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闽赣边的明溪、清流、宁化等县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留在福建、江西两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开展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坚持“红旗不倒”在清流周边区域进行游击战争的,主要有闽赣军区新独立第十八团等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 特稿坚持红旗不倒?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 特稿坚持红旗不倒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闽赣边的明溪、清流、宁化等县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留在福建、江西两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开展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坚持“红旗不倒”。在清流周边区域进行游击战争的,主要有闽赣军区新独立第十八团等部。
为巩固和保卫苏维埃,1933年春,清流奉令组建县独立营,1934年2月扩编达300余兵力,杨光辉任营长。1934年1月,省委调任林圣才担任清流县委书记。清流县委遵照闽赣战地委员会“各县要完成战委发展党员的计划,清流发展300名,所建立的支部必须立即巩固”的指示精神,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积极组织赤少队、模范营、游击队、基干游击队、游击小组等武装。县独立营以及区、乡游击队等,密切同主力红军配合,频繁活动于本县大基头、嵩溪、林畲、嵩口坪、沙芜塘等地,并向归化(明溪县)沙溪以及永安安砂方向发展,努力扫清这些地区的刀团匪,同时还在永安安砂等地驻防,扼守安砂、隘口等战略要地,阻击国民党东路军进攻宁清归苏区。《苏区工人》报作为当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份工农报刊,是一份指导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的主要宣传报刊。1934年5月15日《苏区工人》第十七期载宁清归通讯,称“清流城市动员了工人模范排参战”。《红色中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宗旨是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1934年6月14日《红色中华》载文,“清流城市工人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十分之七加入了模范营。他们经常出发作战,并担任城市的警戒。在过去的战斗中,没有一个表现疲倦。他们还准备到各区去消灭团匪、童子兵等。”1934年10月,清流县独立营编入闽赣军区新独立第十八团独立营第一连。
主力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先后在闽西一带调集了八个正规师的兵力,对苏区进行猖狂的“清剿”。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坚决执行中央和闽赣省军区的指示,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为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蒋介石在他“清剿”区战况报告中自供:“蒋军所到之处无不焚其屋,无不伐其木,无不抓之壮丁,无遗留的鸡犬,闾巷不见炊烟,荒郊但闻鬼哭。”1934年11月7日,归化失陷。至此,整个闽西苏区仅存清流、宁化两县。
清流城,背靠高山,三面环水,可谓易守难攻。但城内面积狭小,没有退守空间,在敌军围困且援兵和弹药补充不足的情况下,无法长期坚守。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仍坚定地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师城池”的指示,组织军民誓死保卫县城,决心与县城共存亡。当时,县城和附近的防卫力量只有县、区游击队和闽赣十八团1000多兵力,其中城内守军仅600余游击队员,而敌人却有5000多人,且配备相对精良的武器。
11月26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卢兴荣部5000多人,分两路进袭清流城。敌一路以司令部及师直属队的第一五六旅及三0八团一营,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逼进清流;一路以三0八团之两营由嵩溪、岭下、供坊同时并进。同时,敌三0七团由林畲向嵩溪移动,以阻击宁化湖村方向的游击队援兵。与此同时,在距城15里的下窠,闽赣军区十八团获悉敌人大举进犯县城,倾巢出动百余兵力前往增援。至楼下、供坊一带与敌军遭遇,展开激战,歼敌一部,直至下午二时半撤出战斗,返回下窠。
敌军用猛烈的炮火炸开城墙,清流县委、县苏维埃领导率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撤至县军事指挥部驻地,利用房屋、围墙等为掩体,继续与敌展开巷战。此战,清流县委书记林圣才、宣传部长蓝礼洪、嵩溪区委书记余梓才等60余人牺牲,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兴旺、裁判部长林锦斌、城郊苏区主席严荣柳等100余人被俘后英勇就义。清流保卫战是土地革命时期清流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充分展示了清流县委坚定执行上级命令的忠诚态度和清流人民顾全大局、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全力抗敌的斗争精神。
清流城沦陷后,城内仅余27户,共计48人,绝大多数百姓流离失所。但是,清流人民并不就此屈服,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城陷后的第三天,为保卫宁化县城,闽赣十八团和清流游击队等400余人还在大基头与暖水塘之间,阻击企图向暖水塘一带推进的敌五十二师一五六旅。随后,队伍撤往宁化胡村等地,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1935年1月,闽赣军区第十二团、十七团、十八团由司令员宋清泉等人率领,在宁化、清流交界的泉上、湖村、龙津、林畲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是时,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在队伍中,就红军游击队今后行动方向同宋清泉等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月24日,清流县保安第一分队队长罗斌在林畲曾坊“追剿”闽赣军区第十七团等部,激战3小时,闽赣十七团撤往坪上。3月21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师与第三师在宁化、清流一带合围闽赣第十七团、十八团等红军游击队。4月2日,闽赣军区第十七团、十八团进入清流与归化间的邱坊、谢地、林畲一带,在清流山背遭国民党五十二师伏击,损失惨重。队伍被打散,其中一部分往永安方向转移。4月中旬,从闽西北突围出来的闽赣军区第十七、十八团的百余名战士,到达龙岩溪口与闽西第一作战区方方政委领导的部队会合,继续在永安、清流、连城、宁洋一带开展游击战争。5月8日,闽赣军区第十七、十八团在接近仙游时遇国民党部队阻击,闽赣省军区司令宋清泉等投敌,省委书记钟循仁等20余人突围,闽赣省委及武装力量全部丧失。
与此同时,在清流周边活动的还有另一支地方武装——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早在1934年春,国民党反动军队开始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时,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就受命到永安、宁洋、连城边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小块游击根据地。1935年2月,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进行的全面“清剿”,在永安、宁化、清流边界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九团一营、三营,由吴胜、谢育才率领向闽西南龙岩转移。这支队伍在永定金砂与红八团会合后,成立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部队采取分散行动,在清流、永安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1月,闽西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辖7个支队。刘汉率领第一支队,从龙岩溪口出发向宁洋、连城、清流边境出击。3月,连续在清流下洋、古洋源一带活动。4月下旬,从姑田进入清流、连城、永安边境的上坪、下坪活动,造成敌五十二师惶恐不安。1938年1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这支部队和闽西南其他红军游击队2000余人一起编入新四军二支队。3月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由龙岩白土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来源:中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