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小到大,上火这个词出现频率颇高。

口角长水泡→“昨天没睡好,上火了”。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1)

口腔溃疡→“哎,吃虾,上火了。"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2)

出鼻血→“天气干燥,上火了。”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3)

上火就是一个筐,凡是口唇起疱,红肿,便秘,口腔溃疡,都可以往这个筐子里装。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4)

现代医学如何解释上火

那上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现代医学怎么解释上火呢?

先把上火大概分两大类来解释。

一类就是吃了一些“热性”的食物后出鼻血。

“热性”食物上火

传统医学认为出鼻血是因为内火上至鼻脉络所致。既然流鼻血与内火有关,某些食物,导致肺热,就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避免积热的食物。

那么哪些食物是积热的食物呢?食物的热是个什么东西呢?

不知道。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5)

现代医学怎样解释这种出鼻血的现象呢?

人体鼻腔,尤其前段,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而鼻黏膜很薄,这些毛细血管遇到干燥气候,或轻微刺激,都会很容易破裂出血。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6)

食物引起鼻出血的人,鼻腔的毛细血管对于各种抗凝血的物质或者抗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异常敏感,尤其是患有一种叫做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人。这些人一旦吃到了富含抗凝血物质的食物,就会导致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2013年,美国耳鼻喉医学会的官方学术杂志发表了英国皇家大学医学院的一份研究,详细测试了容易引起鼻出血的各种食物。清晰地解释了食物引发鼻出血的原理。

小加君总结了报告,归类出一下几种容易引发鼻黏膜出血的食物:

,尤其红酒。

辣椒,以及辛味料。

高水杨酸食物:巧克力,咖啡,苹果,菠萝。蓝莓,草莓等莓类水果,橙子,某些中药饮品,大蒜,枸杞,橄榄叶,葡萄干,甜瓜,猕猴桃,石榴,蘑菇,西红柿,萝卜,杏子,大枣,花生。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食物:生姜,人参,银杏叶,维生素E。

富含omega3的食物:鱼油,三文鱼。

其他:糖,奶类,某些豆子。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7)

“口唇疱疹”式上火

民间常说的这种“上火”,英文名叫fever blister(热病性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引起的,常表现为在嘴唇长出疱疮或口腔溃疡。

感染有口腔单纯疱疹病毒的人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口腔有这种病毒感染的存在。而在某些特殊诱因下,例如生活压力、感冒、熬夜、悲伤过度、生理期等免疫机能变化的时期,这时候病毒就激活,开始出现口唇起泡,口咽疼痛等等症状,看起来就是“上火”。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8)

这种疱疹感染通常一两周自愈。但口腔疱疹活跃期的病毒传染性很强。疱疹活跃的时候口唇的病毒处于活跃期,这时候亲吻了别人,很容易就传给了被亲吻的对象,所以“上火”的时候不要亲孩子。孩子的免疫机能还没有发育完整,一旦感染非常危险!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9)

特定食物导致的上火

这种在现代医学上称为canker sore,具体原因现在不是太确定。但关于单纯性canker sore(一年3、4次,一次1-2周),研究认为生活压力和口腔粘膜破损是主要的原因。另外,酸性水果蔬菜也是诱发因素之一,比如柠檬,橙子,菠萝,苹果,西红柿,草莓,无花果等,硬的食物或者刷牙破损也是诱发因素。这种通常也是不需要治疗的,过几天或一两周就自愈了。

戒烟后容易口腔溃疡?

这也跟“火”无关。英国人在2004年做了一个大型的研究,发现戒烟的人大约有40%会出现口腔溃疡,多发在头2周。为什么呢?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1、戒烟后口腔黏膜上皮加速角质化;

2、烟草中某些抗细菌作用的成分没了,突然失去保护作用;

3、戒烟后的焦虑,同时口腔唾液免疫球蛋白A降低。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10)

总结

所以,古人通过观察所总结的似是而非的“火”导致的上火一说,其实多数情况下是病毒感染导致,或者食物的特殊成分导致的。了解一些现代医学通过研究而确定的知识,不但可以解释这些现象,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预防,治疗,以及如何避免传染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家有幼儿的人。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11)

参考文献

[1]http://www.food-info.net/uk/qa/qa-fi27.htm

[2]http://www.sbccp.org.br/arquivos/LG/2013/05/lary23893.pdf

上火是怎么形成的(上火究竟是什么)(12)

本文转自“全民较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微平台

制作:北京科技报社

转载请kexuejia_zj@163.com

投稿邮箱:kxj_zj@163.com

新媒体编辑/陈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