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西班牙兵变推翻女王伊莎贝拉二世,1870年西班牙人在选择国王的时候,考虑到了普鲁士霍亨佐伦家族在士瓦本的远亲利奥波德亲王,法国朝野上下自然担心350年前哈布斯堡家族拥有德意志和西班牙王位包围法兰西的形势重演,于是法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普鲁士国王威廉本人对自己亲戚继承西班牙王位其实并不热衷,宣称不予支持。法国不依不饶非要威廉国王明确提出保证,这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对贵族荣誉的侮辱,威廉国王自然一口回绝。首相俾斯麦和参谋长毛奇早就想与法国开战,俾斯麦稍稍改动语气的一封拒绝电报“埃姆斯电报”,轻易地便激起了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民众的万丈怒火,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头脑发热的法国民众要求皇帝惩罚普鲁士人,拿破仑三世答应了民众的请求。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于是正式开始。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

普鲁士的战争准备比法国人充分和细致得多,普鲁士总动员计划经过多少年研究和数次实施,可以说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仅仅在20天之内,38万5000人的普军全部完成动员集结,象钟表一样准确无误,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普军野战兵团分为三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是:斯坦梅茨第1集团军6万人,下辖7、8两个军和1个骑兵师;王侄腓特烈-威廉亲王的第2集团军13万人,下辖3、4、10三个军,近卫师和两个骑兵师,王太子第3集团军13万人,下辖普鲁士5、11军和巴伐利亚第1、第2军,符腾堡师、巴登师。威廉国王和总参谋长毛奇指挥的总部驻扎在美因茨,直接控制普鲁士9军和萨克森12军组成的6万人的预备队。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3)

开战时的法军从总动员开始,上上下下就经历着无休无止的噩梦:一名典型的法国士兵,可能住在里昂,但他却要去北非阿尔及利亚领取装备被服,然后抱着这些东西,去法国西南的布列塔尼半岛报到,再集合开向法国东北部的夏龙。结果是,将军找不到部队,士兵找不着枪支,要塞找不着弹药,兵团找不着食物。法军的战争计划,和毛奇的预料如出一辙:麦克马洪元帅的集团军集中在斯特拉斯堡突出部,巴赞元帅的莱茵集团军13万5000人集中在梅斯,不久由拿破仑三世亲自指挥。另外,在梅斯以西再向法国腹地90英里的夏龙,法军还集结了预备军团。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4)

由于之前“战无不胜”的作战经历给了法国人以极度自信,法军士兵居然认为普鲁士不堪一击,在集结尚未完成的时候,就雄赳赳、气昂昂、乱哄哄的跨过了莱茵河。南路麦克马洪元帅的斯特拉斯堡军团8月4日仅以一个师抢占了威森堡,普鲁士王太子第3集团军的第5军当即反击,另有两个军助攻,以5万人对付法军6000人,法军受到突袭,师长被杀,几乎全师覆灭。翌日,在西南15英里处,继续挺进的普军第5军撞进法国第6军阵地,这里集结了法军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共42000名步兵和6000骑兵。交战前法军自己就乱作一团:他们既没有侦察,也没有岗哨,50000大军仅有6000份口粮,关心自己公民权利和福利的法军士兵们怨声载道,好不容易在当天上午运到了大批粮食,法军士兵们正在做饭,普军就赶到了。普鲁士第5军先头部队毫不停顿地投入战斗,不久第3集团军各军赶到,陆续投入交战,麦克马洪的斯特拉斯堡集团军各部也前来增援,于是一场遭遇战最终演变成了两军南部主力集团军的大战。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5)

