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立科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东方人对女性美的认知过程和变化。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

我国最早的仕女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描绘了一位贵族女子在虔诚祈祷的情景,人物面容清秀,身材窈窕,衣着华丽。汉代毛延寿,是我国画史上记载最早的一名以专画妇女画像闻名的画家,当时人称他“为人形,好丑老少,必得其真。”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2)

到了晋朝,著名的人物山水画家顾恺之提倡作品要源于生活而高丁生活,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主要描绘了古代宫廷仕女的礼节、仪表,图中人物神态温婉,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线条匀细而流动,如“春蚕吐丝”,富韵律美,设色典雅秀丽,全画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动感和飘逸气息。《洛神赋》,人物神态刻画细腻传神,形象描绘出洛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窈窕曼妙身姿。色彩艳丽厚重,讲究用线,以形写神。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3)

至唐朝,涌现出了一批精于画仕女画的画家。著名的有: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出游寻乐的场景,所画仕女用线工细,圆润秀劲。设色浓艳富丽,人物表情雍容,画面格调活泼,《捣练图》,描绘宫中妇女制绢的操作过程,所绘妇女形象丰满,体格健壮,服饰艳丽,线条匀细而转折小,重彩渲染,色调柔和明丽;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当时的宫廷生活,人物形象丰腴,神态安静、悠闲,勾线劲细流畅,用色浓丽,肌肤质感和服饰的轻薄均表现得很好。唐代仕女画反映出唐代崇尚丰满健康的社会风气。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4)

五代时,仕女画进·步发展了唐代的画风,《韩熙载夜宴图》,所绘仕女,人物结构、比例表现准确,用线柔劲,轻重分明,设色绚丽典雅,人物刻画形神兼备,《阆苑女仙图》,画工精细,仕女体态柔弱,衣纹繁密、流畅,人物淑婉。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5)

宋代以后,仕女形象渐趋沉静内敛,造型俊俏秀丽,体态窈窕修长,结构严谨准确。仕女衣纹组织严谨、挺拔流畅、疏密相间、气势连贯。主要有李公麟的《维摩诘图》、《九歌图》,仕女姿态优美,神态端庄,衣带轻柔飘逸: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绘有南极天地君和东华天地君领众仙朝拜原始天尊的场景。除绘有两位帝君外,另有十一位男神仙,八位武仙,六十六名女仙及一部分普通人物。对六十六位女仙形态的动感,描绘得尤其生动优美。对人物服饰的处理,极为细敛和富于变化。画面效果丰富、华丽。女仙们的面颊特别丰满匀称。众仙的神情、神态、动作均形成优美和谐的画面,动感非常强烈。

元代出现了钱选、赵孟頫、张渥、王绎等工仕女画的画家。作品线条错落有致,简洁清逸,人物形象丰满健康,气质温和宁静。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6)

明代仕女画的人物造型沿承了唐朝以来的传统,人物面容偏于清瘦。唐寅、仇英、陈洪绶流传卜来一批优秀的仕女画作品:《王蜀宫妓图轴》,画宫妓四人,衣着华丽,云髻高耸,青丝如墨,头戴花冠,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传种,人物面部表情多变,衣饰线条流畅,设色浓艳,人物婀娜娉婷,形象姿态逼真,笔法精细,色彩绚丽,仕女造型婉约清丽;《吹箫图》,工细艳丽,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流畅,色彩浓艳鲜明;《秋风纨扇图》,笔法洒脱灵活,背景简练概括,左上角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与仕女脸上哀怨的表清相呼应,人物感情剿画细腻传神。仇英《人物故事图》,描绘仕女生活起居情景,形态各异,设色绚丽,法精细,灿烂而清雅;《春秋图>,绘一仕女手执菊花信步于庭院林石间,前有侍女捧盘,后有一侍女举扇,衣纹细劲,仕女面容娟秀。

入清以后,仕女画创作空前活跃,顾见龙、焦秉贞、冷枚、改琦、费丹旭和正素均是以工仕女画见长的画家。受柔和秀逸的审美观的影响,作品清雅细腻,画中仕女往往体态纤弱、削肩、尖脸、柳腰、笔墨疏秀轻灵,设色浅淡明快,构图简练。这阶段的作品受西洋画的影响,开始在面部采用明暗晕染法,补景运用焦点透视的画法,具有中西融合的特点。晚清任熊、

任燕、任颐的作品,任准确造型的同时,又在笔法中糅入了书法的韵昧,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

二十世纪,随着人文思潮涌人中国,西洋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人体解剖原理的运用以及西画中光影的运用,融入了传统的仕女画创作当中。

了解完关于工笔人物画的相关背景以后,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工笔仕女人物的画法

范例一: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7)

步骤一:用深浅墨根据仕女的结构勾出白描,注意刻画面部和手。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8)

步骤二:用深浅墨分染头发、面部的眼和眉,用深浅墨画出服装的图案。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9)

步骤三:用赭石加朱磦分染面部及手部,用草绿和赭墨平涂裙子,用花青加墨和赭石加墨分染白裙,上衣用赭黄及深浅墨分染。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0)

步骤四:人物的面部用淡红深入分染。用石绿、曙红深入刻画衣裙的图案及服饰。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1)

