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改和驱虫——黑斑蛙蝌蚪养殖期间容易忽视的两个关键点

蝌蚪是黑斑蛙(青蛙)养殖的初级阶段,是黑斑蛙(青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称之为苗种阶段。它的饲养直接影响到整个养殖的经济效益,是个很关键的阶段。想要蝌蚪健康顺利的长大,平稳的度过变态期,变成小青蛙,除了给它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要注重它的自身健康。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1)

很多养殖户朋友在养殖过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往往问题的出现,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导致。其实养殖技术对于养殖来讲,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于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在根源上预防问题。期间比较常见的引起蝌蚪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疾病,以及变态期间因各种原因应激引起死亡的“变态期综合征”。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具体原因很多,今天和大家详细聊一聊在蝌蚪养殖过程中被大多数养殖户所忽视的两个问题。

一:驱虫。蝌蚪驱虫有两类。

1:体外虫。体外虫又分为两类。

a: 水体虫。这类水体虫主要由蜻蜓幼虫,水蜈蚣之类的大型虫体以及枝角类的轮虫为主的小型虫体。大型虫体会直接摄食蝌蚪,造成损失。小型虫体会大量吞食水体中的藻类,造成水体浑浊,抢夺蝌蚪的营养和生存空间,数量太多的时候会导致蝌蚪缺氧,严重影响到蝌蚪的生长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2)

。建议大家在清塘的时候,一定要彻底,杀灭池塘中的原生大型虫体等天敌,养殖过程中,蝌蚪池如果出现水白浊,小虫较多的情况下,可以用阿维菌素,甲维盐等杀灭一部分虫体。但是杀虫过程中切记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准确计算用量,在池塘四边喷洒,不要满塘使用。

b:蝌蚪寄生虫。所谓寄生虫,就是直接寄生在蝌蚪体表,一旦寄生在蝌蚪体表的虫体达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蝌蚪出现不同的反应,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车轮虫

当车轮虫在蝌蚪身上大量寄生时,肉眼可以看到蝌蚪尾巴发白,体表和鳃上也能看到青灰色的斑点,患病蝌蚪游泳迟钝,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漂浮于水面,从而导致逐渐消瘦死亡,严重时可引起蝌蚪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3)

其中,每年的4-5月为高发期,易发温度在22-28度的环境。

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对于没有显微镜或者养殖经验的朋友来说,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旦发现蝌蚪异常,可以根据蝌蚪状态来做个判定。

防治方案:勤底改,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减少底部污染。在蝌蚪15-20日龄左右,做一次驱杀。用车轮斜管净全塘泼洒。

斜管虫:在饲养管理不善、蝌蚪养殖密度太高的池塘易患此病,多发生在夏初和秋末,适宜水温在12℃-18℃。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4)

患病蝌蚪体色由黑褐色变为黄褐色,常浮在池边,反应比较迟钝,用手就可以抓起来,此时患病蝌蚪已经不吃食了,慢慢就会死掉。

防治方案:勤底改,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减少底部污染。在蝌蚪15-20日龄左右,做一次驱杀。用车轮斜管净全塘泼洒。

纤毛虫:多发生在水质条件差,饲养密度高的池中。每年的3~7月固着类纤毛虫比较多,其中4~6月为发病高峰期,适宜水温在20℃~25℃,患病蝌蚪体表和尾部遍布水霉状着生物,尾部黏膜发白,而且能看到腐蚀斑,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5)

镜检见有大量杯体虫等纤毛虫。这类病情很容易与水霉病相混淆,但是不同的是,寄生虫引起的白点会粗糙,看起来不干净。

防治方案:勤底改,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减少底部污染。在蝌蚪15-20日龄左右,做一次驱杀。用车轮斜管净全塘泼洒。

2:内寄生虫。内寄生虫主要是绦虫,蠕虫等等寄生在蝌蚪肠道等部位的虫。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6)

当一旦寄生虫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蝌蚪会食欲不振,逐渐消瘦,体表颜色变浅,从而出现肠炎,肠道壁出血等等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驱除,甚至会一直寄生在体内,导致蝌蚪变态缓慢,困难,迟迟不变态,甚至危害到幼蛙,为蛙期的歪头,白眼等埋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7)

下隐患。

晚春临夏是蝌蚪寄生虫的高发季节,我们要坚持防大于治的理念,定期清除底改,保持底质水质优良、稳定,除菌防病。改善池塘环境,消除敌害生物,加强内服保健,增强蝌蚪自身抵抗力。而且蝌蚪的出血病,肠炎腹水等等病症也有可能是由寄生虫所引起的并发症。蝌蚪驱虫,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

二:改底。通过以上的病例,我们可以看到,防治上面都要求改底,那么为什么要改底,改底的意义在哪里?

蝌蚪养殖其实是一个“污染”的过程,养殖过程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及死藻除了一部分为池塘生物利用,大部分都沉积在池塘底部,所以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底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多余的有机物会引发各种问题。比较常见的如缺氧,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等等严重超标,有害藻类大量滋生,水质恶化急剧加快,有害病菌大量繁殖,病虫体大量滋生,蝌蚪总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8)

有人觉得经常换水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换水,只是换掉了水层,底部的污染没有得到解决,换进来的水被底部污染,病菌病虫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在某种程度来讲,底泥发臭恶化常常是导致蝌蚪发病死亡的根本原因。而且在变态后期,蝌蚪长出前脚但是尾巴还没有退化的早期,由于管理上基本降低水位,露出陆地,此时,蝌蚪由原来的水中游动变为陆地爬行或者跳动,容易引起皮肤的破损,一旦底部恶化严重了,当幼蛙上岸的时候,退掉水,底部的污物直接与幼蛙的嫩皮肤相接触,会导致幼蛙大量感染甚至死亡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9)

蝌蚪养殖技术难点(蝌蚪养殖要重视底改和驱虫)(10)

这也是为什么幼蛙期会导致大量损耗的一个原因。

水产养殖,水质是关键,溶氧是核心,底部是根本。底质不护理好,水质就会恶化快,蝌蚪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让蝌蚪长期处于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生长环境下,会影响蝌蚪的生长和正常发育。底改,是蝌蚪养殖中切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