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怎么称呼更礼貌(在称呼上的谦称)(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继续和大家聊聊在北京老规矩中,人们彼此见面时的各种忌讳:即:谦称、尊称、对长辈忌呼其名以及别充大辈儿

老北京人向来都很是讲究礼数,这点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故意刁难”甚至是有些不懂人情世故的感觉。很多人还说北京人好面儿、礼儿多,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那没辙,谁让这里有那么多的朝代都作为过都城呢。同时也正是因为那些个被流传下来的宫廷和官场上的礼节、市井平民的讲究;还有外乡人的、文化人的、少数民族的各种各样的“礼儿”,才造就了现如今北京人的性格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风俗。

那现在咱就来说说人们见面时,这里面儿的“谦称”。所谓的“谦称”,就是指对自己谦虚的自称。老北京人向来以谦逊为美德,他们有时把自己说得越低,就能越被人高看。您别看有的人平时说话时,喜欢跟人抬杠,对人对事,那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说到自己的时候,却不敢“拿大”(妄自称大),而是尽量往小了介绍自己。您比如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当晚辈遇见长辈或上司、以及对自己尊敬的人说话时,一般都要贬低自己,从而抬高对方,这就是所谓的谦称。它呢也算是老北京人在待人接物时的一条老规矩了。

至于怎么使用这个谦称?在这儿老北京有十多个谦逊的词儿给您预备着呢,您比如说:鄙人、小子、小可、在下、不才、末学、晚生、下官、奴才、愚兄、老夫、老拙、老朽等等。这些个谦称,在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被用到了什么份儿上了呢?您比如说一位爷在胡同正走着突然有人在他身后拍了一下,他肯定会吃了一惊,然后回头儿一看,原来是老熟人,于是他会说:“嘿,敢情是您呀?吓了人家一大跳。”您看,吓了他“自己”一跳,他却说成了吓了“人家”一跳,这自谦到连“自己”俩字儿都不敢说了。

当然跟谦称相对的,就是“尊称”,也叫“敬称”了。它是指对其他人的一种称呼。老北京人在称呼别人时,往往要往大了说些。在这里面儿老北京人也给您预备了不少的词儿,您比如:阁下、大驾、尊驾、世兄、仁兄、贤弟等等。有的时候当您知道了对方名字后,还需要了解对方在家中的排行,于是在朋友之间到处能听到“三哥、六弟”的称呼。如果是小辈儿对长辈的,则会叫声二大爷、三叔、四大妈、五婶儿等等,多了还会排列出个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这些个敬称,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条胡同儿,甚至是一片儿地区的“尊称”。

现在来说下“对长辈要忌呼其名”的用意。这名字是伴随人一生的符号,您出门办事儿,或者到医院看病,或者坐火车、乘飞机,人家喊您的名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是,对长辈、对上级领导、对您尊敬的人,您却不能直呼其名。这也是北京人的一条老规矩。

“称尊长,勿呼”。这是《弟子规》里的一句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避讳制度,所谓避讳制度,就是皇上叫什么名字,全国所有人就不能再叫了。您要是叫了跟皇上一样的名儿,不但破坏了规矩,而且还犯了罪。什么罪?“大不敬”之罪!凡是犯了这条罪的,都是要“斩立决”的。为叫一个名儿,脑袋没了,您想想那值当吗?

说到这儿,有时不但一般老百姓不能跟皇上的名字一样,就连菩萨都不行。您比如观音菩萨最早叫观世音菩萨,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世”字,这就犯了忌,于是就改名叫作观音菩萨了。其实不光是人名,就连地名、建筑名等,跟皇上的名字一样了也不行。您知道北京的故宫(紫禁城)的北门叫神武门吧?其实,它最初是叫玄武门,但是由于跟当时的康熙皇上、也就是他名字中玄烨的“玄”字重名了,于是这个门,也不能再叫“玄”,而是改叫“神”了。

