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根据劳伦·魏丝伯格曾雄霸《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近30周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大卫·弗兰科尔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联袂主演的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职场新人安迪的故事:大学刚毕业想当记者的安迪,在寻找梦想工作无果的情况下进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当主编第二助理,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再到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达人,安迪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但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和自己珍视的友情、爱情以及“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在她意识到当下的自己和人生都已经“走样”时,她毅然决定放弃“耀眼”的工作,寻回自我,遵循初心从事自己真正所热爱的职业、过真正想过的生活。
该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不仅以3500万美元的小成本在全球斩获了3.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且广受观众好评。时隔10多年,它在豆瓣经过48万多人的评分后,依然稳定在8分以上,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
为何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能获得一定的成功?
我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用“LOCK系统”打造出了好的电影情节,进而为影片增添了魅力。
什么是“LOCK系统”?
“LOCK系统”,是由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在其著作《这样写出好故事》一书中所提出的一个写作原则。“LOCK”,实际上是构成好情节的4项基本元素的首字母合并简称。
其中L指的是Lead ——主角;O指的是Objective——目标;C指的是Confrontation——冲突;K指的是Knockout——冲击结尾。
詹姆斯指出,在一个好的情节中,首先主角(Lead)必须是引人注目的,要能吸引受众(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
接下来,要给主角一个能驱动故事前进的目标(Objective),让主角产生需求和渴望,避免其在原地踏步。这里的目标通常分成两种形式:想取得某样事物或者想逃离某样事物。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要能形成“故事问题”,即要让受众去关心主角是否能达成目标。
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推动剧情的发展、让大家能更深入的投入到故事中,就需要在主角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其设置重重障碍,为故事制造冲突(Confrontation)。这里的冲突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最主要的是要能让受众产生担心、好奇的情绪,让其为了能知道故事接下来的走向而情不自禁的跟着主角走下去。
最后,故事的结尾一定要有“力道”,就像在拳击比赛中要一拳击倒对方一样,要能给受众造成一定的内心冲击(Knockout)。
那么,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具体是如何运用“lock系统”打造出好情节,助力影片成功的呢?
下面,我将把在“lock系统”中构成好情节的4项基本元素一一代入影片中做进一步解析。
- 首先,影片塑造了一个能从头到尾引人注目的主角(Lead),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影片一开始就告诉观众相对于当时普遍爱时髦的年轻女性,主角安迪是个不注重打扮、不追崇时尚的人。她立志当记者,但可惜的是向报社所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因为需要有收入交房租,同时也希望能借助杂志社的工作认识报社的人为将来换工作做铺垫,所以她去了时尚杂志当主编第二助理;虽然安迪毕业于名校,成绩优异,但是对于时尚界知识她却知之甚少,所以她听不懂基本的行业术语、自己的审美能力也欠佳,加上她的上司又是个很挑剔严厉的人,可以想象她的工作进行起来必定不会轻松。
很明显,编剧在开篇就用鲜明的对比和矛盾将主角安迪推到了大家的面前,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随后,安迪不出意料的经历了一段手忙脚乱、几近崩溃的迷茫期,在同事奈杰尔的提点和帮助下开启了蜕变之路,整个人的工作能力、形象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事和上司也开始对她改观。为示器重上司还让安迪送资料到自己家,但因为安迪在过程中无意间触怒上司,所以上司故意刁难她让她去找来当时根本还没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给双胞胎女儿看,否则就不用来上班了。对于这个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安迪并没有立刻拒绝或直接放弃而是转身忙活起来。
到这里一个前后内外变化反差大、学习和适应能力强、积极乐观上进、不轻言放弃的正面形象就被凸显出来了,观众会被这个初出茅庐、充满正能量的时髦漂亮姑娘所吸引,也会想知道在她身上还会发生哪些事情,所以就会继续关注着她。
接下来,安迪在几乎绝望时意外拿到了手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因此彻底让上司对她刮目相看,再加上第一助手艾米丽因为生病差点在晚会上造成工作失误,被她完美补救,所以她顺理成章的取代对方上位,跟着上司去了巴黎时装周出差。只是与此同时,安迪也遭遇了友情、爱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机,她甚至无暇为升职开心,更多的时候都处在一种左右为难的状态之中。
直到她和上司马琳达在车中进行了一次谈心,在对方的指证下她才意识到之前已经“走偏了”,现在的一切都并非自己所愿,自己内心也并不想成为另一个为事业不折手段、冷漠势利的“马琳达”。所以她下定决心放弃绝令人艳羡的工作,做回真正的自己,重拾初心投身报社工作,去过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至此,一个不被耀眼工作诱惑,不愿为利益迷失自我、放弃感情,同时坚持初心的美好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而这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主角也无疑是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
- 其次,影片设置了3个清晰的目标(Objective),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牵动人心
最初目标:完成上司安排的工作、得到认可(外在目标)
新的工作让安迪有了“想取得某样事物”的需求和渴望,即完成工作得到认可。作为跨专业工作的职场新人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安迪就必须改变当下的自己,离开原来的“身心舒适区”,这必定会打破她原来的生活节奏,迫使她向前走,也会驱动整个剧情向前发展。
中途目标:保住工作、不被辞退(外在目标)
因为安迪在送资料去上司家时,被上司双胞胎女儿捉弄害她触怒了上司,所以给自己引来了大麻烦,即要么找到未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要么走人。到此,剧情被推向了一个紧张的高潮。也让安迪产生了中途的目标——保住工作、不被辞退。在这里,电影也形成了第一个“故事问题”:安迪能否找到手稿、保住工作?她是否还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得到上司认可的最初目标?
