩下冰冷的月亮。寂寞凄凉萧条。冬日寒冷,词人此时的心境更加的寒冷。

月本来无声,本来无关冷暖,作者却说“冷月无声”作者此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借此表达今非昔比的感伤,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8)

回到现实的景物描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问句作结词中并不少见,辛弃疾问自己问朝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柳七问自己问红颜“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姜夔在这里向谁发问呢?

他向桥边的芍药发问,想想你们这些红药啊,一岁一荣,年年开放,扬州繁华的时候你们盛开,扬州残败的时候,你们也在盛开,你到底会在为谁盛开呢?

这里的词人看似无理,实乃大有情理。桥边芍药,本无所谓为谁而生,自然之物,自然之本性,不会因人事之变迁而改变,所以这里也是典型的移情于物的写法,赋予芍药以人之情感,实则注入词人自己的情感,芍药的无情正衬显了词人的有情,物是人非,今昔巨变,此时的词人有什么心情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呢?

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9)

词人借借花的鲜艳来反衬词人内心的悲,花越繁茂,词人的心越悲凉。冬日桥边一定没有盛开的芍药花,这不过也是词人的想象之景,而词人以此为结束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明月下那一簇簇盛开的红芍药,桥边矗立的落寞的身影,词人那一颗伤感滴血的心,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来,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他呢?真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壁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至此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在回味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沉重的黍离之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