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位于晋西北的兴县是当年的晋绥边区首府,晋绥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共11年之久。

在开辟、巩固、发展、壮大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为“房东”的兴县人民一马当先,从人力、物力到财力做出巨大牺牲。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仅有9万人口的兴县人民供养着边区驻兴党政机关单位和部队人员高达4.5万余人。为支援前线战事,兴县人民毁家纾难,前赴后继,9万人口的小县,参军过万,牺牲逾千,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造就锤炼出一批杰出的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他们不但为开辟晋绥革命根据地付出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条战线上也同样留下重彩一笔。正是靠这样一批批杰出优秀儿女,在长期战斗和生活中形成的晋绥精神和全国各地斗争精神,才凝聚成我们伟大民族精神。

从今天起,我将按姓氏笔划为序分批介绍的晋绥时期从兴县涌现出来的40位名人,他们个个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一.牛姓名人(1一5)

1、牛友兰(晋绥民主爱国人士,兴县中学创办人)

兴县现代名人一览表(从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走出的40位名人)(1)

牛友兰先生

牛友兰,1885年生,名照芝,兴县蔡家崖村人,晋绥边区著名开明士绅。出身富裕之家,曾求学于北京京师大学堂,接受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1909年因病辍学,回乡后兴办新学。初在蔡家崖西边的北坡村筹办了兴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开设国文算术、格致历史、地理等课程。后又到黑峪口,搬倒庙字神像创办了第二高小分校。两个地方交叉招生,培养了不少人才。

随着“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民众对新教育越来越向往,牛友兰又一次萌发了 振兴教育的新思想。1925年 ,牛积极活动,取得县财政资助,选择城东寿圣寺(俗称大寺)为校址,打掉神像,改作教室,创办了兴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校。他设法去太原、忻州离石聘请教员,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课程。兴县中学的创立,震动了周围各县,岚县、保德、岢岚、方山、临县、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学生也纷纷前来就读,先后招收8个班,培养近300名学生。1927年夏,省里派人来兴宣传三民主义。牛友兰和刘少白与县署共同举办三民主义训练班,对全县小学教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和中学生进行了训练。1928年,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派人来兴发展组织,成立党务筹备委员会,牛友兰担任主任委员,后因李赀、郭理修搞派系活动,牛友兰于1929年3月和1931年10月两次发动学生、群众捣毁国民党兴县党部,停止了蒋系国民党在兴县的活动。1935年,“九一一八”事变后,牛友兰支持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推动了兴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7年1月,牛友兰又写信支持其子牛荫冠参加山西省牺盟总会工作。

1937年秋冬,八路军120师来到晋西北开辟根据地。牛友兰捐献银元2.3万元,支援抗日政权开办兴县农民银行。又筹金1万多元,开办产销合作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裹腿等,供应部队。1940年,牛友兰又捐献了8000元银元,120石粮食和自己商店的所有棉花布匹支持了革命。除倾囊支援抗日救国斗争外,牛友兰还积极鼓励子女参加革命,先后送子女十几人进入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并参加了革命队伍。

1942年5月,牛友兰担任团长,带领晋西北士绅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延安《解放日报》对他兴学育人,举办实业,支援抗战,送子参军等模范事迹作了专题报道,给予高度的评价。同年10月,当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发生了“左”的偏差,牛友兰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于1947年9月27日含冤去世,终年63岁。1989年夏,中共兴县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

2、牛何之(晋绥时期曾任兴县农民银行秘书,建国后任江西省公安厅厅长,省人大常委)

