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天下往”。

“象”。河上公注:“象,道也”。在这里这样解释也可以,因为“大象”就是“道”,确切的讲,是在“象”这个概念前,又加了一个“大”字,我们可以把“象”当做“小”,前边加个表玄义的“大”字,组成临时词汇“大象”,改变了“象”的属性,用以代指“道”这个概念。

但是“象”和“道”放在一起的话,还是有区别的。我把“象”、“相”、“名”、“道”放在一起我们区分一下。

如果笼统的讲,“象”、“相”、“名”很容易混淆,在实际的三教混搭的表述中,也经常混用,都没有问题。我们区分开,主要是为了分别切入不同的教派重点,不至于被搅乱认知。

道德经万物循环往复(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1)

“象”。是从我们上古时期的图腾文化、巫蛊文化中,逐渐归纳总结出来的,零散的抽象概念。如果仅从概念的覆盖度来讲,有点类似于西方“多神教”里的那些“神”的概念,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依附和崇拜这些概念神,这一点,不同于西方世界。我们的祖先在对待“象”这个概念上,不崇拜,我们重在“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象”和“相”,一个用以强调来源于外界,一个用以强调返照于内心。实际上所谓的现象也好,抽象化的概念也好,都是需要“人”这个主体,去感受感悟的,而我们“人”去感受感悟的时候,也必然要放在自己的脑子里去思考,也就是说要以“相”的形式去研究它,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象”和“相”本身是相关联的,只是文化发展过后,会让“象”被历代智者归纳总结的更抽象,更完善,而“相”却是每个人自己脑子里实时变化,因人因时而异。

“象”的概念传递,就要用到一个“名”。虽然是起名字,也不能瞎起,起的这个名字要尽可能的合于“象”,然后还要利用这个“名”,来传承对“象”的认知,然后再转化到每个人的认知中,变成他自身的“相”,这就是文化的发扬和传播了。

这样看来,“象”、“相”、“名”实际上是各有侧重的,只是说起来,他们本身都相关联,都是一窝子事情,所以有时分的不是那么细。

“道”这个概念,是指超越于“象”、“相”、“名”这些固定概念,实际上还要超越固定概念之间的关联概念:“理”、“法”、“辩”。这三个字眼同样有着微妙区别,有机会我们再区分吧。总之,在超越了这些概念之上,又汇总出一个“道”的概念。这个“道”的概念,是三教共通的,学儒、学佛、学道,都会归于这一个东西,世间万法,无出其右。而合于道,万象万法不光本身了无分别,从认知上它们也是了无分别了。所以叫:

“执大象、天下往”。

道德经万物循环往复(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2)

图片出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