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便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个成语常用于对家国兴衰的分析当中,成功的案例为数不少,其中西晋名臣索靖很早便察觉到国家灭亡的前景,便是经典案例。

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1)

索靖是西晋著名的将领和书法家

索靖是西晋著名的将领和书法家,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便以学识渊博、博通经史而闻名(“靖少有逸群之量...该博经史,兼通内纬。”见《晋书·卷六十》),与同乡泛衷、张甝、索紾、索永并称为“敦煌五龙”。索靖因为名气大、才能卓越,经人荐举入朝为官,被晋武帝拔擢为尚书郎,多年后又调任雁门太守、鲁国相、酒泉太守等职务。

索靖在尚书台任职时,恰逢逢国势的巅峰期,此时晋朝已经灭亡东吴、统一海内,再加上晋武帝推行的一系列安集流民、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国内局势在走向稳定的同时,人口迅速增加(3500万,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缔造了被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太康之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士人,便有条件追求享受,由是帝国上下歌舞升平,好一派“盛世”景象。

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2)

晋武帝毫无锐意进取、改革之心

然而在有识之士看来,在帝国上下歌舞升平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隐患。首先,作为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毫无锐意进取之心、改革之心,使得晋朝从建立之初便表现出暮气沉沉、危机四伏的状态。更令人无语的是,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纵欲享乐方面,每日倚红偎翠,深陷于温柔乡中而不能自拔,给帝国上下带了一个坏头。

既然连皇帝都不把国家安危放在心里,那么满朝文武便更是如此,于是很快,晋朝的官场上便盛行文恬武嬉、崇尚清谈的风气,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在这个奇葩的朝代,士族名流都专注于谈论玄学、互相辩难,而丝毫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事、国事视作“俗务”,如果有人跟他们谈论治国理政、强兵富民的事情,马上就会遭到无情的讥讽。

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3)

藩王们手握重兵、尾大不掉

如此君臣,如此名流,已经让有识之士倍感忧心,而更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另外三个严重威胁国家安定的因素:州郡军队数量被严重削减,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异族大规模内迁、对中原蠢蠢欲动。前两个因素造成“弱干强枝”的局面,为大规模内战创造了条件,而异族武装在晋朝内战后又会趁虚而入,很容易造成海内分崩的局面。

然而面对危局,晋武帝君臣非但没有及时醒悟并匡救,反而任由它滑向失控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崩亡便在意料之中。所以等到晋惠帝即位后(290年),索靖在入朝拜谢封赏期间,见到坐在“火山口”的帝国上下仍是一片歌舞升平、“形势大好”的场景时,内心的忧虑无以名状。

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4)

晋惠帝即位后,局势愈发糜烂

某日,索靖面圣后出宫,在看到皇宫门外的铜驼后深有感触,便指着它们慨叹道:“君无远略、文恬武嬉,满朝上下皆是浑浑噩噩之人,照此下去的话,国家很快便要灭亡了。等到战火一来,京城便会成为焦土,到时候你们也会被埋没于荆棘之中,想来真是让人忧伤啊!”

靖在台积年,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见引文同上。

此后13年间,索靖又相继出任荡寇将军、左卫将军、后将军等职务,于太安二年(303年)守卫洛阳期间,在与叛变的河间王司马颙的军队作战时,不幸身受重伤而死,终年65岁。而就在索靖去世前后,“八王之乱”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导致神州涂炭、中原板荡的同时,也诱发了“五胡乱华”的发生。

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5)

五胡乱华形势图

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大将呼延晏与刘曜联合攻陷西晋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纵容部下杀烧淫掠,连同太子司马诠在内,宗室、官员及普通士兵百姓遇难者超过三万人,西晋皇帝的陵墓被挖掘,宫殿被焚毁,索靖当年所指的铜驼果然埋没于荆棘之中,此时距他发出感慨才21年时间。5年后,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势穷投降,立国仅51年时间的西晋正式覆亡。

史料来源:《晋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