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除夕宿孤舟(正月初六送穷日)(1)

正月初六,送穷日,送走穷神,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扔掉几天以来的垃圾,希望“穷神”不要来自己家。这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钱是生活的物质保障,有了钱就有了“底气”。

然而,三年疫情,让许多人的生活举步维艰,房贷车贷难以为继,还有家庭里的各项支出,都让人捉襟见肘。

生活的各项支出,医疗费、奶粉钱、上学钱、随份子钱……都让人感叹:忙忙碌碌又一年,为何依然穷?什么时候能中个五百万?

可是,在古代,贫穷更是严重,无论盛世还是乱世,百姓最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于是有人吃树皮,吃草根,吃土,甚至“人相食”“易子而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即使是杜甫,也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从安史之乱中逃出来的杜甫,面见皇帝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即使是像苏轼这样的官员,也很穷。

苏轼除夕宿孤舟(正月初六送穷日)(2)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官府将他安排在一个叫临皋的地方居住,由于所谓的“黄州团练副使”是个假官职,他并没有太多的工资收入,但是一家老小都必须随他安置在黄州,使得苏轼的生活非常困窘。

好在一位名叫马正卿的老朋友从扬州前来探望,见到苏轼的境遇,随即向黄州太守徐君猷求情,希望能将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拨给苏轼开垦,徐君猷是马正卿的老同学,他答应了这番请求,允许苏轼在这块曾经的练兵场上自行耕作。苏轼的生活随即获得了转机,这片荒地实际上是个小山坡,与白居易在忠州刺史任上种花植树的东坡相似。于是,苏轼就把这里也称为东坡,每日白天从临皋来东坡耕作,晚上又从东坡返回临皋睡觉。

苏轼除夕宿孤舟(正月初六送穷日)(3)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的上阕叙事

这一天,苏轼在东坡喝了些酒,回来的晚了,似乎已是三更时分,本该守门等候主人归来的家童也已沉沉睡去,东坡居士进不去自己的家门了,但不要紧,家边上就是长江,苏轼就拄着筇杖静静地听着这片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此时的苏轼已经来到黄州第三个年头了,初来时的焦虑,彷徨,甚至愤慨,已经平复许多,经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他已经可以安然的面对这场人生挫折了。

人的生命并不能完全受自我主宰,终究是自然中的一份子,那么积极追逐的功名,到底有什么意义?功成名就也好,功败垂成也好,都将归于造物者之无尽,每一个人不过都是那一轮明月下的不同映像,说到底都是一样的。

苏轼除夕宿孤舟(正月初六送穷日)(4)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样想来,所谓的“风静縠纹平”就不仅仅是此刻的江面之景,更是苏轼内心的平静。初到黄州时候的波澜已渐渐消去,自己虽不再抱太多的重新启用的希望,但也并不会自我了断追求缥缈的长生。就驾着自己生命的小舟在天地沧海间随意浮沉自在,游戏人间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飘逸浪漫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对于黄州太守徐君猷来说却非常紧张。苏轼毕竟是安置在黄州的钦犯,他若潜逃走了,自己要受到严厉责罚,传说这首词写成之后的天明,大家纷纷说苏轼趁着夜色在江边挂冠,一边长啸,一边乘小船逃走了,吓得徐君猷赶紧去临皋视察,却发现苏轼正在那里酣然长睡,鼻息雷鸣。

面对贫穷,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心若“穷”了,便觉无路可走。

当我们面对贫穷,面对困境时,不妨读读苏轼的这首词,也许读着读着,我们就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痛苦了。

~完~

作者简介:稻花鱼姐姐,诗词爱好者,在解诗读词中,见自我,见天地。

欢迎关注,一起读诗品词。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