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至今,陈哲艺作为导演只有两部长片作品,其中一部长片处女作《爸妈不在家》拿下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奖。之后蛰伏六年,2019年拍摄了第二部个人长片作品《热带雨》,此前在多伦多站台单元全球首映,之后在平遥国际电影节获得费穆荣誉奖最佳影片。紧接着又亮相12月的澳门国际电影节,获得一致好评。

当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就确信到今天为止,在今年我所看过的所有华语电影中,陈哲艺的这部《热带雨》绝对是No.1。原因是,它的镜头语言克制、精炼,情感表达内敛而含蓄,虽然讲的是乱伦,但表达方式却带着浓浓的东方电影的特征,是一个带有东方色彩的“俄狄浦斯故事”

当我告诉你这是一部东方色彩浓郁的电影的时候,你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这部片虽然有着令人撕心裂肺的故事脉络,但绝不是那种可以“看哭”的电影。相反的,它整体的情绪从头克制到位,而只在最后的一刻有一处小小的爆发。当你准备为这处小小的爆发感动落泪的时候,发现他只持续了几分钟就转瞬即逝。但陈哲艺在爆发之前给到的信息,却是负荷满载的。对于母亲、家庭、文化和国家民族,陈哲艺都在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俄狄浦斯式悲剧

影片主要的故事非常简单,杨雁雁饰演的新加坡中文老师阿玲与丈夫的关系日益冷淡,她在帮助学生补习华文课程的过程中,与许家乐饰演的留守学生之间发生了情感上的交流。佛洛依德将这种情感,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广泛的存在于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由于对母亲有俄狄浦斯情结,儿子的几次恋爱最后均告失败。《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母亲的决绝表示痛心,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王子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只不过,西方古典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女性一般是作为被动接受的欲望载体,而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曹禺的《雷雨》中,周萍与周繁漪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东方形态,但其实可以发现,女性的弱势地位正在改变。而到了今天,女性意识普遍觉醒,我们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女性也有了不一样的观察,我们发现女性并不总是被动接受的个体,在许多关系中女性都有不一样的主导地位。

适合小学中学看的十部电影国产(这部影片今年即将横扫华语片大小奖项)(1)

《热带雨》对于女主的人设是教师,她全程都在关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学生虽然看起来更为主动,但却由于心智太嫩的原因,无法掌控节奏。主被动关系的移位,其实是对传统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主体与欲望的背离与革新,体现着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全新的观念对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丰富。

这种女性的人设其实非常的前卫,但陈哲艺的收敛,却让这段故事多了几分含蓄之美。关键就在于,情感必须是流动而循序渐进的,这一点陈哲艺处理得相当微妙。他延续了《爸妈不在家》中对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的微妙情绪处理手段,相当克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制造波澜。

由补课开始,整条情感线开始了小火慢炖的历程,情绪是靠演员之间的交流和节奏处理累积起来的。阿玲老师两次在暗处里偷偷的观察家乐打篮球和武术比赛,远远地看一眼之后走开,细微的举动之下暗藏情绪的暗涌。

适合小学中学看的十部电影国产(这部影片今年即将横扫华语片大小奖项)(2)

而家乐的情感反而更加外露,多次对老师提出性需求,但重点明显在阿玲的身上这种逐渐的变化。跟着这条情感线走下来,陈哲艺影片的内在节奏可以说是精准的踩在了每一个点上,节奏循序渐进不快不慢,非常符合东方审美的特质。

文化母体探讨

如果《热带雨》的意义仅仅在于探讨东方式的俄狄浦斯情感,那么这就是一部照搬西方的作品。陈哲艺的影片特色就在于他镜头里的情感从来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以留守儿童为主角,囊括了在留守儿童现象中,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生存焦虑,挖掘在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也是陈哲艺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导演,他鲜明的地域性所在。

《热带雨》的社会性体现在对阿玲老师角色的挖掘上,它与《爸妈不在家》几乎是相反的,一个侧重于挖掘留守儿童,另一个侧重于挖掘女性现代意识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而《爸妈不在家》中涉及到的留守儿童问题,仅作为许家乐这一角色的故事,构成核心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板。

适合小学中学看的十部电影国产(这部影片今年即将横扫华语片大小奖项)(3)

影片的开篇,就告诉我们阿玲患有不孕不育症,而不孕不育症成为了她与丈夫感情疏远的主要原因。她既需要照顾公婆,又需要照顾丈夫,同时还是一名教师,这种家庭与社会角色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东亚职场女性。而压抑自己的欲望,是东亚儒家文化下女性通常情况下的选择。

但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今天,阿玲觉醒的现代意识与这种古老的文明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最有趣的设定是,阿玲是一名华文课教师,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国家,又有特殊的文化传承意义。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华裔人口占有绝大多数的国家。新加坡共有280w华裔人口,占新加坡居民总数的74%左右。新加坡华人众多,多数为晚清、民国和建国之后定居南洋的华裔,而华人受到儒家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视“家”这个概念,他们一度始终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故土,所以新加坡一度是华文教育最重视的国家。

适合小学中学看的十部电影国产(这部影片今年即将横扫华语片大小奖项)(4)

1974年统计,新加坡有华文中学26所,规模最大的为中正中学,学生 2248人,教师 106人。其次为华中,学生 2093人,教师 79人。第三为华义,学生 1846人,教师89人。60年代以前,华人入华文学校者多于英语学校,此后发生了变化。1978年新加坡政府确立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教育体制后,华文学校人数骤然减少。

时代的需求不同,导致了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华文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这成为了阿玲老师的职业焦虑。这种职业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对于自我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加坡华人对自己民族身份认同的思考。

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有一个共同点,大地和故土都是孕育者,它们与母亲这个形象有着许多共同点,因此故土和大地一般都与母亲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

适合小学中学看的十部电影国产(这部影片今年即将横扫华语片大小奖项)(5)

将阿玲的角色设定为华文老师,其实就根植于对于新加坡文化母体的探讨,它体现的是新加坡人对于自我文化归属认同的焦虑,这也是陈哲艺所要思考的内容。文化母体认同和老师学生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互文,一种朝向内心,另一种朝向文化与民族,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人类母体”这一共同的交汇点。

在这样的母题下,无处不在的水,成为了重要表意载体。河流、泼向脸上的水杯以及雨水,都成了影片中重要的意象表达工具,它代表着一种流动的情绪和无处不在的被情绪浸润着的情感。在水的调动下,陈哲艺让《热带雨》中的情感、女性意识、民族意识跟随者流动了起来。我觉得陈哲艺一直在烧水,慢慢的将所有的情感烧到了沸腾,最后关火,成就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情感悲剧。

这样看来,《热带雨》所要描述的东西,其长远性和深度,又比《爸妈不在家》高出了一个台阶。也因此,我认为这是陈哲艺的一部在角度上高过前作的作品。鉴于其技法上和表达上的炉火纯青,我认为,在今年的华语片奖项角逐中,《热带雨》这部作品必然会大获全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