这场战役中法军士兵表现极为勇敢,而普鲁士各军也是逐次投入兵力,奋力战斗。双方激战竞日,不分胜负,普鲁士第11军按照事先定好的计划,渗透入法军的后方,麦克马洪害怕被普军包围,下令后撤。担任掩护的法军两个骑兵旅向普军的密集步兵队形发动冲锋,伤亡了四分之三。这两天的战斗中,法军共损失25000人。普军损失则比法军严重,但是战略上普军获得了胜利:麦克马洪被迫从斯特拉斯堡后撤,顾不上北边隔着孚日山脉的巴赞集团军,一路向西撤过梅斯,一直向大后方夏龙退却。法军的进攻一开始便极不顺利。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6)

西面靠北集结在梅斯的北路法军的进攻同样不顺利。8月2日法军莱茵军团主力进攻莱茵河东岸的萨尔布吕肯,连战前侦察都没有,普鲁士守军3个连抵挡一阵之后撤退,法国报纸吹嘘成“英勇的法国战士粉碎普军3个师”。原本普鲁士的计划,是第1和第2集团军抵挡法军主力,让第3集团军从南方包抄法军后路。听到萨尔布吕肯发生战斗,第1集团军司令斯坦梅茨上将按捺不住,立即挥军迎击,于是普军第2集团军亦从凯撒斯劳滕出动策应。

8月4日,普军第1集团军的先头部队遭遇从萨尔布吕肯撤退下来的法军,普军第14师不等上级命令率先投入战斗,仰攻法军既设阵地,伤亡很大,但是普军附近部队按照传统听到炮声立即来援,而法军虽然处于兵力优势,但是由于普军出其不意,又没有友邻援助,3军军长弗罗萨德将军担心己方地位过于突出,决定于夜间撤退。这次交战普军损失4500人,法军损失2000人。从损失上讲普军较大,但是在战略上,由于这次交战和南面的伍尔斯战役,法国莱茵军团主力处以孤立突出地位,以至于法军军心开始动摇了。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7)

萨尔布吕肯和伍尔斯两次战役,普军都没有追击,他们已经摸清了法军态势,准备按照既定方案寻找法国梅斯的莱茵军团决战:正面1、2集团军逐退当面法军,使法国人缩回梅斯基地。南方第3集团军击败法国斯特拉斯堡军团后,正从法军右翼包抄,大军云集。莱茵军团18万大军是法国野战军的主力,现在龟缩在梅斯不知何去何从。拿破仑三世这时意识到了法军地位过于突出,果断的下令撤退。此时普军正准备在梅斯两侧渡过摩泽尔河,迂回法军两翼,这时法国最高统帅部还蒙在鼓里,只是知道梅斯的粮食缺乏,建议后撤,但此时拿破仑三世已经定下了西撤的决心,他的意图是先向40英里以西的凡尔登撤退,然后再向西撤50英里,跟夏龙的麦克马洪军团会合。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8)

和开战初始时的一意进攻不同,此时的拿破仑三世撤退的决心十分坚定,仿佛变了一个人,令手下的将军们为之惊奇不已。军事观察家们则将拿破仑三世的表现归结于普军的猛烈炮火给法军造成的巨大杀伤影响了皇帝的战争意志。

法军已经决心撤退,但执行起来却拖拖拉拉,在一片混乱中耽误了3个小时,好在被洪水冲垮了摩泽尔河上的桥梁之前平安的撤到了对岸。而普军起先没有发现法军行动,只是计划渡过摩泽尔河后继续向西进作深远的大包围。但是普鲁士第7军戈尔茨少将的旅发现法军有撤退意图,便主动追上来并开火,接着,曼陀菲尔将军的第1军也投入战斗,一场遭遇战下来,普鲁士军队损失了8000人,法军又损失了6500人,尽管这一次法军的损失较小,但是法军撤退的进程却险些被普军遏制住了。

在巴黎,摄政的欧仁妮皇后在得知前线惨败,法军正在撤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她一再要求统帅部下令阻止法军撤退,并且新自给拿破仑三世发去了电报,要求丈夫停止撤退的脚步,但拿破仑三世对她的怒气冲冲的指责根本不予理会。