这时您可能会问,我的名字是先起的,他那个皇上是后当的,难道也得改吗?那必须的,而且一点儿没商量。这不但活着的人要改名,死了的人,跟当朝皇上同名,您写文章时也要空格,或者缺笔,再不然用别的字代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避讳制度,所以在老北京民间,人们对如长辈、师长等自己很是敬重的人,也不能直呼名字。在写文章时,也要避讳,或者中间加敬辞。比如说您的老师本名叫张有亮,您在著文时,要要写“张师有亮”或者“张公有亮”。

按北京的老规矩,除了自己的长辈、老师以及单位的领导不能直接叫名字之外,凡是您尊敬的人,包括到您家做客的客人,都不能直呼其名。不直呼其名,那怎么称呼呢?这对长辈还好说,爸爸、妈妈、大姨、二婶儿,您该叫什么叫什么。老师也好办,您该叫先生叫先生,该叫教授叫教授。关键是遇到单位领导,比如您在街头巷尾、在饭桌上、在聚会上碰了面儿,这怎么称呼?叫老张、老李,感觉有些欠礼;叫张主任、李处长,又觉得不近人情;还有就是,要是把张、李的姓给舍了,直接叫主任、处长,又让人觉得离得远了。在这一点上,您就不能按照老规矩,只能按平时您在单位的习惯称呼了。

最后再来说说,关于北京人在与年龄相仿的朋友、邻居或同事交往时,彼此之间也很少自称大辈儿。他们大都是平等相待的,即如:“肩膀齐为兄弟”,在这点上,可以说很有些江湖义气的味道。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就是北京话形容为“哥们儿”之间,会用到一些在常人眼里,被视为“贬义”、被视为标准“京骂”的词儿,或是用些不太好听的“外号儿”,来相互称呼。您想啊,对方“这么难听的”称呼、“这么难听的”词儿,都能用、都能包容、都能理解、还都能不生气的,那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好的不行。但即是是这样,也很少听到彼此间“充大辈儿的”的自我称呼,这就叫规矩。反正我身边的朋友彼此间用“京骂,你丫、你丫”的居多,用“孙子、孙子”的很少。具体情况我就不给大家举例了,不然这篇文章估计就要发不出去了,这懂的都懂。不过在此我特别要强调一下,这不熟悉的、关系没到“那份儿”上的、或者过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主儿,可千万别乱用,不然干起仗来,您可别怪我没提醒您。那好了,咱继续往下聊。。。

从前,在单位上班那会儿,有同事带小孩儿到单位来玩儿,调皮的同事见了,有时就会开玩笑,让小孩儿叫自己“爸爸或爷爷”,叫另外比自己小的同事为“姐姐”。这种充大辈儿,看似纯粹是取笑、逗乐儿。其实,地道、纯正的老北京人是很在乎辈分的,而且分得特别清楚,人们之间是很忌讳这种充大辈儿行为的。当年老北京人家里孩子多,有的人家大孩子跟老疙瘩,也就是指家里最小的孩子,能相差三四十岁。大孩子的儿子,比他叔叔,也就是老疙瘩都大,但他也要享受叔叔的待遇,因为不能乱了辈分,这也是规矩。还有在单位上班时,有的同事比我要大上三十多岁,他的孩子都已经结婚了,但一次见到他的儿子后,这个同事却让他儿子喊我叔叔,其实论岁数我比他孩子还小十几岁。看我诧异,同事便笑道:“从我这儿论,就得这么叫,你这是萝卜虽小,但长在了辈儿上。”您现在明白了吗?这位跟我是同事,所以说可以这么论辈儿,因为同事之间,是不分年龄的,这岁数多大了都是平辈。但要是拜过师的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位同事作为了我的师傅,那他儿子,跟我就是平辈了。说了怎么多,其实有时,人们不是喜欢充大辈儿,而是不懂得辈分是怎么排的。所以在此之前,有必要先问个清楚,然后再去称呼。

那好了,今儿就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