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荣不在前一年去世,那么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那天陈桥兵变肯定不会发生,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终于黄袍加身。很庆幸的是,赵匡胤和柴荣一样雄才大略,他和柴荣一样充满理想并付诸行动,他建立的宋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
一心想恢复华夏汉唐雄风的赵匡胤,原本想将都城定在长安,但为何最终选择了汴梁(今开封)呢?总结下来,大约有如下十个原因。
其一、沿袭前代旧址。大宋所代的后周,都城在汴梁,迁都是大事,何况赵匡胤从妇女儿童手中夺权多少让前朝群臣有些不服。所以沿旧制,有利于安定人心。
其二、弟弟赵光义和群臣的劝说。
和哥哥相反,赵光义主张按照旧制定都汴梁,再加上赵匡胤基本上是和平夺权,群臣的利益也都基本上是在汴梁城内。所以绝大多数文臣武将也都不主张西迁。赵匡胤有听取大臣意见的胸怀,最终他接受了意见。而这种尊重大臣意见的基因基本上延续了两宋三百年历史。
其三、唐朝至宋朝之间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所谓五代十国的的五代)中有四个是定都在汴梁。唐朝之后中原地区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更迭的政权。除了沙陀人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定都在了洛阳,其余四朝均定都汴梁。这也算一个更长时间线的历史沿革。
此外,开封的建都史可追溯到夏朝和战国时的魏国。
其四、长安在唐末破坏严重,已不适合作为国家首都。
唐末战乱不断。叛军、吐蕃军多次攻陷长安,造成严重的破坏。黄巢起义占领长安,李克用率领的唐军反攻,他放纵手下士兵劫掠焚毁,深度破坏了唐朝统治的根基。这之后朱温篡唐,长安城终于沦为一片废墟。
再加上唐宋之间又隔了50余年的五代乱世,到960年,被破坏的长安城百废未兴,已不太适合作为国家都城。
这不禁让人唏嘘:长安在唐朝之前,曾是十三朝古都。唐朝之后,却再无政权在此建都。
其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关中地区不复“天府之国”的美誉。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不是成都平原而是关中平原。西周秦汉时期,气候湿润温和,北方降雨较多,从渭河平原到河西走廊沃野千里、水草丰美,从黄土高坡到祁连山都是森林密布。这种环境下,西北的农业发展非常好。
到了东汉,气候变冷,西北荒漠化逐渐严重,西北的农业区大量萎缩,于是出现了“关中戎狄居半”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朝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华北平原。
其六、党项和吐蕃的崛起阻断了丝绸之路同时使得长安不再安全。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唐亡之后,丝绸之路也被阻断,长安失去了对外交流的枢纽地位。同时也使得长安不再安全。
其七、大运河的开通导致的隋唐及之后经济中心的东移南下。隋唐之后,帝国的经济东移南下,东都洛阳成了经济和交通中心,这里还储备了全国的大量粮食。南方的扬州经济也非常繁荣,帝国庞大的人口需要南方的供养。定都开封可以控制天下财政。如此,维系南北经济联系的运河也就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所谓“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其八、解决唐朝后期的藩镇问题。
唐朝后期的华北平原分布着大量的藩镇,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时时刻刻对唐朝的经济命脉形成威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干脆直接迁都于运河之侧,自己控制运河。
其九、此时的北方边患还不限于西北,东北的边防压力更甚。契丹崛起后,建立了疆域广阔的辽国。如果选择长安定都,一旦游牧民族势如破竹进入华北平原,关中地区的长安犹如被关门被打的狗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关中是盆地地形,用军事力量封锁隘口之后,关中也可能变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关中被封锁,帝国的绝大多数财富、人口和国土都将拱手让人。
游牧民族的铁骑不但可以在华北平原驰骋,而且兵锋会以极快的速度扫荡江南富庶之地。帝国必须陈兵中原,才能捍卫华夏!
其十、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的信心。承上一点,既然中原在辽国铁骑的直接打击下,那不是很危险吗,为何还要定都汴梁呢?
这缘于赵氏兄弟的信心,在定都之时,两兄弟对收复燕云十六州是非常有信心的,只要能拿回华夏的燕云十六州,就有了天险守卫华北大平原。
哪知世事难料,不但两兄弟自己遇到了挫折,后人更是无法继承其事业。
北宋放弃汉唐的雄都长安,选择汴梁定都的原因大约也就是这十点,这十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北宋之后,游牧王朝建立起来,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过渡地区的燕京就成了最佳选择。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最后到北京,几千年都城变迁历史,都反映了中华历史大背景的变迁。
沧海桑田英雄尽,长安汴梁弹指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