第二天,几乎丧胆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把总司令职务(不但指挥莱茵军团,而且可以指挥夏龙军团)交给巴赞元帅,自己带随从脱离部队,奔向夏龙,指令巴赞带大部队按原计划由东南转西向夏龙撤退。同一天,刚刚截住撤退法军的普鲁士军队,也不知道这是莱茵军团18万大军的总退却,还以为法军人少,继续向滞留在梅斯以东的部分法军部队发动进攻。勃莱道将军的骑兵旅冲向法军密集队形,这次冲锋,后来以“勃莱道死亡冲锋”闻名,普军硬是突破法军两道密集火网,但是又被法军骑兵包围,最后仅一半兵力突围杀回。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9)

随后在耶隆山谷,又发生普法两军8000骑兵迎面冲锋的大战。第3天,普鲁士第3军又向法军发动猛攻。这三天的交战,就是命运攸关的费尔维尔战役,双方现在都是面对自己的基地:法军是要向西夺路逃命,而普军是要向东把法军顶回梅斯要塞,对法军来说,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战役。此役普军损失23000人,法军损失42000人,法军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总算得以突围成功。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0)

法军突围成功,暂时收缩兵力,坚守夏龙及周边的要塞和阵地,8月17日,普军再接再厉向法军发动全力进攻,双方全军投入激战,普军损失40000人,法军损失23000人,另有7000人被俘。结果,巴赞不得不放弃外围阵地,坚守夏龙要塞。经此一战,巴赞的法国莱茵军团得以守住了夏龙要塞,普军的进攻势头则被扼止住了。在这一天的战役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俾斯麦和毛奇都在观战。俾斯麦接到一个消息,以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阵亡,亲自骑马上前线打听,才知道是虚惊一场,他的儿子仅仅受了轻伤。普鲁士第1集团军在进攻夏龙的战斗中一度因为损失严重而乱了阵脚,毛奇亲自率领波美拉尼亚军团进攻才好容易稳定了局面。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1)

法军撤到夏龙后,连同原来这里的预备兵团,共同组成了法国夏龙军团。8月16日,拿破仑三世在夏龙收集兵力。法军夏龙军团的总兵力比在梅斯时的莱茵军团多了一倍,共26万人,但是杂凑而成,而且指挥系统不明确,政出多门:法军总司令是巴赞元帅,经过连日的战斗,麦克马洪已经丧胆,他甚至主张往巴黎退却,拿破仑三世这一次却没有象之前的那样六神无主,而是下令坚守。此时,在巴黎的欧仁妮皇后又写信通知皇帝,如果他逃回巴黎的话,巴黎会立即爆发革命,法国的“革命群众”这一次在大战略上总算有了一次发言权。8月22日,皇帝最终决定继续留在军中指挥作战。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2)

法军退到夏龙要塞之后,便开始全线防守。因为夏龙是法国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这里的要塞不但极其坚固,而且粮草弹药充足,易于坚守。由于担心法国的援军向夏龙靠拢,普军对夏龙发起了强攻,想要在法国援军到达之前攻下夏龙,结果却在法军利飞排枪的打击下,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3)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4)

在夏龙这样设防坚固的战略要地,普军原来横扫无敌的炮兵火力大打折扣,而法军原来在平原上极易被摧毁的利飞排枪这时却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面对排枪的密集火力,发动冲锋的普军死伤累累。由于伤亡巨大,兵力难以补充,普军的攻势只好放缓,在夏龙一线和法军呈对峙状态。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5)

普军的进攻接连受挫,在利飞排枪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而法军的反攻也被普军击退,损失极大。是以威廉国王召见俾斯麦的时候,破天荒第一次和他讨论起了“以和谈的方式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而俾斯麦也没有象以前针对奥地利的战争时所表现的那样顽固,而是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听了国王的想法,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差不多的时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有了和威廉国王一样的想法。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6)

