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保温杯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1)

唐朝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社会景象,因为有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作支撑,所以唐朝的文化发展同样也是空前繁荣。

唐朝是诗的王朝,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典范和顶峰。同时唐代也是音乐繁盛的王朝,各式雅乐和燕乐蓬勃发展。

而唐王朝的君王也喜爱音乐,音乐促进了唐诗的创作,反过来唐诗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来源于音乐,很多诗歌创作出来就是为了吟唱的,而琴乐更是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2)

琴和诗渊源已久:琴具有丰富内涵,诗助力琴音的韵味表达

首先,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为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琴,如胡琴区分开,也称“瑶琴”。琴有七根弦,分别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文、武,“文”指的是周文王为了纪念他的儿子而加的一根琴弦,“武”则是周武王为了伐纣王而添加的琴弦。

有关琴的来源,众说纷纭,《吕氏春秋》认可炎帝创造了琴,而《史记》中尧帝本纪中则记载是尧帝创造了琴,还有其他古籍认为是伏羲或者舜帝创造了琴,但总的来说都是三皇五帝中的其中一位创造了琴。

琴诗指的是描写琴这一乐器或者琴曲演奏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在《诗经》中很早也开始有琴诗,小雅和国风之中都有此类作品。

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和才女蔡琰的《胡筋十八拍》是最为出名的琴诗。说到著名的琴艺演奏家就不得不提到伯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是《列子》一书中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的记载,伯牙也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者,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古琴演奏家。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3)

嵇康既是文学家又是音乐家,他创作出了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同时也是抚琴高手,他的《嵇氏四弄》这四首琴曲奠定了他的弹奏风格,也奠定了他在古琴曲方面的地位,他在行刑前弹奏的《广陵散》更是千古绝唱。

琴一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琴音的音量很低,因此演奏琴时需要一个寂静的场所,因此琴的格调很高,它不是用来调笑或者哗众取宠的乐曲,它需要人细细品味。

而且演奏琴时,高超的技艺不过是锦上添花,只有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品味出琴音的美妙,才能演奏出完美琴曲,达到天人合一,琴人合一的境界。

先唐时期的诗歌大多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节奏性强的的古诗,而弹琴需要声音的纯粹和悠长来表达琴音,因此这些古诗契合了琴音需要短音留有余味的特征。

琴一直是古代文人的标配,象征着他们较高的文化素养,孔子就酷爱弹琴,曾经因为听到美妙的琴音,而“三月不知肉味”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4)

陶渊明也是琴的忠实爱好者,虽然他不通琴艺,他常常弹奏桌上的无弦琴,但是每次饮酒正酣时,他会伏案抚琴一番。

这时的琴已经不是单纯的乐器,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容器,承载着文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知。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5)

琴诗创作因时而变,不同群体借琴诗抒发不同的情感

唐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同时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和音乐。本身唐朝王室身上有胡人血统,李氏家族受胡人文化熏陶,对胡乐的接受程度很高,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十分喜爱羯鼓,这些都有利于胡乐的传播。

相对于琴曲高和寡的特征,胡乐自身曲调欢快透亮的音色自然更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琴的受众面有所减少,但是由于琴自身深奥的文化特性,琴音的主要受众并不是民众,目标也不是成为民乐标杆,这一环境的改变对于琴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6)

第一,琴的主要受众仍然是士大夫阶级,这一点并没有改变,虽然唐朝的开放欢迎多种文化的发展,但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也并没有失去它的地位,因此士大夫阶级仍然是接受儒家思想崇尚礼乐的文人群体,依旧喜爱琴音。

第二,琴在宫廷雅乐中占据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唐朝延续了前朝的礼乐制度,建立了自己宫廷雅乐体系。宫廷雅乐是在庄重场合如祭祀中演奏的乐曲,是一直从周朝传下来的礼乐制度,琴音端庄大方、空灵的音色十分符合这一特性,而琴在宫廷雅乐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受到前朝齐梁两朝文风的不良影响,唐朝初期琴诗的创作大多都是应制敷衍的太平之作,主要是为了歌功颂德,并没有凸显琴或者诗任何一方言志的功能和抒情的作用。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7)

