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几种常用的英语教学法误导了语法教学)(1)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教法比较单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英语教学法,尤其是从国外推介的教学法都相继进入英语教学领域。尽管有一些教学法在中国已经显示水土不服,不符合当地的教情和学情,但仍然被鼓励使用。我们不妨从几种常用的教学法入手,来分析其中的语法和语法教学是如何界定的。这些教学法如何界定和使用,已有很多的书籍和刊物介绍,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这里只涉及到教学法的特征和它们对语法和语法教学的认识问题。

在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英语教学法,按照其使用的大致顺序有以下几种。这些教学法的特点和对语法的态度列于下表中:

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几种常用的英语教学法误导了语法教学)(2)

表1 英语教学法中的语法认知

以上这10种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不同,所以对于语法和语法教学的观点迥异。从表1可以发现,它们是如何认知,如何诠释语法的。我总结如下:

A). 对待语法从积极态度向消极态度转变。序号1-6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学习语法;7-10持消极态度,即排斥语法。

B). 对目的语环境的依赖逐渐加强。1、3、6不强调目的语环境;序号2、4、5、7、8试图创造目的语场景;序号9、10强调真实场景。

C). 越来越忽视母语。除序号1、3之外,序号2、4、5、7、8、9、10根据儿童母语学习的特点提出教学建议,但排斥母语。

D). 越来越强调输出(output)。除序号1、3、6要求输入(input)为主之外,序号2、4、5、7、8、9、10强调输出。

E). 越来越强调习得(acquisition)。除序号1、3要求学得(learning)为主之外,序号2、4、5、7、8、9、10强调习得。

F). 教学重点从形式中心(form-focused)向意义中心(meaning-focused)倾斜。除序号1、3、6以语言形式为主之外,序号2、4、5、7、8、9、10则以语言意义为主。

英语教学法林林总总,我们无法一一列出,所以这里涉及到的只是几种常用的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师使用的教学法还有: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沉默法(the 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协作法(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社团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or counseling learning method)、整体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内容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词汇法(the lexical approach)等等,都没有把语法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有一些教学法并不是把语法绝对排除在外,例如暗示法就要求教师解释语法和词汇,只是不要详述这一部分。诚然,教学法之间并不是严格界定的,例如人文法包含暗示法和社团学习法;内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还有参与式教学法(participatory approach)这三种方法都是以交际为中心。可以说,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在强调语境,强调交际,进而强调语言使用的同时,语法在现今流行的教学法当中被严重忽视了。

通过对以上列出的10种教学法的分析,笔者发现,除了个别教法以外,这些教学法一个共同的弱点是没有考虑到中国的英语教学环境,导致需要加强、巩固的语法内容被忽略了。中国是一个英语外语教学国家,英语教师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法都要符合中国的教情和学情。英语在中国不是官方语言,没有英语语言社区,学生学习英语短期目标是完成学业考试,远期目标是国际交流,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时有限,又是大班上课,所以,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这些引进的英语教学法,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扬长避短,使之适应于中国的英语教学。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还是以课堂学得为主,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使用或产出语言,使用了语法要点,并不等于用语言做事,去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充其量是“用语言做假事”或“假装用语言做某事”。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学生做成了某件事,而是在这个语言输出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学习过的语法要点。英语教学应输入先于输出。换句话说,英语教学需要融入足够的语法内容。没有语法的教学等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这里强调正确使用语言,就包括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用范畴。也就是说,即强调了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同时兼顾到流利性(fluency),因为语言不流利,再准确还是要影响交流的。没有语言的准确性,即英语语法的支撑,再流利也是影响理解,进而影响交流的。因此,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就是不被各种教学法所误导,结合学情和教情,在使用某种教学法的过程中,探索出语法教学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