正当双方在陆地上相持不下的时候,法国海军的行动打破了这一局面。

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了攫取大国地位,恢复第一帝国时期的辉煌,一直积极谋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此弥补陆军不足的缺陷,以求和海上霸主英国海军一争高下。为实现这一宏愿,法国海军大力建造新式军舰,如今的法国海军,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力量。就在普法战争爆发后,海军部长便发来电报,下令法国海军做好战斗准备。和慢吞吞反应迟钝的法国陆军不同,法国海军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开战后不到一个月,法国海军便完成了动员,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反应的需要,法国海军将新式舰艇专门编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快速支队。

只是让人失望的是,由于法国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制定针对普鲁士的战争的战略计划,法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忙于给从北非阿尔及利亚向本土运兵的船队护航。直到拿破仑三世的一纸电令,才改变了法国海军的保姆角色。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7)

根据拿破仑三世的命令,法国海军将出动攻击皇帝指定的几处普鲁士港口,摧毁停泊在那里的普鲁士海军舰船。海军部接到电令后立刻开始了行动,并根据皇帝的要求,破格任命当时仅仅还是海军中校的孤拔担任快速支队的司令(为和这一职位相称,孤拔被提升为了海军上校)。

对于皇帝为什么要破格提拔孤拔,并指定由他指挥舰队实施对普鲁士海军的攻击行动,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但没有人知道皇帝实施这一任命的理由。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8)

孤拔出生在法国北部的阿布维尔市,在省城亚眠的公立中学毕业后,凭优异成绩入读当时人人称羡的法国理工学院,浸浴在拿破仑一世皇帝定下的“Pour la Patrie,les Sciences et la Gloire”(为了祖国、荣誉和科学)著名校训中,吸取近代军事、工业科学知识。法国理工学院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显然与军事教育似乎并无多大关系,然而这所学校历史上被拿破仑钦定为军校,实际是当时法国极为重要的军官摇篮,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军校。

孤拔和理工学院的很多校友一样,毕业后即投身军伍,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孤拔成为了法国海军的军官,被授予海军少尉军衔。此后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晋升为中尉,后逐次晋升至海军少校、海军中校军衔,荣任英吉利海峡分队参谋长,普法战争刚刚爆发时,他在安地列斯群岛担当海外殖民地服务,接到海军部的电令后,他便立刻轻装简从赶回了本土。

事实上,对于皇帝指令由孤拔担任快速支队司令的任命,海军部是很不看好的,因为孤拔是个对殖民争霸战争没有好感的军官。针对法国海外的殖民侵略战争,孤拔的态度非常明显,即属于海军中反战的一派,对这种战争表示不感兴趣也不支持,当然如果要让他去参加,出于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他肯定会被动接受这个任务。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位决策者可能都会改派一位比孤拔态度更积极的将领才对,然而当时法国海军部却没有这种决策的余地,只能对皇帝的任命被动的服从,因为法兰西海军正在面临一场空前的将军荒。

和很多国家的海军不同,当时法国海军的最高军衔是海军中将,为数不多的中将都已经是重要部门的长官,自然不能轻易随便调换职位。而次一级的海军少将虽然人数庞大,但是除去只会应付公文的衙门少将外,具有海军实务资历的资深少将屈指可数,又因为少将级的军官大都会被四处调用,常年的海外殖民地服务,其中的很多人都已身体状况不佳,难以再重涉风涛,执行海外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作战任务就只能由上校一级的军官来完成,因而对于皇帝破格提拔孤拔,海军部很善解人意的表示了同意。

令法国海军部并不太称心如意的孤拔司令,率领的快速支队却是一支颇具实力的舰队。海军部向孤拔下达开路令时,即要求其组建一支对普鲁士的小海军有压倒优势的舰队,首先被孤拔选入列的军舰,就是刚刚完工入役不久的新式铁甲舰“海洋”号,也是新舰队的旗舰。其后,孤拔从其他各支队、分队又陆续抽调军舰。计包括有“海洋”号的同级姊妹舰“马伦戈”号,铁甲舰“赫罗英”号、“萨伏阿”号、“科伦”号、“复仇”号、“郭罗阿斯”号和“絮尔弗兰特”号,巡洋舰“阿罗于德”号、“恩伯拉卡波”号、“奥波尼阿特”号、“昂布斯卡德”号、“恩伯奈伯”号、“瑞福斯”号和“伯罗托克蒂斯”号,共计15艘战舰。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19)