牛何之,又名牛在华,1916年生,山西省兴县罗峪口镇韩家吉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牛何之于193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其姑父刘少白创办的兴县农民银行担任秘书。1938年秋奔赴延安,经陈云介绍到抗大六分队学习。1939年由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留校,任民运科干事。1940年,在徐海东343旅5团任教导员,随军东进到达安徽。“皖南事变”后,牛何之率领5连战士,冲破敌军重重包围,来到八路军山东军区,任营教导员。1945年9月,随军赴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1946年参加四平攻坚战,受伤住院,出院后参加剿匪工作,任密山县委委员、公安局长。1948年南下江西南昌县任公安局长。继任萍乡县公安局长,配合部队平息了潜伏的反革命分子策动的暴乱。1950年又配合江西省公安厅,消灭了敌特组织的“反共救国军”,稳定了江西政局。1952年,调江西省公安厅任保卫处处长,1955年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1958年升任厅长。

牛何之曾两次担任庐山会议保卫工作。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党中央在庐山召开第八届八中全会,牛何之率领公安人员,整整守卫了50多天,为党中央顺利召开会议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同志,为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出色的警卫任务,特邀请毛主席与公安厅几位正副厅长合影留念,以示对牛何之等人的关爱。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党中央又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牛何之奉命率领公安战士又一次担任保卫任务。牛何之带领一百多位公安战士,日夜守候在会议室周围,消除隐患,保护会议圆满进行。会议将要结束时,毛主席和汪东兴等人又一次接见了全体公安战士,表扬他们为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圆满完成,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且与全体公安战士合影留念。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牛何之和大部分老干部一样受到冲击,靠边十几年之久,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平反。复出后,先后当选江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担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文教科技办公室主任等职。

1981年7月30日,牛何之因病逝世,终年71岁。

3.牛荫冠(晋西北行署副主任,建国后任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正部级)

兴县现代名人一览表(从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走出的40位名人)(2)

牛荫冠

牛荫冠,1912年9月17日生,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人,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后又转入经济系。1934年参加党的 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委组织部长等职。

1936年底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山西参加了在薄一波领导下与阎锡山开展特殊形式统一战线的工作,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总会(简称牺盟会)的领导人之一,并依托牺盟会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建军。

七七事变后,他任山西牺盟总会执行委员会常委,主持牺盟总会的日常工作。他以牺盟总会的名义,参与领导军政训练委员会政训部,在太原创办了两期村政协助员训练班,每期10天,共1000人;开办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共培训军政干部和民运干部4500多人;在太原、忻县、崞县、太谷、祁县、平定、寿阳等地创办了10个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共培训2万余人,为山西新军工人武装自卫队(后发展为工卫旅)和决死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陆续向各地派遣了180多名牺盟特派员和数十名抗日游击县长(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各县建立了牺盟分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筹建牺盟游击队。

1937年9月25日至27日,由他主持召开了山西牺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300多人,代表山西各县和绥远特别区60多万会员,邀请周恩来作了形势报告,选举产生了牺盟总会第一届委员会,为部分县牺2游击队和人民武装自卫队发放了从阎锡山第二战区总部争取到的5000支步枪、200支冲锋枪。大会通过了在全省105个县普遍建立人民武装自卫队的决议。太原失守前夕他与牺盟总会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移驻临汾,后转吉县。在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下他利用牺盟会公开合法的地位,在临汾开办了县长训练班(40人),经短期培训派至晋西南担任县长;各县成立了牺盟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组建了人民武装自卫队和牺盟游击队,并逐步扩建、整编为新军政卫209、212、213 旅。

1939年“秋林会议”期间,他和薄一波等牺盟会、新军领导人一起,同阎锡山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十二月事变”中,他与吕调元、刘岱峰等不顾个人安危,想方设法将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阎锡山总部驻地)工作和学习的400多名地下党员、进步青年疏散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避免了被顽固派的迫害,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之后,经中共晋西南区委批准,借阎锡山派他到驻河南的第一战区长官部谈判之机,脱离其控制,绕道陕西绥德转至晋西北,参与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40年2月任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后改称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中共党组书记和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常委。

