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女子熬夜追剧视网膜脱落,一小伙工作时视网膜脱落......感觉视网膜脱落离我们很远,又好像很近。总觉得视网膜脱离,就是突然发生的,但是观察发现,视网膜的脱落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视网膜脱落之前是有一些先兆的。

视网膜脱落到失明多长时间(视网膜脱落立即失明)(1)

什么是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薄膜,位于眼球壁的内层。如果把眼睛比作相机的话,那么视网膜就类似于相机的底片,是影响成像的关键。相机底片可以有很多张,人类视网膜一生只有一次,不能再生,属于眼内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脆弱的部分。

当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两者脱开时,就发生了视网膜脱离。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哪些人视网膜易脱离?

1、高度近视眼患者(600度以上):

高度近视者内眼结构发生变化,眼球逐渐扩张变大变长,随着眼球外壁巩膜的扩张,视网膜会被牵拉得越来越薄,继而导致视网膜出现“破洞”。眼睛里的液体就会从“破洞”灌进去,导致视网膜脱离。

另外,由于高度近视人群视网膜变薄,若进行剧烈运动,也会容易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落。

2、曾经接受眼内手术(白内障、青光眼术后患者等):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

3、中老年人(40-60岁):老年人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

4、有视网膜脱落的家族病史: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性降低了视网膜的粘着力,抗牵引力降低。

5、眼外伤患者:在挫伤中,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尽管眼球壁能顺应外力,但玻璃体不能,此时玻璃体基底部与球壁分开,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

6、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眼病,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越大;糖尿病后期,患者并发的视网膜病变可能造成玻璃体的增值牵拉,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7.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有些早产儿的视网膜在脱离母体后停止了发育,形成了分界线,山嵴一样的逐渐隆起,慢慢的新生血管长起来,形成纤维血管膜,牵拉视网膜,严重的会出现视网膜脱离。

8.遗传性疾病(马凡氏症候群等):视网膜脱落,本身并不遗传,但是它受到了一些遗传病的一些影响,比如说高度近视,糖尿病等,那么这个视网膜变薄了。

注意:网脱早期是有症状的!

1、视力下降

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网脱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着网脱范围的扩大,患者会发觉视力下降。比如下方的视网膜脱离,可能早期患者没有任何感觉,随着时间推移,视网膜脱离范围变大或在机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

如上方的视网膜脱离时,由于重力作用,视网膜下垂,很短时间内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

发生大范围或者脱离范围累及黄斑时,则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出现手动(就是在眼前用手晃动才能看的到)。

2、飞蚊症、闪光感

发生视网膜脱离时,眼内玻璃体会出现液化,玻璃体与视网膜牵拉,引起眼前不同形状的玻璃体混浊,比如点状、条状等病理性飞蚊症症状。

同时两者之间的牵拉会引起突发的一道道闪光感,就像有人拿着开了闪光灯的照相机给你拍照一样。

3、眼前“黑影”、视野缺损

视网膜脱离时,掉落下来的视网膜会引起相对应范围内的黑影遮挡、视野缺损,比如上方的视网膜脱离,那么下方将是一片黑影;右上方视网膜脱离,那么左下方就会看不清。如果幕状黑影变大,则说明网脱的范围变大,需及时到院检查治疗。

4、看东西“变形”

由于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不同程度的隆起,造成外界物体在眼内成像的扭曲,造成视物变形、变小等情况。

立刻就医!

如果有这些症状,不用等不用看,马上、迅速、飞快、加急跑去医院看医生。这很可能已经出现视网膜脱落。

早期视网膜脱落,可以通过手术将裂孔封闭,像焊接一样的将裂孔的周围焊接在眼球壁上,将视网膜复位。而术后恢复的好坏,和裂孔的位置、脱离的范围、以及脱离的时间有关。

裂孔的位置越靠近周边,脱离的范围越小、脱离的时间越短,手术的效果便会越好,恢复就会越理想,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视力。

前面所说的小新,之所以手术效果不好,是因为他的视网膜脱落已经有半年以上,而且裂孔的位置靠近中xin,医生也无力回天。

提前检查可以预防治疗

眼部定期检查

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视力、验光、散瞳眼底检查。尤其是高度近视、老年人这样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全mian的眼部检查。随着眼科设备的先进化,现在已经有一些超广角的眼底照相机,在患者没有散瞳的情况下也可以拍摄眼底,获取大范围的眼底视网膜照片。

切记!一旦明显的眼底视网膜变性灶,要及时进行眼底光凝治疗,预防潜在的视网膜脱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