在集结命令下达后,这支支队的各艘军舰,从旗舰“海洋”号开始,陆续从原停泊的港口分别开向布雷斯特港集结。一艘艘三色旗飘扬的法国军舰从各地纷纷开往集结地,欧洲的海洋上,法国海军聚集起了一支自拿破仑第一帝国时代以来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为了让两艘新式的“海洋”级铁甲舰能够如期参战,法国海军部下令从各支队抽调精锐人员,组成两艘铁甲舰的舰员班子,按照计划,孤拔支队在布雷斯特集结,集结后再航行到瑟堡,在舰队集结航渡这一过程中,孤拔专门对两艘“海洋”级铁甲舰的舰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为了保证孤拔支队不用担心任何来自海上的威胁,海军部还组织了一支由铁甲舰和巡洋舰组成的支援舰队。

1870年8月末,孤拔支队的舰只大部分已经到达瑟堡锚地。此时法国海军部送来了根据皇帝指示制定的作战计划,孤拔经过研究后完全同意采取攻击行动,海军部于是顺水推舟予以批准,不过强调,孤拔此次只许胜不许败,将所有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孤拔。

来自海军部的情报清楚地标明了普鲁士海军的主力舰所在地,孤拔经过研究后决定兵分三路,展开攻击。第一分队是由两艘铁甲舰“赫罗英”号、“萨伏阿”号和巡洋舰“阿罗于德”号组成,负责堵截并攻击在亚德港的普鲁士海军主力舰“弗里德里希·卡尔”号铁甲舰,这支分队将得到由土伦赶来的铁甲舰“阿米德”号的支援;第二分队由“科伦”号、“复仇”号及巡洋舰“恩伯拉卡波”号组成,负责堵截并攻击在易北河口执行防守任务的普鲁士铁甲舰“阿米纽斯”号,这支分队将得到老式铁甲舰“法兰德”号和巡洋舰“女妖”号的支援;孤拔则率领本队“海洋”号、“马伦戈”号两艘最新式的铁甲舰和“郭罗阿斯”号和“絮尔弗兰特”号铁甲舰及5艘巡洋舰攻击基尔港的普鲁士舰队主力。

对整个港口形势了解之后,孤拔立刻开始布署他的军舰。基尔港的普鲁士守军根本没有想到法国海军会出现在这里,只能眼睁睁看着法国人在港湾口排兵布阵。

一切布署完毕后,孤拔按照法国人打仗的传统,派出一名军官乘舢板登岸,向普鲁士守军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守军交出要塞。对这份书信,守军置之不理,而是提高了戒备,同时急报在基尔港内的海军舰艇。

看到普鲁士方面没有任何回应,孤拔下令进攻,随着“海洋”号群炮鸣响,其它法舰不甘落后,接连开火射击。在得到法军的最后通牒后,尽管普鲁士守军已经加强防备,严阵以待的基尔炮台闻声立刻还击,但激烈的炮战仅仅进行了5分钟,基尔港的3座炮台很快都被摧毁,战斗变成了针对主炮台的决战,8时45分,基尔主炮台北侧被击中起火,普鲁士军队未能控制住火势,9时炮台火药库剧烈爆炸。在法国铁甲舰270毫米和240毫米主炮的猛烈轰击下,普鲁士军队的炮台被火光和浓烟包围了,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着火的人体的残肢飞到半空中,如同被撕扯成碎片的洋娃娃,和碎裂扭曲的炮管一起纷纷落下。基尔港炮台群的防御宣告失败,孤拔的军舰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便扫清了基尔外围防御。