1941年5月,续范亭主任到延安疗养后,他挑起行署工作重担,领导开展了民主村选运动和区选试行工作,参与领导了晋西北临时参议会的筹备和选举工作,以及全边区深入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促进了根据地生产力的解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改善了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1942 年10月后,任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兼任晋绥贸易总局局长,并担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领导金融工作。在他的倡导下,边区党和政府确定了正确的金融、商贸工作的方针、政策,一面为农业和工矿业(合家庭纺织业)发放大量贷款,发展工农业生产: .而通过兴办公营商店,扩大私商营业,发展合作事业, 开辟和恢复了内地区和游击区的新旧集市。继而实行了严格的对外贸易管理办法,大力输出士产,限制非必需品人口,保护了内地生产,提高、巩固了边区货币晋西北农钞,降低了商贸入超额。抗战胜利后,他及时对公营商店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同时积极扶持合作运输和私营工商业,既平抑了物价、积累了资金,又发展了工副业生产,推进了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

1947年,晋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发生严重的“左”倾偏差,他曾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被停止工作,进党校学习检查。至1948年上半年,晋绥解放区在中共中央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指引下,纠正了“左” 倾错误,他也随之恢复工作,于8月调任晋中行署主任兼党组书记。

建国后,牛荫冠历任江西省政府副主席、湖南株洲331厂厂长、党委书记,株州331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螺旋桨飞机发动机;1955年调沈阳112厂任厂长,该厂研制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曾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表彰。1962年调任国务院商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后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等职。

1992年,牛荫冠同志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

4、牛载丰(晋绥三分区供给处主任,建国后任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副军级)

牛载丰,1917年生,山西兴县罗峪口镇韩家吉村人。11岁时,被家父送到黑峪口读高小。13岁考入兴县中学第四班。1934年中学毕业后回村务农。1936年冬,参加山西群众抗日团体“牺盟会”。受其姑父刘少白影响,于1937年4月考入有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下组建的山西国民兵军农教导第九团学习,同年10月编入山西抗日决死队第13总队,随后奉命从决死队调到山西临县战地动员总会组织地方游击队,并担任指导员,积极领导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3月。调入八路军120师教导团学习,同年10 月分配到120师政治部政工部任工作员,随120师主力部队转战冀中平原。1939 年3月,到3支队任敌工干事,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清河以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创建根据地,并担负做敌伪反正抗日工作。他带领小分队以固安、西曹庄地区为阵地,胆大心细,不怕艰难,通过多种关系,深入敌伪营垒开展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争取了固安附近三个敌伪军据点100多人反正,并捣毁了据点投入我军。牛载丰只身作为八路军代表,机智灵活,应付了各种复杂情况,把反正部队带入根据地。上级将这支部队整编为八路军120师北上挺进支队,于1939年5月,牛载丰被任命为挺进支队政治部主任。这支部队很快发展为两个大队700多人,活动于新城、固安之间,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参加了冀中五分区雄县胡家台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北上挺进支队后编入八路军120师6支队,1940年2月,牛载丰调6支队9团任总支书记。

“晋西事变”后,为粉碎阎锡山反共阴谋,牛载丰随部队返回晋西北,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几次整编,他于1940 年7月任3支队特务营教导员,1940年12月任358旅8团1营教导员。在此期间,参加了“百团大战”、夏季“反扫荡”等战役。在茫茫口、王家台、头马营、下西山、化家沟、南沟等较大的战斗中,先后作战60多次。

1943年1月,牛载丰同志调到晋西北离石县第四区任武工队长,负责开辟号称“阎王殿”的离石第四区。他带领由连排干部组成的精悍武装工作队和一个步兵连,深入到离石至三交的公路沿线,配合主力部队和临南第五区的武工队,打击盘踞在三交镇、钟底、石门焉、大武镇和西属巴、神仙山、张家山等地的敌伪军。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组织民兵武装扩展抗日根据地,彻底摧毁和破坏了敌人的“维持会”,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 年4月,牛载丰同志调晋绥三分区17团3营任副教导员,和营的其它领导一起,率领部队同日寇进行坚决斗争,逼迫日军放弃三交、石门焉和大武镇等据点,撤退到晋中平川。

