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远东地区西起勒拿河流域,东北与美国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相望,东南濒临日本海,南接中国。这片资源丰富的广袤之地是沙俄以野蛮暴力的方式掠夺的,后来沙俄为实现对远东的有效统治和解决当地人口和劳动力极度匮乏的问题,采取了大规模移民的策略。

沙俄向远东的大规模移民是在1861年改革后展开的。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数千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成为了自由的人。但沙俄为维护地主利益,不仅要求农民以赎买方式获得供自己耕种的份地,还要将他们限制在村社之中。虽然仍遗留着农奴制残余,但1861年改革毕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自由劳动力。后来随着人口增长,沙俄西部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于是,开发新的土地,向新土地迁移就成了贫穷潦倒的农民摆脱困境的一个非常不错的选项。

沙俄统治大连简史(图说沙俄向远东的大规模移民活动)(1)

而沙俄为强化人们对未知地域的向往,亦开始制定诱人的移民法规。其中1861年的《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移民法令》规定凡是自愿定居到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的居民,每户均可分到不少于100俄亩土地(约等于109公顷),且免除二十年内的各项赋税。而自费迁移来的居民,除免征兵役十次外,还可终身免除人头税。后来沙俄逐步加大了对移民者的组织和资助力度,1882年的《关于向南乌苏里边区官费移民法令》就规定居民在迁移途中所产生的一切开销,如口粮、工具等,以及到达迁入地后的安家费均有国家承担。而随着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和竣工,俄国东部边疆地区的移民开发步入了首个大发展时期。

从1891年5月沙俄皇储亲临东端起点海参崴主持奠基仪式开始,到1904年全线贯通,全长九千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经历了十三个严寒酷暑和耗资十数亿卢布后,终于成为了俄国欧洲部分和远东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大动脉。从此,搭乘铁路成为了俄国居民向乌拉尔山脉以东迁徙的最便捷、最经济的交通方式。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远东在内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年均移民人数,已经从铁路修建以前的两万多人激增到了八九万人之间。随后,沙皇俄国首相斯托雷平启动的土地改革又促成了俄国远东地区的第二次移民浪潮。

沙俄统治大连简史(图说沙俄向远东的大规模移民活动)(2)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开始于1906年,其规定所有农民均有权退出村社,农民使用的份地转归自己所有,并可自由出卖。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因为多数退出村社的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卖给有实力的富农。这样,失去土地的民众,或搬迁,或出卖劳力,而此时斯托雷平又适时推出向东部移民的优惠政策,从前期的移民规划到后期的移民安置均由国家主导和扶持。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政策的吸引和鼓励,从村社中分离出来的大批贫苦的无地农民纷纷流向了东部边疆地区。据统计,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六十年时间内,迁移到俄国远东地区的人口已超过四十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是在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期间迁入的。

俄国向东部的移民,在助力远东地区农业、林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亦缓解了俄国西部日益紧张的土地危机和改变了远东边疆区的民族结构。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斯拉夫民族逐渐成为俄国远东的主体民族,他们在远东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在1881年的时候已达到57.9%,而到斯托雷平改革末期的1916年更是达到82.3%的高度。其中在比较适宜居住的阿穆尔省,俄罗斯人的数量就从1897年的10万多人上升到了1911年的24万余人。可以说,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的人口迁移活动使俄罗斯人在阿穆尔省、滨海省等地逐渐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正是有了俄罗斯人的支撑,俄国实现了对广袤的远东地区的有效占领。

沙俄统治大连简史(图说沙俄向远东的大规模移民活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