在摧毁了基尔港的岸防炮台并彻底扫除了密布的水雷之后,法国军舰在孤拔的带领下长驱而入,向停泊在港内的普鲁士海军舰船发起了攻击。

港内的普鲁士海军各舰,面对法舰突然而至的攻击,匆忙展开了各自为战式的还手,在如此狭窄的水面上作战,简直犹如白刃拼杀,法国军舰已然抢占了先手,尽管得到了炮台守军的及时通知,普鲁士军舰纷纷起锚,准备和法舰放手一搏,但一切都显得太晚了。

排水量10933吨的普鲁士海军旗舰“柯尼斯·威廉”号船大炮多,因此成了法国海军的重点攻击对象,孤拔率舰冲进港内之后,便指挥四艘铁甲舰,集中火力对它进行攻击,以求先声夺人。在四艘法国铁甲舰的猛烈轰击下,“柯尼斯·威廉”号的巨大舰体很快便成了蜂窝,开战不到10分钟,普鲁士海军的旗舰即痛苦地沉没了。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0)

还在“柯尼斯·威廉”号遭到法舰炮火聚攻时,普军“赫尔塔”号巡洋舰就准备驶近“柯尼斯·威廉”号,帮助旗舰抵御炮火,但尚未来得及赴援,“柯尼斯·威廉”号便已经沉没了。在近距离的激烈炮战中,法国军舰射出的流星般的炮弹,将一艘艘普鲁士军舰的火炮甲板打得血肉横飞。面对来自敌人压倒性的炮火攻击,普鲁士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法国军舰用近距离几乎百发百中的炮火轰击“赫尔塔”号,“赫尔塔”号巡洋舰弹药舱中弹爆炸,很快沉没。

法军各舰打响基尔港之战,几乎是在瞬间同时进行的,所采取的也是各自为战的战术。当”海洋”号铁甲舰传出炮战开始的号令后,早就摩拳擦掌的“恩伯奈伯”号等3艘法国巡洋舰立刻用舷侧火炮向普鲁士军舰进行齐射。遭遇突然袭击,“埃森”号和“汉堡”号2艘炮舰还没有来得及砍断锚链,按照预定作战计划驶往上游与“柯尼斯·威廉”号主力大队会合,就已经身受重创,舰体燃起大火。“埃森”号在法国巡洋舰的第一轮齐射中便被击沉,同队姊妹舰“布莱梅”号抵挡住第一轮炮击后,舰体受创过于严重,由舰长指挥砍断锚链退往下游,最后在航道一侧附近焚没。船体严重侧倾,带着熊熊烈焰努力航行的“汉堡”号,意图与法舰同归于尽,最终不幸被法舰“瑞福斯”号的一轮舷炮齐射击中沉没。

在这场战斗中,普鲁士损失军舰7艘,1600余人阵亡,法舰无一损失,阵亡仅26人,受伤72人。

根据法国政府的命令,孤拔此战的真正任务是占领基尔港,为法国陆军的登陆扫清障碍。而歼灭普鲁士海军是为了攻占基尔的预先准备活动。让法军顿感意外的是,竟没有找到任何普鲁士军队的踪影,各个普军工事相继轻松地落入法军手中。法军进入基尔城中,仍然没有找到任何普鲁士军队的踪迹,基尔就这样落入法军手中。

孤拔和法国陆军将领们并不知道,事实上,在他们进攻基尔之前,基尔的守军就已经没有多少人了。由于法普前线战事惨烈,普军伤亡过大,兵力严重不足,普鲁士政府迫不得已,从各地抽调部队补充前线,基尔港守军自然也不能幸免。

由于大批军队被火车运往法国前线,导致普鲁士国内各地的防卫力量十分空虚。很多地方的兵力都下降到了可怕的地步。基尔港作为普鲁士的重要军港,守军都薄弱到了如此的地步,其它的城市可想而知。