步骤五:深入刻画人物的面部及服饰,调整画面并整理完成。

范例二:

勾线

定稿之后,拷贝到熟宣纸或绢上,或将纸(绢)蒙在稿子上直接勾线。勾线之前先确定衣服的深浅颜色,重颜色的衣服用重墨勾,浅颜色的衣服用淡墨勾,这样将来上色之后墨和色才会谐调统一。

勾线时注意行笔中笔锋的变化,力求见笔而又不刻露,稳中见流畅,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精神,即所谓“骨法用笔”。

头发的勾法,用细而挺的重墨勾出边缘和发际(鬓),用笔要虚起虚落。蓬松的地方要见线。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2)

上墨色

凡工笔画均“先墨后色”,即所有该上墨的地方把墨色上够。其中最主要的是头发。

关发的染法:用中墨按结构分染,染时注意蓬松的地方要虚(淡),发际(鬓)要虚(淡),而且头发丝和墨色过渡得要合适,切不可墨色浸入额头。

按以上办法染三至四遍,使墨色乌黑起亮。然后调好“花青墨”,再罩一遍,目的是去掉墨中闪亮的胶质,使头发更黑,成为仕女画中最重的一块颜色。

腰裙的花纹用淡墨染底子,空出花纹。领边和腰裙边用“褪层的方法(也叫套层)以深浅墨色套二至三层,是传统仕女画常用的方法。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3)

分染

确定上衣为淡粉色后,用胭脂分染衣纹的凹面,使人体的体积关系和衣褶的起伏关系合适得当。

腰裙图案为蓝色,在染了淡墨底子突出花纹的基础上罩一遍花青。

大风带虽确定为黑色,为使这块颜色显得活泼透灵,所以先用胭脂分染数遍,染到合适为止。

土裙为白色,一般用赫石或花青分染衣纹凹面。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4)

罩染和完成稿

上衣,白粉加胭脂调出淡粉色罩染,如果衣纹因罩粉而变得模糊则再用淡胭脂把线提出来,叫做复勾。腰裙在原来基础上再罩一遍石青,使其更为浓重艳丽,光彩夺目。

大风带在原来胭脂分染的基础上罩中墨,墨色里透出胭脂色显得既沉着又雅致。

土裙,群腰和内衣领罩白粉。再用赫石或花青把线提出来。

侧面小带等红色,均用大红打底然后再罩朱砂,这样颜色显得厚重沉着。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5)

仕女画注意事项

一、发髻:分高髻(盛于唐、五代);灵蛇髻(盛于汉末,发型灵活婉转);九环仙髻(始于秦,为套环髻);螺髻(盛行于唐代,状如青螺);蝉鬓(染时要用淡墨逐层渲染,使其由深至浅逐渐淡下来,表现出薄而如云似雾的感觉)。

二、面部:汉魏时,脸型一般为椭圆型,端庄秀丽:至隋唐则演变为丰满圆润的圆脸,饱满浓艳;五代以后多清秀的瓜子脸;至明清则是面容消瘦的柔弱美。中国仕女的脸一般凸而匀称,眼和眉距离较远,眉弓骨不突出。

三、眉式:分蛾眉、八字眉、细长眉(柳叶眉)。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6)

四、头饰:仕女头饰种类繁多,其巾常见的有:晋盛妆(如顺恺之所绘<女史箴图》中的头饰);中唐盛妆(如敦煌壁画中的<乐庭环夫人供养群像》前五列中的两个贵夫人头饰);晚唐盛妆(《簪花什女图》中的头饰);五代盛装和一般头饰。

五、仕女的服装及环佩:历代妇女的服装,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习尚不同,服饰也各不相同。自明清以来,大都采用唐、五代的妇女服饰,加以归纳、总结,成为现在画家常用的仕女服饰。由领边、衬衣、上衣、大带、裙腰、腰群、正面小带、侧面小带、环佩、腰裙边、士裙、凤头鞋、头绳和头饰组成。

六、仕女的动态:分坐、站立、行走、骑马、奏乐以及舞蹈或其他较大的姿态。

七、手:画仕女的手一般要描绘出纤细圆润的质感,关节、手腕应既有结构,又瘦不露骨。

八、衣纹:农纹由人体结构及运动产生。衣纹处理时要分出主次,有取舍,不同的质料要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

用笔的方法:

1、劲:即力透纸背,用笔要有劲力。

2、老:指苍老。

3、活:用笔必须根据所绘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笔意灵活。

4、松:落笔松驰不僵。

5、圆:提倡用中锋要圆。

6、厚:要求用笔沉而不浮。

7、毛:即长线条要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

8、润:用笔滋润,不枯涩。

9、巧、拙:巧则灵变,拙则浑厚。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7)

当代工传统仕女的画家很多,成就斐然。其中以华三川、刘凌沧、任率英、黄均成就最高。他们的仕女人物画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色调明丽典雅,显示出画家高度的艺术修养。在作品中往往将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我国仕女画的特色和艺术特征。

仕女画历经千年,深得人民的喜爱。今天,更需要画家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仕女画的传统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更富创新精神的仕女画。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8)

工笔画仕女图教程(工笔仕女画的绘画技法解析)(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