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好是雨水节气,这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和由来(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来历)(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节气是表示一年四季的天气、气候、物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全息标志。

中国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季,每个月季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为了方便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合十二月季的节气和中气而成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和由来(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来历)(2)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劳动人民编了这样一首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发祥极为久远。据《易•系辞》记载,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则河图,洛书而画卦。而河图、洛书中已明确提出四时四方、八卦、九宫概念,内涵二至、二分及八节等内容。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和由来(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来历)(3)

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0年左右的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其名称、顺序与现今通用的基本一致。《淮南子•天文训》是这样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十五曰为一节,以生二十四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丙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加十五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戊则霜降;加十五日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曰冬至”。

图片:网络

,