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经这么艰难,不妨先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当一次“逃兵”——逃避
《奇葩大会》上迎来了又一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在提出“没有用的心理学”时,举了这样一个和逃避有关的例子:
一个职员在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后,老板没有像最初承诺她的那样给她奖金,她很想去找老板要,但是又不敢要。
认知行为流派治疗师代表“啪啦啪啦”地抛出了几个问题,具体化她恐惧的是什么之后,简单给了些方法。
而家庭治疗师代表李松蔚老师,则当面质疑她是否会去找老板,这使她立刻联想到了她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还有当时她母亲的反应:
有一次,她和小伙伴们正在玩耍,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抢走了她的玩具,而她并没有去抢回来,妈妈知道后说她很怂,要求她去抗争,可是这样的做法会让她很痛苦。
而现在的她很想对妈妈说:“你干嘛非要我去争取,我就是想逃避,我就是一个怂人,不行吗!难道一个很怂的我,就不值得被爱了吗!”
我想起一个曾经接手过的个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她同样也选择了“逃避”:
她的原生家庭的情况很差,从小好像她才是父母,要去照顾父母的情绪,在中间不停的调和。
长大后感情和工作也接连不顺,她承受不住压力,努力尝试着和原生家庭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她的男朋友却并不理解,觉得她这样做并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次她有些歇斯底里的对我讲:“他总是说我在逃避问题,说我就该去找个新工作,应该去看看外边漂亮的世界,应该去面对我爸妈,这些都是对我的攻击!”
那一刻我瞬间感受到:被自己喜欢的人指责说逃避,应该是种莫大的痛苦吧。
就像前边那位被妈妈说怂的姑娘一样,好像怂就是不好的。
难道人生就应该像游戏打怪一样,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将一个个问题都解决掉,才是正确的吗?
逃避也好怂也罢,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更多的来自于你的家人和朋友。
他们可能说:“我要是你,我就会想想怎么做能够让我快速恢复,而不是整天在这里自怨自艾,你看你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能解决问题吗?有用吗?”
也可能说:“你这是在逃避问题,你要逃避到什么时候?早晚都要面对的。”
承受这些压力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比你的问题本身更让你抓狂,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会选择逃避呢?因为逃避也有它的用途。
首先,逃避的过程,也是自我关照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不能期待别人理解我们,于是用这种逃避撤回到自己觉得安全的圈子中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些陪伴,以此提升自我能量值。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工作压得我喘不来气,于是我干脆就关掉了手机,自己散步了一整晚。
那是一个很美妙的回忆,让我更靠近了自己,也让后来的我更加有能量去面对困难。
其次,逃避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
很多事情和关系,我们选择用逃避的态度去面对,看上去是不想,其实是不能。
但是外界的声音好像都在指责我们:哪有你做不到的,只是你不敢去面对罢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就像抑郁症患者会逃避一些社交,鼓励他们走出去无异于对一位截肢病人说到“加油,站起来,你可以的”。
当我们自身理解自己能力不足并坦然接受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成长。
为什么普遍认为逃避是不好的呢?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清楚表明: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因此人们需要一个外在的标准作为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位置,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这个标准来比较进而判断对与错。
这个标准有可能来自于某本书,也有可能来自于某个权威,还可能来自于文化中的“约定俗成”。
这个标准下有着很多看似毋庸置疑的对与错:勤奋努力就是对的,懒惰拖延就是错的;迎难而上就是对的,逃避妥协就是错的;开心快乐就是对的,愤怒难过就是错的。
当我们自身状态和标准不符合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有些人内心强大些,会质疑那些标准,坚持自己是对的,结果会怎样呢?
想起一个我喜欢的创业者的例子:他小时候写作文时曾写到——今天天气阴沉沉的,学校操场上的五星红旗也耷拉下来了,我的心情很不错。
这是他的真情实感,语文老师是怎样回应的呢?
请家长。说这个孩子三观有问题——人家都是阳光明媚心情好,你这个就是故意捣乱。
可是现在想想看:喜欢阴天还是晴天这个就是个人喜好,无论如何也和对错联系不上。
由此可见,在大环境下,抛弃那些所谓的对与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理直气壮地逃避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人生已经这么艰难了,不妨先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当一次“逃兵”。
当你真的觉得应付不来的时候,想逃避的时候,首先不要着急去问什么建议方法。
这个时候更多的建议只会让你更加质疑自己:我是不是彻底成了废柴?我是不是不该这样?我是不是错了?这些灵魂的拷问会让你更加痛苦。
接下来怎么办呢?
做减法——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声音。
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选择了逃避?怎样才能让我更加舒适?
多数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逃避背后有着更深层次原因,而那些问题只是现在没有答案,不等于永远无解。
而只要你没有伤害他人的利益,你就有权利给自己更多空间及自主权做些喜欢的事情,远不需给自己扣一个帽子说:我这样做家人朋友为我紧张担心了,那是他们的情绪,你终究是无法完全照顾过来,先照顾自身更为重要。
这个过程不会让你彻底成为一名推卸责任的“逃兵”,相反,会让你看到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后更加有动力去做一些事情。
比如你逃避一些无聊的聚会是独处让你更加愉悦;你逃避一些争论是因为你担心争论之后自己陷入“我不好”的自责,而这会让你更加痛苦。
到那个时候,你才会真正发展出适合你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表面上不得不去遵从的一些“正确”的建议,而内心却又陷入新一轮的逃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