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说法,对很多人而言,是耳熟能详的。并且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也在不断印证着这个说法。然而现在,这一观点有了科学依据。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什么法则(原来物以类聚)(1)

朋友间的关系越亲密,大脑的反应活动就越相似 图据网络

本周二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脑部扫描结果来看,朋友间在反应同一事物时,脑部波长是极其相似的。

该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心理学家卡罗琳·帕金森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的42名学生进行了相关实验。首先,这里的“朋友”被定义为会一起出去喝酒、吃饭、看电影或其他“非正式社交活动”的人。这42名参与试验的学生有861种不同的配对方式,而他们中一些是朋友,一些则不是。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研究人员向42名学生播放了14段不同内容的视频片段,片段时长从88秒至5分钟不等,总共长达36分钟,目的是唤起观众的一系列情绪。当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核磁共振成像仪(MRI)扫描记录了他们大脑中80个不同区域的反应活动模式。

随后,研究人员将每个人的反应图像逐一进行了比较,通过大脑活动模式来预测哪些人是朋友,而哪些只是同班同学。最终的正确率达到了48%,而使用程序算法,通过社交距离进行猜测的准确率仅为25%。

研究人员在最终的报告中写道:“神经相似性会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在感知及应对周围世界的方式上非常相似。”同一时间,朋友间的反应比非朋友间的反应更为相似。而反应越相似,他们的关系就越亲密。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神经相似度,两个人是朋友的几率就增加了47%。

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说法,对于任何听说过的人而言,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现象。然而在这项研究前,从没有人对朋友间的认知活动进行过检验,以佐证这一观点。

但这项研究并不能解决关于友谊最基本的谜团:我们究竟会与价值观相似的人成为朋友,还是朋友间的价值观会相互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但研究人员预测答案将是:两者都有。

红星新闻记者 徐缓 编译报道 编辑 包程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