最后目标:解决内心的矛盾,找回自我(内在目标)
当安迪在作家朋友的帮助下意外拿到手稿时,她不仅达成了中途目标,也因此得到老板的高度认可,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她也因为难以平衡工作、生活和自我的关系,而陷入了友情、爱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机之中,在此时她需要在被行业价值观同化、抓住耀眼工作走向事业高峰和坚持自我、初心之间做出抉择。在这里,电影形成了第二个“故事问题”:安迪会选择如何解决内心的矛盾?是成为上司马琳达的复制品,还是做回自己?
在和上司马琳达完成车中对话后,安迪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并不想走上司的老路,同时对她来说感情、初心和做自己远比耀眼的工作和一时的利益重要,所以她就此改变了最初的目标。也解决了内心的矛盾,找回了自我。
- 再者,影片为主角设置了3重冲突(Confrontation),内外皆有,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①现实与梦想工作的冲突(外在的):
大学刚毕业的安迪一心想当记者,但是投了很多简历都没得到想要的回音。在他人的介绍下她到了时尚杂志应聘,一方面想挣点钱交房租、累积点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她也想以此为跳板最终去报社工作。但是她没想到,这份工作远比想象中折磨人,她不仅要当人体录音机记住老板、同事连珠炮似的只说过一次的话不能犯错、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送餐饮、取样品、送文件。还要处理上司的私事,比如给老板修车、给其女儿准备出游的物品、送狗回家、筛选预定高评分餐厅等。这一切都和安迪想成为记者,用笔杆工作,维护社会公益的梦想工作相差甚远,也会让观众担心作为职场新人的名校高材生安迪是否能坚持熬下去、她会不会一直都这样工作?为了能知道安迪接下来的选择和转变,观众就会看下去。
②与上司马琳达的3次冲突(外在的):
第一次:马琳达因为安迪无法在狂风暴雨的天气找到飞机帮她回纽约,所以故意人身攻击安迪,说她又胖又笨又让人失望,致使安迪崩溃哭泣。看到这,大家会担心职场新人安迪是否能抗住压力?
第二次:因为安迪在送资料时被马琳达双胞胎女儿捉弄,进而触怒了马琳达,马琳达为了泄愤故意刁难安迪让她找到没出版的《哈利波特》手稿,否则就解雇她。看到这,观众就会担心安迪能否找到手稿、保住工作?
第三次:马琳达因为感动于安迪竭力提醒自己不被他人算计,又加上她觉得安迪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在车上和安迪谈心,希望安迪能紧跟她的步伐,创造辉煌事业,但此时安迪对于马琳达的言论和建议并不认可甚至很抗拒。当车门打开,马琳达从容走入聚光灯中时,观众就会好奇站在一旁的安迪到底会做何选择,是紧跟其后还是转身离开?
安迪每一次和上司马琳达产生冲突引发疑问,为了得到答案,都会促使观众进一步投入到剧情中。
③与自己的冲突(内在的):
安迪原本很反感同事间互相打压、踩着对方上位,但她在当下的工作中不仅看见大多数人那么做、上司那么做,连她自己也在无意间对同事艾米丽做了同样的事;她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友情、爱情和初心,但当下精致、奢华,让人有成就感的工作又让她不知不觉的乐在其中。在两者间到底如何选择,其实是她潜意识里面觉得很纠结的事情,所以她才会因为工作引发友情、爱情和迷失自我的危机。看到这观众也会好奇安迪会如何解决这个冲突,是顺应工作大环境还是遵循本心?安迪的最后的决定无疑会牵动着大家的心。
编剧在主角安迪实现目标的路上设置了3重冲突,让她一直都处在一种需要跨越障碍,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也借此将剧情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 最后,影片有一个能发人深省,引起内心冲击(Knockout)的结尾
曾经有不少朋友对主角安迪历经千难万险牢牢抓住耀眼工作后又转身放弃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觉得影片的结尾是在故作高尚。但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电影的最后是安迪直接走上职业巅峰成为“马琳达第二”的话,那么整个故事就难免会显得单薄,恐怕也无法达到发人深省、给人内心冲击的效果。
我认为,编剧是为了避免影片流于俗套,所以才会在结尾安排了一场安迪和马琳达在车中的对话,借马琳达之口点醒安迪,促使她做了一个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决定——放弃耀眼的工作、回归本心。
同时也告诫观众两件事:
①在找工作时不一定要把他人对于某个职业的认可当成是金科玉律,相对于一份别人都觉得好但自己觉得痛苦的工作,其实我们更应该选择从事自己真正所喜欢和擅长的工作;
②工作时,不要轻易被行业、公司或他人所宣传的极端价值观洗脑,我们应该保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不要轻易丢失初心。
自此,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它不是一部表面上所见的职场晋升手册或者时尚指南,而是一部启发观众发现自我、遵循初心、合理规划职业和人生的影片。
小结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之所以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我认为就是得益于它巧用“lock系统”,用吸引人的主角、能形成故事问题的目标、重重冲突和有冲击性的结尾为影片构造了好的情节。
而好的情节的作用就在于,它使剧情本身变得经得起推敲、能够达到历经弥新的效果,让看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岁的增加而品出不同的味道,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过了10多年这部影片依然能在豆瓣得到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