抗日战争胜利后,牛载丰于1945年10月调任三分区供给主任,1946年3月任分区供给处长。从此,他从一个驰骋疆场的战斗员转为后勤工作干部。为保证部队的作战胜利,他努力钻研业务,克服种种困难,积极进行生产建设,认真执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较好地完成了部队的供给任务。

解放战争中,为了统一地方财政,他于1948 年1月,到地方三分区专署兼任财务科副科长。1948年10月,牛载丰任第一野战军步兵第19师供给部副部长、后勤部副部长。随队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他带领有关人员,积极筹措物资,较好地完成了部队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牛载丰同志于1953 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执行战地铁路抢建的紧急任务。他先期入朝,进行后续部队入朝后物资保障的各项准备工作。他积级主动沟通各方面关系,建立保障体系,保证了部队入朝后供应渠道的畅通。部队入朝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后勤部副部长,负贵在朝所属6个师的后勤供应和工程物资保障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战地新建铁路的快速建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朝的铁道部队统一编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1954年6月至1965年10月,牛载丰同志先后担任铁道兵5师后勤副师长、铁道兵第1军后勤部副部长、铁道兵后勤部厂务处处长、物资器材处处长,先后参加了东北森林铁路汤林线和天兰铁路、包兰铁路、鹰厦铁路、南福铁路的建设工作。1965 年11月起,牛载丰同志先后担任西南工地建设指挥部后勤部、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在参加西南“三线”修建贵昆、成昆、襄渝等铁路中,克服重重困难,有效地组织了筑路队的后勤供应和修路物资的保障,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79 年4月,牛载丰调任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参与领导生产保障、卫生保障和其它后勤工作,为铁道兵部队后勤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8年11月16日,牛载丰同志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5、牛联棣(晋绥时期任兴县“同志会”组织委员,建国后副军级)

兴县现代名人一览表(从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走出的40位名人)(3)

牛联棣

牛联棣,兴县蔡家崖乡北坡上村人,1919年2月生,1934年考入兴县中学第八班,1936 年兴县中学停办后,牛联棣转学到太原读书。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牛联棣和兴县留省学生返回故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兴县牺盟会组建了牺盟游击队,牛联棣自告奋勇,投笔从戎,参加了牺盟游击队,分配到决死4纵队230旅18团担任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5月,阎锡山在秋林办了“同志会”干部训练班,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指派兴县牺盟特派员白认和杨在清、牛联棣、任昌等人到秋林受训。结业后,牛联棣分配到兴县“同志会”担任组织委员。1940年“晋西事变”后,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新政府取消了以阎锡山名义组建起来的“同志会”、“精建会” 和“突击团”等反动组织,牛联棣分配到兴县公安局担任政治指导员。同年5月,由党组织保送到延安考入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转入自然科学院医训班学习医务常识。1943 年转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班,分配在第18期。随后,因工作需要,调到中央医院内科当实习医生。1946年春,调到西北医专担任教务科副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后方医院担任医务主任。随后,又调到第一野战军第4纵队卫生部担任医政科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牛联棣调到第四军医大担任教员、讲师和教授。行政职务先后担任过医务股长、科长、副部长、空军医学系主任。

他一生勤奋好学,工作积极,思想进步,为党为人民做了这多有益的工作,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三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解放大西北纪念章、人民功臣奖章共6枚。1984年获第四军医大在校工作30年荣誉证书一册,1988年授予功勋荣誉证书。离休后享受副军职待遇。

离休后,牛联棣编写革命回忆录,写的《决死四纵队十八团始末》真实地反映了山西新军在晋西北坚持战斗的光辉业绩。还著有《徐志赠我们五个字》、《忆西北医专学校》、《烧木炭》等革命回忆录,供研究中国革命史的专家学者参考和利用。(任虎鸣搜集整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