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心意已决大结局 太子出局之势已成(1)

唐高祖李渊接到李建成要造反的消息后,马上展开了积极行动。

李渊先写了一道亲笔诏书,让太子建成赶紧到仁智宫报道。

太子建成突然接到李渊的这道亲笔诏书,马上就知道,他与杨文干之间的事泄露了。

现在的问题是,李建成应该怎么办?

有人劝李建成说,这种事说不清道不明,如果你去见皇帝,肯定是九死一生的,不如背水一战,现在就造反吧。

类似的选择,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当年汉武帝的太子,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于是就率军造反了。

问题是,汉武帝的太子,冒险造反的结果,就是与汉武帝打得长安城血流成河,最后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领上盒饭走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有人也劝李建成,我们根本不具备抢班夺权的实力,盲目造反,那就是十死无生的选择;您不如到仁智宫负荆请罪,虽然九死一生,毕竟还有一线生机。

这种选择,最成功的代表人物,应该就是唐玄宗时代的安禄山,安禄山造反前夕,人们就都说安禄山要造反了。于是,唐玄宗就让安禄山进京,人们都猜想,安禄山肯定不会来的,问题是,安禄山竟然来了。于是所有的谣言,自然是不攻自破了。

当然了,李建成一伙不可能知道安禄山的事迹。但是,类似的选择,肯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建成惧,不敢赴。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之据城举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之贬损车服,屏从者,诣上谢罪,建成乃诣仁智宫。

李建成经过一番考虑,终于决定到到仁智宫负荆请罪。

李建成率众到达仁智宫60里外时,就主动解除了自己的所有武装,然后率领几个随从一路狂奔进入仁智宫。进入仁智宫,面对李渊的质问,李建成毫不隐瞒的交待了自己的所有罪行;并且磕头如捣蒜,一度因为用力过猛、过频,差点昏死过去。

看到李建成认罪态度这样好,李渊虽然怒气未消,但是终于选择了原谅李建成。

因为李渊怒气未消,所以就把李建成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帐篷中,给他提供非常粗糙的饭菜。

控制了太子李建成后,李渊又马上就派人征召庆州总管杨文干入见。

庆州主管杨文干接到这个征召,也很快知道自己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事,出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是,杨文干应该怎么办?

杨文干当时也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赶紧起兵造反。

第二种选择,就是乖乖向李渊认罪伏法。

但是杨文干显然没有信心做第二种选择。

李建成是李渊的儿子,而且他干的这些事,主要是出于恐惧、自卫(害怕弟弟夺储);更主要的是,李建成目前干的事,说大,非常大(因为这就是造反啊);说小,也不是多大的事(因为只是涉嫌造反)。他向李渊低头认罪,自然是有机会获得原谅的。

杨文干的身份,显然比较尴尬,虽然说,他与太子建成一样,只是涉嫌造反;但是太子犯这样大的错,总得有几个替罪羊出来背锅啊,以杨文干的身份、地位,恐怕就是最好的、最大的替罪羊。

所以,杨文干想来想去,就选择了造反。

虽然说,他选择造反,就如同垂死的人抓着救命的稻草不放,但是他依然忍不住想去抓。

杨文干这么玩,其实就等于给东宫系统都缴了一份投名状。

此前不久,太子建成的两个小弟偷偷告诉李渊说,李建成要造反呀;现在杨文干又用实际行动明确告诉李渊,太子建成就是要造反呀!

乐观的考虑,杨文干这样一玩,整个东宫系统、或是曾站在太子建成身边的人,肯定都会人人自危的。

人人自危的后果是什么呢?

遥想当年,董卓被吕布捅死后,董卓的小弟,也是人人自危,整个一个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的局面;但是在贾诩的运作下,这些恐惧却迅速变成了巨大的动力,于是董卓旧部再度控制长安城。

遥想当年,陈胜吴广说了,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哪如轰轰烈烈造反呢?于是恐惧也转化成了巨大的动力,虽然说陈胜吴广就如流星一样划了历史长河,问题是,那一瞬间的光芒,足以让日月也暗淡无光!

杨广干处于看不到出路的死局中,大约也是想这样孤注一掷的赌一把,并幻想会出现奇迹。

但是很不幸,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是因为它并不会经常出现。

李渊听到杨文干,竟然敢反抗,就让李世民去率军围剿他。

李世民说,杨文干这种小角色,还用我亲自率军围剿?

从某种意义上,杨文干就是一个小角色。因为杨文干没有了不起出身,这本身意味着杨文干并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作后盾,也不会获得多少上层力量支持;杨文干现在的职务比较重要,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了不起的威望、功劳、势力,只是源于中央政府的一纸任命罢了。

就这种人造反,从大概率上,只要政府开始正式围剿他,他手下的人就会和他纷纷划清界限,甚至会砍下他的人头来换富贵。就这种人造反,还用天策上将李世民亲自率军?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李渊说,你可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因为这件事,关系着太子李建成。一个处理不当,局势就有可能失控的。

李世民把这件事,说得如此轻松,其实就是等李渊这句话的。

杨文干要背景没背景,要根基没根基,他之所以敢造反,就是因为有太子在背后给他撑腰!

听到杨文干造反时,李世民的第一个念头,恐怕就想告诉李渊这句话。只是这句话由李世民说出来,会让李渊怀疑他说话的动机,所以李世民换了一种说词,就让李渊把这句话说出来的。

既然这件事和太子有关,自然就得高度重视了;既然这件事和太子有关,由天策上将李世民出来负责解决,自然就不是小题大做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李建成呢?

据说,李渊当时就告诉李世民,这件事解决之后,我就让你当太子;至于太子李建成嘛,他无情,我不会无义,我会给他一个优厚的职务、爵位,让他过富贵翁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太子建成的选择,虽然不能说十分错误,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太子建成桌上的筹码已快输光了。

到目前为止,李世民算是赢得盆满钵满了。因为太子建成终于被扳进了谋反大案之中,新太子的人选,自然非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就在李世民率军离开后不久,事情发生了惊人的反转。因为李世民率军出征后,李渊竟然又让李建成赶紧回到长安城,主持中央政府日常工作了;而李渊则继续在长安城三百里外的仁智宫避暑。

换而言之,李建成还是太子;而且还依然受到李渊的信任。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上意遂变,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

李世民6月26日,率军出发;7月5日,杨文干就人头落地了。

李世民虽然干净利索的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等他得胜回来时,整个剧情已彻底反转了。

因为李建成还是太子,李渊不在帝国都城时,主持中央政府日常工作的人还是太子建成。

更主要的是,李渊最开始认为,杨文干事件,就是太子李建成有组织有预谋的叛乱;但是李渊现在却说,杨文干事件,就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兄弟不和、争风吃醋惹出来的祸。总而言之,在这起事件中,李建成有错,李世民也有错,甚至李世民的错更大。

于是东宫府的王珪、韦挺,天策上将府的杜淹都被流放了。

李渊的态度很简单,我的儿子都是好儿子,而且一直就是兄友弟恭,都是你们这些下属,不去尽心尽责辅佐我儿子,才会让我的儿子,变得如同仇人一样。

总而言之,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虽然不忍心处理我的儿子,但是谁在这件事里,敢上窜下跳的跟着我儿子折腾,我就处理谁!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州。

这一切,也未免反转的太快了吧。

更主要的是,这种反转只是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