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繁盛的唐朝就此衰败了下去,巨大的落差让诗人心中失去了安全感,感觉身处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只能借酒浇愁,寄情于琴酒诗文之中,这时的琴诗一般都是在表达诗人内心中的哀痛之情,对旧日辉煌的哀悼等等。

还有如元白诗派”的元稹、白居易这两大文学大家渴望自己是古琴,能用清朗琴音向皇帝传递圣贤之音,或者像刘禹锡等人用古琴感叹伯牙易得子期难寻,表达出知音难觅的惋惜之情,或者用古琴的品质表达友谊的真挚等。虽然古琴在唐朝受到些许冷落,但是却成为士大夫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象征。

唐朝琴诗一般大量地出现在一些固定类型的场所。第一,琴诗在陋室书斋之中,从《陋室铭》中可以得知一般文人的陋室和书斋都是文人高洁品质、淡泊名利形象的象征意义。因此古琴必然会出现在文人陋室之中,同样也是他们把玩娱乐陶冶情操 的必备乐器。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8)

第二,琴诗在山林月夜中,因为琴音低沉,在寂静月夜和山林中弹奏效果最好。再者琴音包含韵味,在平静月夜中更能品味其韵味,在山林之中更好和自然相融合。

第三,琴诗在亭台楼阁中,宴饮一直是古代达官贵人、士大夫阶级联系情感、社交的场所,宴饮一般设在风景秀丽的亭台楼阁中。因此在一堆有文化的人中,吟诗作赋是基本,琴棋书画也是常事,无论是想要附庸风雅还是以诗会友,这样的条件都促使大量的琴诗诞生。

第四,琴诗在女子闺阁中,有些诗人代替女子通过琴诗表达深闺轻愁的,也有女子自己创作此类琴诗表达情感的。还有一类出家的女道士也善鼓琴,常常写琴诗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宣泄情感。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9)

唐朝琴诗的题材多样,儒、道家争相推崇

唐代琴诗有三种重要题材,第一类是用琴来咏叹友谊的真挚和难得。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因此琴音自然就拥有知己的意象,因此许多唐代的琴诗都在感慨与朋友间的友谊。

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朋友间有时分别就是一生的分别,因此在离别之际,往往会表达对朋友离去的伤怀,对朋友难以相见的思念,以及失去朋友的陪伴后的寂寥之情。

有的琴诗也是为了纪念逝去好友,往往会感叹知音难觅,再难找到和朋友一样相知的好友了。

第二类是以琴音来表达爱情,因为在汉朝司马相如弹奏的《凤求凰》赋予了琴音的爱情概念,琴诗就常常表达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比如杜甫曾写一首诗《幽兰》用来赞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唯美爱情。

另一方面,琴诗也常常用来描写身处闺阁中的女子弹奏古琴,用来抒发幽幽闺怨,表达女子在深闺之中的光阴虚度和深情错付。

唐朝最坎坷的诗人(从诗琴分离到)(10)

第三类是以琴音深化精神境界,上文说到陶渊明弹奏无弦琴,这是对于无弦琴的最早记载,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样的琴是无弦琴,大家众说纷纭。

儒家认为无弦琴一般寄托了诗人对于亡国的思念之情;而道家则认为无弦琴是没有声音的琴,正所谓“大音希声”,这也是道家的思想,道家学派认为无弦琴能发出一种耳朵无法听见的声音,对于人的心灵起到净化作用;佛家认为无弦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澄澈的佛家境界。

琴诗的应运而生,是诗歌与音乐交流后的产物

诗歌和音乐是相联系的,因此许多诗人都会在诗句中提到无弦琴的存在。白居易是一位擅长音乐的诗人,他十分钦慕陶渊明,经常在诗词中提到陶渊明的琴趣,在他的诗文中,无弦琴已经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的象征。

音乐是用来聆听的艺术,而诗歌是用来欣赏的艺术,究根到底两者都为艺术,而且诗歌的前身就是音乐,正是人们想要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才催生出诗歌这一新形式,诗歌的节奏就是为了吟唱出来。

同样诗歌和音乐都是为了抒发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其中的真挚情感是一样的,也正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才催生了琴诗这种作品,琴诗成为当时百姓抒发感情寄托的首要选择,而唐代繁盛的文化和音乐又让琴诗发扬光大。

参考历史文献:

《全唐诗》

《资治通鉴》

《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