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至。寒风瑟瑟中,光秃秃、呈着干褐色皮肤的虬枝曲杆,根植于这片土黄色的田野,奋力地伸向天空,覆盖着、点缀着沂源山河的苍凉与空旷。

55岁的燕崖朱家户村民房成英小小翼翼地迈过田埂,脚踏落叶的“扑簌”中,一处坟茔渐近。这是“老书记”张继学安息的地方。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1)

房成英等证实,从贫穷落后的偏远村落到远近驰名的“省级美丽乡村”,这些年,张继学无数次地丈量这块“方寸天地”。

但谁也不曾预料,随着其生命定格在2019年8月31日下午1点18分,张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守护着眼前村落。

耕耘朱家户24年的张继学走了,但“老黄牛”式的张继学并未远离。媒体见证与聚焦中,随着当地县、市两级政府相继下发《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榜样力量下,一股热潮在更大范围内掀起、扩散……

当这股热潮遇到当地持续推进的乡村振兴步伐,普遍的观点认为,继其资本市场上演“沂源现象”之后,另一种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沂源现象”就此出现。

现象之下,传奇的延续。一个个由带头人和一众参与者共同勾勒的“理想国”渐趋成形。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2)

张继学身后事

2019年11月最后一周,这个冬天最为强劲的一股寒流袭过齐鲁大地,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寒气逼人。

白墙黛瓦间,当那位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张继学之母)蹒跚走过那条青石板路,并一遍遍地念叨“大儿去哪了”时,村东头那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内,冬阳透过依稀可见的“福”字窗花,洒满半个屋子。

屋内,张继学的妻子李洪凤静静地坐着,盯着桌上那个黄绿色的工具包。旁边,杉树苍翠,菊花正开,它们都是张继学的“老伙伴”。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3)

“伙伴”依旧,斯人已逝。“没有梦到过老张,因为一直觉得他没走……”李洪凤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直觉得张继学未曾离去的还有朱家户一众村民以及燕崖镇党委书记宋传伟、朱家户联村党委书记李树春以及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周生亮等。

作为张继学生前的“战友”,他们与张一同见证了朱家户发展的点点滴滴,也一起携手走过这里的角角落落:从村口的青石井到民宿的凌霄轩;从穿村而过的碾砣河到朱雀桥畔忆乡愁……

景物雕琢着过去的时光,每一个被采访者谈及张继学都面露哀伤。

失去张继学的关头,随着外界开始无比关注这个“省级美丽乡村”的未来走向,一种力量正在小村乃至这一片区的上空集结。

“老主任”朱华平和以房成英、孟凡贵为代表的村民看来,村中间,那个占地寥寥的联村党委是上述力量的核心。

“朱家户联村党委”,即以朱家户村为中心,联合山水河、西白峪、王庄、石井河、碾砣、姚南峪、计宝峪8个党支部,打造的淄博首个联村党建示范党组织。

记者采访获悉,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或因位处偏远,或因资源贫瘠……上述“村民2300余户、6300余人”8个村中,省定贫困村就有4个。

今年6月,随着沂源县委出台《关于推行“联村党建”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突破以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方式,探索推行“联村党建”工作模式,原本因地缘相邻、人文相亲、产业相连、资源相融,且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早有“搭伙过日子”意愿的上述8个村率先联合起来,上述联村党委就此诞生。

张继学去世后,这个高效运转的组织指挥下,周生亮他们接过了“接力棒”,按照朱家户村发展的整体规划,持续奔跑。

周说,目前,他们在做好朱家户乡村旅游一二期工程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以及一、二、三产的融合,进而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据其介绍,目前,在朱家户,“一期工程已经完毕;二期前提施工完毕,静待家具进驻;三期加快推进”的乡村旅游快步向前的同时,村西侧,一个名为CN39、集美日韩等国数字化专利为一体的可视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正在建立,并与正在上马“水肥一体化”项目一起,绘制出沂源“智慧果园”的新图景。

“不远的未来,张继学精神带领下,当我们的美丽乡村遇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智慧果园,以朱家户为中心这一片区将成为山东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周生亮说。

榜样的力量

张继学事迹的扩散及其朱家户发展路径让片区内本就“波澜已起”的乡村振兴“春水”更为激荡。

现年54岁的冯成文是其中的一个。作为片区内计宝峪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张继学生前的“最为亲密的战友”,冯说,连日来,他的心一直被一种力量充斥着。

公开资料显示:计宝峪村位于燕崖镇“最西部”,也是镇域内海拔最高的村落、仅156户、421口人的它虽然背靠山清林秀的计宝峪山,但因位置偏远、水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人口流出,“弱村”之称由来已久。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4)

甩掉这样的帽子是每个计宝峪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尤其是当地乡村振兴步伐大踏步向前的当下。

“从来没有这么迫切过……”冯成文说,当地政府指导下,在计宝峪村,一个集晒秋、民宿与“后备箱工程”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思路趋于成型并稳步推进。

“你有我无。你没有,我再干。我们打‘差异化’路线……”冯总结道。

他所言的“差异化”,指的是以宋传伟代表的燕崖镇政府确定的“差异化”发展主题,即朱家户作为中心村,以美食美宿为主;石井河,休闲采摘;计宝裕,晒秋、农产品加工、“后备箱”工程;碾砣人家,传统酿造、农事体验;姚南峪,传统古村落。

主题的确定,让冯成文他们找到了方向,加上资源的整合,在朱家户片区内,8个村互相取长补短中,一个“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并点缀下下面的数字:今年,朱家户联村片区农业产业总产值预计可实现1.5亿元;各联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分别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2.6万元以上。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朱家户片区。在燕崖镇大洪峪村等,记者也捕捉到了“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资料显示:该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以东6公里,地势较高。全村275户723口人,耕地面积610亩,以种植大樱桃、苹果为主。