在孤拔占领基尔的同时,另外两支法国陆军也在海军的掩护下,分别在亚德港和易北河口登陆。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1)

基尔港的失陷使普鲁士君臣彻底打消了要将战争进行下去的愿望,双方随后展开了谈判。由于俾斯麦提出的和平条件过于苛刻,法国方面无法接受,法军在占领基尔后继续向普鲁士内陆推进,一举攻克重镇汉堡。在法军攻占汉堡之后,实际上切断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普鲁士内地的联系,孤拔在分兵固守汉堡的同时,派部队一路向南横扫,先后攻占了海德、胡苏姆、弗伦斯堡等城市,法国海军也没有闲着,依次出动袭占普鲁士沿海各港口城市,到1871年2月10日为止,也就是普法双方和平谈判开始后的第13天,整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已经全部置于孤拔率领的法军控制之下。在得到皇帝“继续进攻”的命令之后,孤拔在汉堡摩拳擦掌,整顿兵马,雄心勃勃的准备向柏林发动进攻。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2)

汉堡的失守的消息传出,给普鲁士全国以巨大的震骇。在法国前线的普军官兵得知消息,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了下来。他们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他们看不到希望,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受到法国人的践踏。

消息传到威廉国王的耳朵里,他也感到坐不住了,而前线的普军官兵得知消息,恐慌情绪很快传遍了军队。

不久,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威廉国王离开前线回到柏林,作为“第一个退出法国领土的普鲁士人”。法国新任首相梯也尔认为战争几乎已经结束。他现在考虑的是最合理的和平条件了。法国人还玩了另一手花样,以增加给俾斯麦的压力。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巴黎政府公布了有关梯也尔同俾斯麦所有谈话的详尽报告。这样一来,欧洲就了解了普鲁士提出的议和条件。国外的声调发生了变化,对普鲁士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起来。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3)

战争和外交双重的失败使普鲁士人对俾斯麦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俾斯麦自从进入1871年以来一直过度劳累,不光是国内的形势,欧洲总的形势也使他感到不安。4月6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公开声称,俄国认为1856年巴黎协定中规定黑海地区保持中立的条款已经无效。这个自行其事的表态,俾斯麦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是在一个对普鲁士不利的时刻发生的。对于俄国蔑视有效的条约,英国人作出了敌对的反应。此外,俾斯麦还十分担心普法冲突有可能发展成为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

俾斯麦更加急于结束同法国的战争。在法军攻陷汉堡之后,在整个德国,包括南德意志各邦在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甚至在闹独立性最强烈的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二世也认识到他的邦国必须参加德国的统一,虽然他并不喜欢已建立的北德意志联邦。

正式的停战协议很快达成了,根据协议,双方先行撤回进入对方国土的军队并释放俘虏。普鲁士军队率先开始撤离夏龙前线,法军随后跟进,一个月后,普军全部撤回了国内,法军收复了全部被占的领土。

在普鲁士,得到了撤军回国命令后的孤拔也开始整顿军马,上船回国。和普鲁士人从法国撤退时顺手牵羊的掠走了大量物资一样,法军也将占领区内能带得走的有价值的东西一扫而光。

普军撤出法国后,双方继续开始谈判,这一次的谈判地点设在了梅斯。法普两国经过历史时数月的反复讨价还价,最终在英国的调停下达成和议。1871年5月28日,普法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史称“梅斯条约”。

“梅斯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和普鲁士保持1870年开战前的疆界不变,双方不向对方做任何的经济赔偿,普鲁士保证不再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法国保证不向比利时做任何领土及王位要求,不干涉南德四邦加入北德意志联盟。新成立的德意志联合国家,法国将保证予以承认,“两国实现全面和平,不再相互敌对。”

伴随着“梅斯条约”的签订,普法战争正式宣告结束,欧洲大陆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代。

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列强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早期火炮战争(被利飞排枪和铁甲舰改变的普法战争)(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