与计宝峪村相比,交通相对便利的这个村庄虽然农业产业基础较好,但据其村主任吴明岳介绍,中国农村的固有问题也在这个村落出现。

在此背景下,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们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土地增减挂包、发展光伏发电,塑编加工等一系列步骤。致富之路闯出的同时,“户户通25000平米、墙面粉刷8000多平米、涂鸦600多平米、道路绿化近500平米,旱厕改造115户,公墓74套”等数字也让小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5)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张继学,进一步整合在外能人等优势资源,让我们的小村再进一步,真正实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吴明岳说。

“沂源现象”

吴明岳说这的同时,离此不足14公里的燕崖镇双泉村“愚公书记”刘宝吉点了一根烟。

他的不远处,是冬阳倾洒下的连片果园,这是他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奋斗44年的地方。

曾经,三面环山的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多石头多,出门就是坡,以至于当地经常靠天吃饭。

“整整七年,我们手搬背驮,五年整地,两年引水……”烟雾缭绕中,刘宝吉说。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6)

挥锨抡镐换来青山绿水,也让大樱桃等生态林果在此扎根。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进这个一度沉寂的村庄,休闲采摘与乡村旅游的互为驱动下,坐拥千亩果园的双泉村户均年收入超8万元。

“现象”不仅仅在燕崖镇发生。

连日来,在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县的沂源,记者调查获悉,“头雁”的带领下,当地不少乡镇正高起点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涌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在鲁村镇,记者获悉,目前,位于该镇刘家坡村等7个村实施的民俗民宿风情区建设项目已被省立项支持。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7)

对此,其带头人,也是桃花岛“艺术振兴乡村”项目发起人的董方军表示,自其从资本市场转战乡村振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打造,并与国际接轨。

他说,目前,他们已经流转闲置房屋31套,打造“三生石代”7套特色民宿,建成了接待中心和三生书院,其中,龙子峪村依托桃花岛旅游风景区,打造“艺术活化乡村”项目,由世界著名艺术家宫岛达男设计的“时间之花”艺术馆便是该项目计划的一号屋。

案例并非孤本。在东里镇下柳沟村,记者获悉,该村在“能人”申士文的带领下,以“留住乡愁”为切入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8)

“我们修复了古桥、石磨、石碾、烤烟房等乡村记忆点,按照‘生态、生产与生活相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共和谐’的理念,打造了一个山水相依、乡愁记忆、居旅皆宜、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申介绍。

同样,张家坡的阳三峪村,随着2004年从事工商业企业经营的田月水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从2008年投资千万以养殖黑鸡、黑猪、黑山羊“三黑”为突破口发展生态养殖,到2014年,尝试党建 三产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再到如今确定的“一村两地三乐园”的发展规划,这个大山里的村庄逐渐沸腾起来。

案例众多,一同点缀着沂源乡村振兴的图景。

普遍的观点认为,继其资本市场上演“沂源现象”之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另一种“沂源现象”正在见证并续写着当地农村发展的新传奇。

“理想国”下的支撑与关键

传奇延续,尤其是张继学及其精神引发大范围学习热潮的当前。

普遍的观点认为,当以张继学为代表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与以朱彦夫为代表的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奋斗品质叠加,沂蒙传统文化的内核就此构筑。

上述文化的引领下,随着一个个由带头人和一众参与者共同构筑的“理想国”渐趋成形,外界对沂源农村形成的“贫穷落后”等原始、固有印象正在被一点点改变。

对此,沂源当地主政者曾公开表示,这些“理想国”,一定是内外兼修,于外部而言,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打造的是“看山、望水、忆乡愁”;于内部来说,则一定是现代化的发展经营理念,把艺术带入乡村,对乡村旅游进行重新定位与包装,进而打造一个“农村人向往的、城市人需要的乡村生活”。

张继学最感人的一幕(张继学身后事及他们的)(9)

内外兼修的“理想国”为沂源乃至山东的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突破和期待。

《沂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称:计划到2022 年,打造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 个,新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 处,新建小微景点、高档精品采摘园300 处以上,乡村旅游消费总额达到70 亿元。

“目标设定,关键是:人、资本、政策。”沂源当地一名政经观察人士表示。

他表示,虽然说,以宋传伟等为代表的当地政府支持下,张继学、冯成文、吴明岳、刘宝吉等“领头雁”的出现,印证了沂源农村已经实现由“强人治村”到“能人治村”转变,但总体而言,与当地与苏浙粤一些村落发展相比,当地众多乡村仍存在“头雁不强”的特点。

如何改变?现有条件下,如果说,前述朱家户“联村共建、抱团发展”做法能提供一些思路的话,那么12月7日,淄博公开遴选120名村书记的公告则意味着,此轮乡村振兴中,农村“头雁”提升行动正被逐渐深化。

能量渐释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在沂源,继中以果业、东方汇泉等资本发力的同时,鲁商集团、山东土地集团等省属国企,也纷纷将目光转向于此。“未来,在这些国企的带领、吸引下,一旦各路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其中,一条由国资扮演打头的乡村振兴新通路将更为清晰。”前述这名观察人士表示。

政策向来是发展的指明灯。众所周知,包括沂源在内的山东乃至中国乡村振兴大潮中,“千村千面”等现象一直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现有体制下,因地制宜地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十分关键。

“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存在,就不去打造我们的‘理想国’。”这是燕崖镇党委书记宋传伟的说法。

至于“理想国”是什么,宋引述了《论语》那段话:“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冯冬宁

通讯员 唐永军 王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